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专访 | 统购统销图集 | 历史视频 | 入选理由 | |||
![]() |
![]() |
![]() |
由于建国后立足未稳,外部封锁和内部产能不足导致粮食短缺,中央在1953年建立了粮食统购统销制度,它作为计划经济代表制度,在1980年代同时还引发了计划内价格和市场价格的“双轨制”,以及之后的“倒爷”和“价格闯关”。 |
十里洋场的大上海,在旧中国的经济躯体上,同时承担着“心脏”和“肺”的作用。她一方面把中国广大腹地的产品吸收过来,再分配出去。另一方面,也从国际进口中国必须的商品,再发配到全国各地城市乡村集镇的店铺,“洋火”,“洋油”,“洋布”,“洋面”。 但是从1949年到1953年,先是国民党的海上封锁,继而因朝鲜战争而引发的国际禁运。这颗中国经济的心脏,几乎停摆了4年。 《华东贸易部一九四九年工作总结》记载:“截至1949年底,半年多的进出口总额约相当于上海解放前一个月的进出口总量”。从1949年上海解放到1961年恢复长期进口,其中仅1954年进口77万公斤,1955年进口了3000余万公斤大米。其他时间,中国的粮食,几乎只能依靠自己解决。 [详细] |
一夜之间“统购统销”——西安桥梓口粮站前站长霍平回忆 |
|||||
|
1953年大事记 | 1953年经济数据 | 1950-1958征购与产量比较 | 统购统销历史回顾 | |||
1月,解放军福建前线炮兵开始有计划炮击金门等岛屿。 |
总人口:58796万人
|
粮食产量 征购量
|
1953年10月16日,《关于实行粮食统购统销的决议》通过。 |
查看全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