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3期

灾后遗物处理:既得顾前也得善后

遗物的搜集、整理、认领及后期处理每个环节都很重要,不仅有救援人员,还有民间力量和社会机构的参与。

六十秒读懂专题

灾难救援中,遗物处理也是重要一环,遗物的搜集、整理、认领及后期处理都很重要,认真对待遗物是对生命的尊重。搜集遗物时,将随身物品与遇难者放在一起,灾难现场周围的个人物品同样要搜集并标记;民间力量时常也会参与遗物处理;不同类型的遗物有不同的认领方式;无人认领的遗物有两种结果:或登堂入室,进纪念馆或博物馆,或束之高阁,最终被销毁。 [阅读全文]

想知道更多

ICRC: Management of Dead Bodies after Disasters

关注我们

网易海外置业

导语:6月10日,“东方之星”号客轮上清理出来的323件物品已核对完毕,亲属可携相关证明认领遗物。其实,遗物的搜集、整理、认领及后期处理每个环节都很重要,不只有救援人员,还有民间力量和社会机构的参与。

灾难或事故后留下的遗物不仅可以帮助救援人员迅速确定遇难者,而且是调查事件起因或追责的重要物证

灾难或事故发生后,遇难者的遗体往往残缺不全,无法辨认,尽管有"灾难受害者识别"(Disaster Victim Identification)系统,但费时费力,如果遇难者身上有遗物,能很快帮助救援人员确定遇难者身份。2014年马来西亚航空MH17坠机事件中,官方通过比对口红、所穿衣物、手表等个人物品确认遇难者身份。有时候遗物无法直接确认遇难者身份,但可以作为补充确认的手段,国际卫生组织(WHO)就建议使用个人物品或有特点的身体标识交叉确认(cross-check)遇难者身份。此外,遗物还是调查事件起因和追责的重要证据。在很多灾难或事故发生后,官方会鉴定搜集来的遗物,有用的物品留存下来,作为事故调查的证据,在事故调查完毕或确认已没有调查价值后,方才归还遗物。

针对遗物的发掘与搜集,国际红十字会、国际卫生组织、国际刑警组织等机构都有详细的指导意见:随身物品应与遗骸一同存储;散布在遗体周围和灾难现场的遗物也需搜集并标记,留待后续处理

根据国际红十字会(ICRC)的《灾后遗体管理》(Management of Dead Bodies after Disasters),个人物品在救援过程中不要与遗骸分开,使用特定的遗体确认登记表(Dead Bodies Identification Form)记录遗体的身体特征与随身携带的物品。这是强制(mandatory)的。而国际卫生组织在《紧急状态下饮用水、盥洗设备和卫生保健的技术备忘》(Technical Notes on Drinking-water, Sanitation and Hygiene in Emergencies)第八章"紧急情况下遗体的处理"(Disposal of Dead Bodies in Emergency Conditions)中的建议跟国际红十字会类似,个人物品应当和遗体放在一起,因为它们也许会对幸存者产生法律或心理上的影响。同时,还要求对遇难者的遗体和遗物拍照处理,并在照片上标注内容。

散布在遗体周围和灾难现场的遗物同样需要搜集并标记。国际刑警组织(Interpol)在《灾难受害者辨认指南》(Disaster Victim Identification Guide)中提出,遇到有重大伤亡的灾难,必须建立发掘与证据搜集实施小组。该小组其中两项任务就是:1、搜集和保存灾难现场与遗骸不直接相关联的物品;2、搜集和保存灾区周围遇难者的个人物品(比如遇难者在宾馆里的个人物品等等)。911事件发生后的10个月里,救援人员从超过140万吨的废墟中清理出了65000件私人物品,包括144枚戒指、437块手表、119对耳环、80条项链。

民间力量对遗物处理的作用不容小视,1988年洛克比空难和2011年东日本大地震中,民间志愿者发挥了重大作用

一些灾难或事故波及范围广,遗物分散,搜集整理困难,官方的救援人员往往力有不逮,民间力量可以发挥作用。2011年东日本大地震后,出现了一支叫"寻找记忆"的志愿队伍,从废墟里搜寻照片、证书、奖状等物品,清理干净后送到遗物认领中心。岩手县大船渡市招募了7名志愿者,帮助分类整理35万多张照片,这些照片都是警察、消防员、救援人员、普通市民捡到的。捡回来的照片得放在冷冻箱里,防止霉菌滋长,等清洁和包装后再陈列出来。清理照片有标准步骤,先漂去泥沙,再用毛笔仔细清理,之后挂起晾干。然后公示照片,等待认领。1988年泛美航空103航班(Pan Am Flight 103)被恐怖分子劫持,于苏格兰洛克比地区坠毁。当地居民志愿帮助救援人员搜寻废墟,他们见遇难者的行李中遗物沾满污物,遂将衣物清洗过后才寄给遇难者的家人。

