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访谈 | 价格双轨制图集 | 历史视频 | 入选理由 | |||
入选理由:价格双轨制的实施和最终打破,标志着中国正式迈向市场经济。 |
1988年1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迎接改革的第十年》的社论指出:“新的一年的最突出的特点是改革将在更深的层次和更广的领域展开。”此时,一个不得不过却又异常困难的关口已经摆在中国改革的道路前。 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高速成长让中国的经济列车再次驶入经济周期的敏感地带,企业数目剧增,物资供应的紧张更趋激烈。越来越多的经济问题指向价格——这一市场经济最基本的要素,推行了4年的“价格双轨制”在显露出自身缺陷的同时,成为了举国关注的改革焦点。 改革开放前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制定了几乎一切商品的价格,一盒火柴两分钱,一斤盐一角三分,这样的计划价格维持了28年。随着市场经济制度的逐步引入,计划价格与市场经济的不兼容开始显现。表现最突出的就是由于能源、原材料等基础工业品价格太低,加工工业品价格太高,二者之间的利润差越来越大,使得基础工业越来越跟不上加工工业的发展。[详细] |
双轨制是历史的偶然——参与讨论专家华生谈政策出台 |
|||||
|
1988年大事记 | 1988年经济数据 | 关于价格双轨制的暂行规定 | 中国计划经济大事记 | |||
1月18日,西南航空公司客机从北京飞重庆途中坠毁,10名机组人员198名乘客遇难。 |
总人口:111026万人 |
生产分成计划内和计划外两部分。企业所需的物资供应也分为两个来源。即中央统一分配的部分和自由采购的部分,与此相适应,计划内的产品实行国家核定的价格,计划外的产品则由市场供求决定价格,此既“双轨制”价格。我国的“双轨制”价格体系形成于1985年。 [详细] |
统购统销
|
查看全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