第1349期

中国粮食收购:肥了国企,坑了全民

中国的粮食收购制度名义上为了“托市惠农”,实际上除了垄断国企以外谁都坑。

六十秒读懂专题

中国政府声称为惠及农民实行的粮食“托市收购”与“顺价销售”制度,把国产粮价抬到比国外高50%的程度,但名义上该惠及农民的补贴被“中储粮”与自己手下的经纪人分肥,种粮农民直接向“中储粮”卖粮会被百般刁难。“托市收购”造成的库存损耗、贪墨亏空、价格扭曲,全部都得由买粮的消费者承担。而配套的粮食进口配额制让消费者有意愿也很难买到便宜的进口粮。 [阅读全文]

想知道更多

徐远,《粮食高度自给的代价》

关注我们

网易海外置业

导语:近日海关声称查获大量走私进口大米,新闻称“当前国内大米等粮食价格明显高于国外,走私存在较大利润空间”。而制造这个利润空间的,就是中国政府的粮食“托市收购”制度。

从2010年起,中国粮价就远高于国际粮价。2014年四种谷物粮价平均比国外高一半。2015年国产粮每吨比进口粮贵将近千元。专家估算中国消费者每年为粮食至少多付400亿美元

事实上,按《国际商报》2014年报道,不只当前,从2010年起,中国粮食价格就已经高于国际市场的离岸价。2013年,中国政府为国内的长粒大米设定的最低收购价是每吨420美元,而这种大米当时的现货价格达到了每吨大约600美元,这比越南的大米基准价格高了大约50%。加工后的国内产大米售价一般在2元/斤左右,而中国以进口越南米为主,进口越南米离岸售价在1.6元/斤。以6月份粮价为例,国内晚籼米价格比品质接近的越南大米每吨高1507元,价格相差较大。

2014年8月,按《华尔街日报》报道,在中国传出粮食“十一连丰收”预期时,大连商品交易所玉米期货价格为每吨人民币2,390元左右,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玉米价格相当于每吨人民币890元。按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研究员徐远2014年10月的文章,大米、玉米、大豆、小麦四种谷物的价格都是国内远高于国际,分别高出73、180、530、103美元/吨。看比例的话,分别高出17%、88%、60%、33%。这四个比例数字的简单平均是50%,也就是说国内粮价平均比国外高出一半。中国消费中大米、玉米的占比高,小麦、大豆的占比低,用消费量做加权平均的话,结果也差不多,也在50%左右。按财新网报道,2015年3月,每吨国产玉米、大米、小麦分别比同品种进口完税价高出810元、900元和700元左右,大豆的价差更高,达1600元/吨。按学者徐远的估算,国内消费者为每吨国产粮至少多付了70亿美元,每年为粮食至少多付了400亿美元。

中国连续十一年粮食丰收,但因“托市收购”和“顺价销售”,粮价售卖是以收购价格加上国企的各种补贴与费用,与市场行为完全不相干

按常理而言,中国连续十一年粮食丰收,全球范围内也是多年粮食丰收,中国粮价理应随全球趋势一同下降。但中国粮价远高于世界粮价的原因,是因为现行中国政府对粮食实行“托市收购”。按“托市收购”制度,国内粮价不是市场自行形成的,而是中国政府特许的收购主体,按照官定的“托住市场粮价不跌”的收购价敞开收购,不受市场供求的影响。目前这个价格定得比国际市场高很多,相关部门还在不断提高收购价格。连续提高的粮食最低收购价格高于市场价,使当年的大量新粮进入国有粮库,市场上流通粮源明显减少。当粮食加工企业在市面上买不到足够的粮食满足加工需求时,就需要参加国家储备粮竞价拍卖。

但中国政府在销售“托市收购”来的粮食时是“顺价销售”,即以收购价格为基础,加上“合理费用”和“最低利润”形成的价格进行销售,不允许“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等垄断国企亏本销售。这就意味着在启动“托市收购”时给予收购主体的收购补贴和仓储管理费等支出,都会在拍卖时被加诸于粮价上,拍卖价将远高于托市价甚至市场价。这样层层加码,中国消费者为国产粮承担的粮价自然远高于国际粮价。

