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胡永球,媒体从业者,现居湖北。

金榜题名侵犯个人隐私权吗?
  今年高考阅卷结束之前,某省教育部门要求,为了尊重学生的个人隐私,关注学生的心理感受,普通高中学校不得公开发布学生高考成绩排序和录取红榜,不得出喜报、挂横幅公布录取人数、上线人数。(《楚天金报》2004年6月15日)这种作法是否科学明智,值得商榷。
  
  什么是隐私?词典的解释是,不愿告人或者不愿公开的个人的事。这说明,是不是隐私,主要在于当事人自己的认定。不愿告人的事是隐私,否则就不是(少数愿意将公认的隐私示众者除外)。对于考上大学的考生及其家长,他们都希望亲友乡邻分享喜悦,社会公众认可,所以,金榜题名显然不属隐私范畴。至于每所学校上线考生情况,更是众多家长特别关注的大事。下届毕业生家长要根据本届成绩预测孩子明年的成绩走向。中考生及其家长千方百计打听相关学校的高考总成绩,判断其教学质量,根据自己孩子情况决定报考哪所学校。这些群众迫切希望知道的重要信息,如果以“保护隐私”为名不让公布,他们就会从其他渠道打听。人为堵塞正规信息渠道,可能导致不实不准甚至有害的消息蔓延。此外,前些年各地屡屡出现的冒名顶替上大学的骗局,直接原因就是录取情况不透明。自从把录取名单向社会公示后,完全杜绝了这类问题。现在如果又不让公开录取名单,会为冒名顶替者留下了可乘之机。

  当然,某省上述规定的真实用意,并不是针对考上大学的人而是为了照顾落榜者。公布了考上大学的红榜,也就等于宣布没上榜者名落孙山,不公布红榜是为了照顾落榜者的情绪。然而这种作法没有实际意义。因为落榜者的“面子”是对亲友老师同学邻居熟人而言,而不是针对陌生人。但是,每个考生的高考情况对熟人来讲,是瞒不住的。公不公布考上大学的学生名单,与保护落榜生隐私无关。

  用不准发红榜的办法淡化高考结果,避免剌激落榜者,其动机也许不错,出于一种关爱。但是效果可能适得其反。原因有三:

  一是这样做的前提是把高考落榜当作一件见不得人的不光彩的事情,需要遮着盖着。可是事情实质根本不是这样。除了极个别违法乱纪者外,绝大多数人高考落榜与思想品质无关,而仅仅是文化成绩竞争中的一次失利。考上了是喜事,考不上也不是不光彩的事。二是高考生绝大多数都是成年人,他们应当经得起挫折,敢于面对现实。高考录取比例决定了不可能人人考上,进考场之前就明摆着相当一部分人要落榜。除了少数人临场发挥失常,多数人对考试成绩平时就心中有数。当今社会处处存在竞争,通过考试竞争上岗的作法已经十分普遍,落榜生今后会不断面临着考试和竞争,哄着护着,对他们成长没有好处。三是不准发红榜不利于激励学生好学上进。考上大学者,学生和老师都付出了艰苦努力,发个红榜,是对努力者的一种肯定和鼓励。现在不仅不准发榜,连上线人数都不准公布,好像考上大学对学生和学校都是偷偷摸摸的事情,这种做法违背常情。

  对高考成绩优秀者过分炒作是完全错误的。同时,对高考结果人为地回避隐瞒也不是明智的,弊多利少。正确的作法是,引导考生和家长客观平静地看待高考,实事求是地评价成败。落榜者要敢于承认失败,认真总结教训,榜上无名脚下照样有路。考上大学者在喜庆的同时更要保持清醒,一次胜利不等于人生成功,今后的路更长。教育部门和全社会都要对所有考生做细致的思想工作,培养他们的坚强意志,启发激励他们继续努力奋发向上,这样才对考生成长有利,对社会和国家有利,对社会养成健康理智的心态有利。
“十大”高考舞弊案件我们正丧失最起码的诚信和公正!>>>
如是我闻山在村东,叫东山;东山上一小寺,当然就叫东山寺;东山寺有个和尚>>>
日本领土的争端困境日本与邻邦国家的主权争端,是对二战战败国领土转移处置的再否定,还是历史的轮回?>>>
新京报反对恐怖主义不能区别对待>>>
濒临灭绝的网吧:根据有关部门调查,网吧月收入3000元以下的占54.81%>>>
福鼎质监局长翁华铭翁华铭自杀是迫于压力?官员道德感回归?还是另有更大的隐情?>>>
北大招生名额严重不公?2004年北大招生计划总人数是2599人,北京就占713人。>>>
由“新三大件”比较中俄公共福利:>>>
“抄袭”的满分作文不应被改判低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