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大高校招生自主权是高校招生制度改革的方向。任何权利的扩大必须与其要承担的责任与义务相一致。高校招生自主权的扩大,应以健全的制度为前提,与其所承担的责任、义务和接受监督相一致。
5%自主招生能带来100%的公平吗?
5%自主招生能带来100%的公平吗?
相关新闻:
- 大学,有多少道“门槛”
- 大学生非法传销案调查
- 高考满分作文光环的背后
- 快开学了,学费在哪里?
  从2003年开始,一个新名词逐渐汇进我国高考制度的实践中——自主招生,这个曾被无数教育界人士呼吁了多年的制度,终于打破坚冰浮出水面。从2003年22所大学到今年的28所大学,自主招生在又一轮高考招生结束后经历了两年范围不大却影响广泛的摸索和实验。5%,这个自主招生的比例数字也越来越为人们所熟知。详情>>
·大学独立从自主招生开始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步伐的加快,高校自主招生逐渐排上了议事日程。事实上,高校自主招生是世界各国通行的做法。教育部有关负责人强调,开展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工作,是扩大高校自主权、深化高校招生录取制度改革的重要举措,也是对选拔优秀创新人才的新探索。一些教育专家指出:5%,是我国高校走出计划模式趋向独立办学的实验田,意义重大。[详情]
·28所高校试点自主招生
  28所高等学校经教育部批准2004年开展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工作,自主招生人数不超过试点学校年度本科招生计划总数的5%,由试点学校及有关省级招办单独公布,报教育部备案。从2004年起,艺术特长生、体育特长生不再纳入自主选拔录取范围。入选考生均须参加全国统考,成绩须达到生源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确定的与试点学校同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详情]

  在教育部的改革方案中,5%的目的是很明确的,就是给试点的高校提供自主选择自己所需人才的空间和舞台,只要校方经过一定程序,一些可能通过正常高考进不了自己学校门槛的“偏才”“怪才”尽可收入“囊中”?

·自主招生成考生的“双保险”
  据来自一些试点高校招生办公室的信息,自主选拔录取一定程度上变成了“降低20分录取”,没有达到预期目的,一些考生参加自主选拔考试,目的是为高考上“双保险”,而录取的学生中,大多数是参加统一招生考试也能考取的,所谓“偏才”实际上并不多。
  武汉大学校长刘经南说:“武大今年第一次参加自主选拔录取试点,但由于没有合适的人才,5%的比例没有达到,招收的学生只约占招生总数的3%左右。” [详情]
·自主招生方案遭遇三大尴尬
  由于自主招生面临政策上和操作上的三大难题,要想录取那些真正意义上的“有一定潜能、特长,综合素质比较高”的偏才、怪才,仍旧有相当大的难度。首先是选拔什么样的学生。其次,当前的自主招生政策对如何选拔有特殊才能的学生显得无能为力。自主招生面临的第三个难题是考生的诚信问题。南大是吃过这样的亏的,去年该校有143人签订了这样的协议,但结果只录取了93人,有12人因为高考分数远高于南大而“远走高飞”了。[详情]

  令人惊讶的是,许多高校的校长对于5%的权力并没有人们想象中的兴奋,在他们看来,5%虽然给学校带来了一定的自主权,但也在现实条件下带来了烦恼,甚至增加了家长对招生工作公平的怀疑。

·自主招生下带来的高成本
  在武汉大学校长刘经南看来,自主招生最大的烦恼也是学校增加了很大的成本,“招生过程操作起来难度大得多,工作量也大得多。要经过高中推荐或学生自荐、高校考核排序、高考录取等多项程序,每个步骤都要向社会公示。比如武汉大学面向全国自主招生的护理专业,在全国设立了好几个考点,只招30人,报考的就有1000多人,我们从中筛选了300多人参加学校考试,投入的人力、物力是可想而知的。”[详情]
·增加了招生工作公平的怀疑
  自主招生在现实条件下遇到的一些尴尬也已经让其他一些未进入试点名单的高校心有余悸。北京化工大学校长王子镐说,“在目前的社会环境下,我担心自主选拔录取给高校带来的烦恼可能会大于取得的实际意义。”他不无担心地说:“在统招中,对总分相同的考生录取哪个,我们往往根据他所选择的专业,看相关单科成绩如何。但还时常遭到家长质询。认为这里面有暗箱操作,自主招生操作起来就更难了。” [详情]

  在一些本来对高校招生工作存有怀疑的人们看来,把5%的名额放给学校,等于给了学校以权谋私的机会、反而增加招生的不公正。而试点两年来从一些自主招生学校传出的一些不够资格的“关系生”“条子生”借机混进名校的传言和实证,人们不由对自主招生的前景充满忧虑:5%,能带来100%的公平吗?