连年丰收的中国有一半国产主粮被政府收购,囤进国库没流入市场,库存粮食的霉烂损耗与额外成本都由买粮的消费者承担

粮食“托市收购”与“顺价销售”制度,让消费者承担的不只是政府补贴、官方仓储费用。国有银行的贷款利息、粮食的库存损耗浪费、甚至粮食国企的贪墨舞弊损失等“沉默成本”也包括在消费者为国产粮支付的价款中。在丰收带来粮食供过于求、进口粮更低价的状况下,政府既不放开市场让粮价随行就市,也没有放缓“托市收购”力度,越来越多的粮食被官方囤进了国库,导致粮仓仓容严重不足,粮食没有地方堆。中国不对外公布粮食库存的官方数据,按交易机构与体制内学者的估算,中国主粮的库存消费比已经超过50%,一半国产主粮被囤进官库。在这种状况下,2015年6月中国政府还宣布要在年内新建5000万吨粮食仓容。按财新网2015年报道,中国为粮食库存支付的除了建仓收纳的建设成本外,各级财政还要为落实粮食临时储备任务,支付收购、保管费、利息等支出。据黑龙江省发改委测算,国家每库存一吨玉米,就需要支付补贴费用275元(含收购费50元、保管费86元、监管费6元、利息补贴133元),此外还有运费、移库补贴等开支。粮食库存的变质霉烂损耗,再加上粮食在装卸、运输过程中的抛洒遗漏,使得每年中国的粮食损失超过3500万吨。

“托市收购”的高价与市场流行价之间的差价没有惠及农民,而被“中储粮”与自己手下的经纪人分肥,种粮农民直接向“中储粮”卖粮会被百般刁难

“托市收购”价格不随行就市而一路走高,据说是为了补贴种粮农民、保护农民利益。但实际上不止一家官方媒体报道过,直接种粮的农民自己拉车到中储粮卖粮根本入不了库,所谓的“托市”高价,并不直接支付给种粮农民,而是支付给“中储粮”控制的经纪人,而中储粮的经纪人付给农民的,却是较低的农村市场流行价。“托市”高价与市场流行价之间的差价都由“中储粮”与自己手下的经纪人分肥了。按《民生周刊》2015年对粮食加工商的采访,种粮农民如果自己直接向中储粮卖粮,国企的对应是“本来一等米非说你是三等米,或者说你水多,把收购价格压低,农民还要考虑来回的运输距离和成本”,干脆直接卖给“中储粮”手下的经纪人图省事。按《瞭望新闻周刊》2014年的报道,中储粮宿州直属库提供的数据是目前该市有1000多个粮食经纪人,农户自己来收购点售粮的仅占3成左右。

“中储粮”公司在“托市收购”有几乎不受制约的资金调配权、执行权、收储监管权,所以是贪腐重灾区,造成的亏空最后也折现在消费者身上

中国的粮食“托市收购”系统实际上一直由“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系统公司独家控制:由于中储粮系统的库点较少,它有权委托其他企业参与托市收购;而且托市收购的收购费用和保管费补贴由市级农发行一次性下拨给中储粮直属库,再由直属库根据各延伸收购库点的收购粮食入库情况陆续拨付,这就令中储粮公司掌握了资金的调配权。并且中储粮在收购、保管、储存、出库等各个环节都有直接的国家补贴。政府官员还曾向媒体承认:“中储粮属国资委直管,其各个直属库基本免于其他部门的外部直接监管。作为国家粮食收储执行主体的中储粮,既是政策执行者,又有收储监管权。”由于权限几乎不受制约,因此中储粮地方分库,尤其是代储库已成该系统贪腐重灾区。在2015年春季曝光的辽宁、吉林中储粮地方库“以陈顶新”套取国家补贴事件早已不足为奇。河南省检察院在2011年办案时就发现,中储粮公司的案件有显著特征:犯罪主体集中,粮库主任和财务人员占九成;贪污主要环节发生在“托市粮”收储和储备库轮换销售、建库收库、亏库涨库过程中。这些贪腐造成的亏空最后也得折进消费者承担的粮价里。

中国配套粮食收购制度的粮食进口配额制,把不多的配额大部分划给国企。私营企业只有用“买10吨粮换1吨配额”等方式从国企换取进口粮配额

国内粮价远高于全球,已经刺激了粮食进口的增加。但中国政府自有对付的手段,就是粮食进口配额制度。在中国,粮食不是谁都能进口的,要申请进口资格和进口配额,超过配额的部分不能进口。而且进口配额大部分都批给国企,比如按发改委的文件,中国2015年的粮食进口配额是:小麦进口配额963.6万吨,国营贸易比例90%;玉米720万吨,国营贸易比例60%;大米532万吨,国营贸易比例50%。按路透社报道,一家私营饲料加工厂要从国库购买10吨粮食,才能换取1吨的进口配额。这样其实是给有进口配额的国企另发了一大笔补贴,特权寻租自然如影随形。按路透社2014年的报道,有交易机构的咨询师承认了“现有制度下,一些企业贿赂政府官员以获取配额,导致面粉厂以及其他下游企业被排除在进口配额之外”,并且交易进口配额的黑市也已经出现。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