处理遗物的部门是事故的涉事方或当地执法部门;遗物在认领前需分类:主要可分为有关联物品和无关联物品

根据美国国家运输安全委员会(NTSB),在航空和铁路事故中,个人物品的归还主要由航空公司和铁路公司负责。比如在马航MH17事件中,负责处理和归还遗物的就是出事的马航公司。当然,航空公司和铁路公司也可以指定第三方机构处理遗物。在地震等自然灾难和其他事件中,则主要由当地的执法部门等负责。

遗物的整理也是一项重要工程。英国慈善组织"灾难行动"(Disaster Action)指出,遗物主要分两种,一种是有关联的(associated),指的是护照、身份证等有姓名可查的物品,有一些物品虽然没有标注姓名,但也是有关联的遗物,如某些珠宝、视频录像或手机数据之类的;一种是无关联的(unassociated),是指行李箱、遗物、玩具、书籍等难以界定物主的物品。如果遗物的数量庞大,可根据遗物的具体特征细化,具体操作视情况而定。

认领方式有多种:有关联的遗物较早返还、持有效证明去指定地点认领或通过网络申领

对于可联系的遗物,如果允许,应当比那些无关联的物品更早交还给遇难者亲属--通常是遇难者的直系亲属(next of kin)。对于无关联的遗物,认领过程要复杂一些。理想情况下,相关部门应与遇难者亲属商讨具体的领取时间和领取方式。但有时候,因为灾难或事故规模比较大,无法一一与亲属商议,此时可通知亲属携带有效的证明方式在规定时间和规定地点认领遗物。鉴于网络越来越发达,利用网络申领遗物也是一种选择。911事件后,警方开放了网络数据库,允许人们通过网络递交申请,认领遗物。2015年费城铁路脱轨事件后,美国铁路客运公司(Amtrak)公布一个网址,供人们申领遗物。

无人认领的遗物:有些进入纪念馆或博物馆,成为历史的证物

灾难或事故发生后,遗物无人认领的情况十分常见。对于无人认领的遗物,有特殊价值和代表性的,被保存了下来。911事件中有很多遗物作为展品出现在911国家纪念博物馆里,2011年911事件十周年之际,纪念博物馆正式开放,不到三个月,游客突破300万;1995年阪神地震,日本为了纪念地震的经验教训,成立了"人与防灾未来中心",大量搜集阪神地震相关物品,其中有很多就是震灾后的遗物,如今,"人与防灾未来中心"已经成为神户著名的旅游景点,参观人数突破600万。这不失为一种遗物的有效利用。

很多无主的遗物过了认领期限,被束之高阁,最终难逃被销毁的命运

并非所有无主遗物都有好的归宿,有些遗物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束之高阁,2004年东南亚海啸后,一些无人认领的遗物被装进海运货柜箱中,直到2014年才重见天日。而很多遗物,因为资金等原因,过了申领期限后被销毁。被销毁的遗物通常是没什么大价值的无关联物品,有一些涉及公共安全的危险物品也难逃被销毁的命运,或者遗物的主人及亲属一并在灾难中遇难,无人可以认领。2011年东日本大地震三年后,遗物的处理成了受灾地区政府的难题,宫城县石卷市保管了约56万张照片,奖杯、奖状及玩偶约3千件,该市决定举行处理仪式,由僧侣将这些遗物烧化。官方表示“这是为难的选择。”

特殊情况特殊处理:如果遇到国际性灾难或事故,需要协调海外遗物的认领;如果是重大传染病,则遗物无法认领,直接销毁

有些灾难或事故是国际性的,比如空难,这就涉及到海外遗物的认领。此时,遗物的认领关系到遇难者所属国家的大使馆、使领馆或其他涉外机构,由于各国体制不同,需要协商解决。遇难者亲属可以利用家庭联络官(family liason officer)了解情况,代为处理认领遗物等事宜,家庭联络官是官方派给遇难者家庭的专业人士,负责及时传达最新消息、替遇难者家属发声等。

如果是重大传染病感染者,其遗物可能并不归还,而是直接销毁,美国一位埃博拉(Ebola)病毒感染者逝世后,遗体连同遗物全部火化,以防止病毒扩散,后来他的遗物要运入路易斯安那州,被当地法官驳回了,原因是可能给该州人民带来危险。此外,如果同一件遗物出现多人认领的情况,需要申领遗物的人出示更多证据,表明该遗物确应为其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