·自主招生舞弊现象严重
  全国艺术院校在江西的招生考试情况表明,这个省院校统一考试秩序较好,发现有舞弊行为的考生有11人,而实行自主招生的外省艺术院校考场秩序不容乐观,有舞弊行为的考生多达348人。由于省外院校今年依然实行自主招生、分散考试,从而在报名手续、考试时间、考场管理等方面给有意舞弊者以诸多可乘之机。考前伪造身份证、准考证,考中夹带、抄袭和代考现象频繁发生。[详情]
·自主招生改革与“无赖原则”
  著名英国学者大卫·休谟在探讨政治制度设计中,曾经提出了“人人都是无赖”的所谓“无赖原则”。这就是说, 我们不得不假设博导们在操纵自主招生过程中,他们不仅会以损害公益来中饱私囊,而且他们会沉溺于各种卑鄙的行经。既然所有的博导,包括德高望重的教授们都可能成为“无赖”,那么制定相应的制度对他们的自主权利进行约束不但必要,而且还必须从严从细。[详情]
·如何维护自主招生的公平性
  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副校长梁宇学认为,“对于文科特长生来说,自主招生的公平性如何维护是个问题。其实并不是质疑选拔本身,而是担心像文史类学科,对如何来评定学生水平是比较难界定的,仅凭几次测试难有准确的评价,这个方面的漏洞可能会成为产生不公平机会。”北师大招办主任涂清云:单从公平性的角度来讲,其实不仅文科学生难界定,理科学生同样存在这个问题。[详情]
·自主高招更需要监管
  北航广西招生索钱案折射出高校自主招生存在的弊病,说明当前的招生体制还有漏洞。高校自主招生权越大,监管措施就应该越严密,这是此案给我们的警示。
  扩大高校招生自主权是高校招生制度改革的方向。任何权利的扩大必须与其要承担的责任与义务相一致。高校招生自主权的扩大,应以健全的制度为前提,与其所承担的责任、义务和接受监督相一致。[详情]
20世纪二三十年代
中国大学的自主招生模式:
  1929年夏天,钱钟书跟堂弟钱钟韩高中毕业,一起报考清华大学。入学考试时,钱钟书拿到数学试卷一看,几乎全不会做,蒙了几道题后,就匆匆交卷,最后的成绩是15分。按照任何一个学校的规定,这样的成绩都不可能被录取。但他的国文和英文成绩特优,英文还得了满分,校长罗家伦一看钱钟书的国文、英文,大为赞赏,立刻决定将其破格录取。

  当然,放到现在,大学也是可以录取特长生的。不过这个故事还没有完。钱钟韩也考上了清华大学,而且总分是第二。但是,为了跟堂兄较劲,他没上清华,而去了交通大学读书。他同时报考了这两所学校。

  钱氏兄弟所经历的就是民国时代最典型的大学招生录取制度:学校自主考试,学生可以同时报考几所大学,最后自己决定上哪所大学。详情>>
网友关注:
  自主招生的蔽大于利!
  
自主招生的蔽大于利。因国内环境不宜自主招生,不正之风盛行,中华民族的科举制不能丢,所以自主招生只能造成社会不公,机会不等。20多年以来的高考制已被公民乐意接受,全国统一考试已成为公民最公平的比试,为什么有人总是来一点新名堂作为改革?其目的是显示权力,显示业绩。 。
  
  中国的社会现实决定一刀切
  如果都搞自主招生,结果必然是有关系的.有钱的都读大学,读好大学,而没关系.没钱的就再也没有改变命运的机会了!外国的好制度一到中国就变了,这样的例子太多了。中国的社会现实,决定了只有硬指标.一刀切才能稍微维护一点社会公正。请保留高考这最后一个对普通百姓还有点公正的制度吧!
“禁租令”背后的“全能政府”
“一费制”vs教育乱收费
北大法学院 招博起风波
教育之殇:无法忽视的现实
责任编辑: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