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不是小姑娘,可以任人去随意打扮,历史更不是妓女,可以任人凌辱、随便作践。才不过过了六十七年,假如生于斯、长于斯,工作于斯的卢沟桥人,乃至丰台人,不能说出当年“七、七事变”的大概情况,又怎么对得起当年为保卫国家与侵略者浴血奋战的先辈?岂非数典忘祖吗?

卢沟桥上“瞎话”多

(作者:梁亚明,中青在线)

  6月25日21时许,央视少儿频道播出了一男一女两个少年,在卢沟桥上游历的节目。编导的本意大概是想依这两个孩子为“托儿”,向广大观众介绍一下卢沟桥。创意不错,但节目却出现了严重的错误,让人看后十分气愤。

  其一:一个瘦老头儿,手里转动着两个用于健身的核桃,用山东口音对两个孩子说:“那个七、七事变哪,一共打了七七四十九天……”

  其二:两个孩子中的胖丫头,竟然对那瘦老头儿说:“老爷爷,当年咱八路军在卢沟桥上怎么打日本的呀?”

  其三:在后期制作时,编辑人员居然将时任29军军长的宋哲元将军的名字,打成了“孙 X X”。

  真实的历史是:1937年7月7日,日军驻丰台一部,与我驻卢沟桥29军110旅219团三营发生冲突。战斗于凌晨打响,拉开了我国军民长达八年的抗日战争的序幕。至28日,也就是21天之后;日军用飞机轰炸了29军设在南苑的军部,随后又突破了我军阵地,29军副军长佟麟阁,132师师长赵登禹均在阵地上阵亡。29军连夜出西直门,走田村,奔大灰厂,赶到长辛店后上了火车,退到了保定。

  综上所说,“打了七七四十九天”的说法,纯粹是“瞎话”。 在卢沟桥事变时,我中央红军,陕北红军尚未改编为“八路军”。所以,把卢沟桥事变和八路军扯在一起,纯是“无知”。

  至于在后期节目制作时,把“宋哲元”将军的名字打错,更是不能原谅的错误。影视的记者,怎么素质如此之差?审查节目的领导,是否真的到过卢沟桥呢?

  其实,离卢沟桥不过几百米,就是“抗日战争纪念馆”。记者只要走上几步,就能把卢沟桥事变的真相、过程,向专家问个明白。随便拉一个信口开河的老头儿一通胡侃,将会造成多大、多坏的影响?谁对这种影响负责呢?

  屈指算来,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已过去整整六十七年了。经历过那场事变的人,大部分早已作古。因此,那些在卢沟桥上以“老者”形象出现的人,并不是什么“知情者”。他老人家信口开河,一通胡侃,自然不会有人追究他什么责任。但对那些孩子,对每天到卢沟桥上怀古、旅游的外地游客,影响缺很坏。在上个世纪1987年夏天,笔者当时还在陕西工作。回京探亲时,就碰到一位“侃爷”,居然以“老住户”的身份,蒙了我一回。那老头儿说:“七、七事变哪,嗨,错来不为什么大事儿;就因为日本人跑了一头骡驹子,结果就打起来了……”

  七、七事变是我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是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标志,是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开始。这么重大的历史事件,怎么能允许少数人信口雌黄呢?希望有关部门管一管那些吃饱了撑的,在卢沟桥上说瞎话取乐的人。既然每天有那么多游客上卢沟桥上游览,那么,向游人收了钱的“衙门”就有义务派人向游客作介绍。

  历史不是小姑娘,可以任人去随意打扮,历史更不是妓女,可以任人凌辱、随便作践。才不过过了六十七年,假如生于斯、长于斯,工作于斯的卢沟桥人,乃至丰台人,不能说出当年“七、七事变”的大概情况,又怎么对得起当年为保卫国家与侵略者浴血奋战的先辈?岂非数典忘祖吗?

  马上又要到“七、七”了,卢沟桥上的游客一定又会多起来了。我真担心,说不定又会有人跑到卢沟桥上去寻找别人的尊敬,借机会又编出什么稀奇古怪的“瞎话”来。该有人管一管了!

大人物的十种死法官员生死启示录,反思或醒悟?>>>
北京美人一个新移民对北京的印象>>>
元首大审判!为什么这些昔日风光无限的独裁元首,今日只能落得阶下囚呢?>>>
南方都市报听证是形式主义? >>>
行政许可法:迈向服务型政府的里程碑>>>
韩乔生大嘴带来的幸福生活>>>
四大发明是虚假宣传?“四大发明”到底包含了多少足以称得上是“发明”的技术含量?>>>
金榜题名侵犯个人隐私权吗?>>>
可否给马加爵算一算稿费?>>>
水均益的话我没听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