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童”光环背后是悲剧?
  天才的成长,应当经得起环境和社会的考验。而社会不是模拟实验室,小心翼翼地顺着天才的成长模式。
“神童”光环背后是悲剧?
“神童”光环背后是悲剧?
相关新闻:
- 高考满分作文光环的背后
- 快开学了,学费在哪里?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杨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阅读译文>>

14岁王大可考上北大研究生

17岁魏永康考入中科院

13岁鲍宇阳保送北大

  4岁进图书馆,10岁上高中,8年正规教育,13岁保送北大,这就是号称“数学神童”的鲍宇阳。今年春节期间,北京大学给武汉华师一附中高三(18)班的鲍宇阳寄来预录通知单,向这名年仅13岁的少年发出邀请。神童的成长到底与普通人有什么不同,是如何炼成的?详情>>

·父亲:儿子是超前教育的结果
  鲍宇阳父亲鲍良言认为成绩的取得只是因为对儿子进行了“超前教育”,而超前教育的核心就是从小培养孩子学习的“兴趣”。对于正规教育,鲍老师有些不以为然:“3个小时就能学会的东西,为什么非要学10个小时呢?什么叫基础?不就那几本书吗,对一个肯学的小孩来说看看就行了,要留给孩子选择余地,家长也要把自己的信息灌输给小孩。”[详情]
·邻居:快乐童年被残酷剥夺
  和鲍宇阳对门的小姑娘曾是他的同学,这位还在上初中的小姑娘这样介绍鲍宇阳:“他性格很孤僻,也没见他和谁一块儿玩过,他也不和我们说话,我爸爸有时叫他,他也不回答。我爸爸妈妈可不愿意我像他那样。”而鲍宇阳楼下的邻居、华师大的一位老师说:这种超前教育违背了孩子自然的生长规律,超前得太狠了。快乐的童年被残酷地剥夺了。
·老师:他并不适应环境
  鲍宇阳的一位任课老师一见记者,上来就是一句:“你们别再采访了,这是个悲剧。”“鲍宇阳作为一个高三学生,应该是一个社会人了,可他现在并不适应环境,还处于以他自己为中心的‘自我心态’,也就是童年心态。频繁的跳级让他被迫失去了与社会、环境接触的机会,他和同学玩不到一块儿,将来上了大学,他也融不进大学生活中去。”
·记者:与“神童”交流有困难
  记者走进鲍宇阳家中时,先瞥见沙发上一个穿红衣服的小男孩正在看电视。看见记者进来,小男孩迅速钻到书房里,关上门。当记者与鲍宇阳进行了对话。也许是不太熟悉的缘故,鲍宇阳似乎不屑回答记者的这些简单问题。对话过程中,鲍宇阳对桌子上的一把火柴充满了兴趣,而对记者的问话只是在父亲的不断催促下来一两句听不太懂的回答。

  这些神童无一不是记忆力超群,思辨能力强;同时也是生活自理能力极差的孩子。离开了父母的他们会很快适应新的环境、顺利度过在北大的求学生涯吗?联想到不久前因为生活自理能力欠缺而从中科院辍学的魏永康。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副秘书长黎陆昕认为,低龄高智商少年进入高校学习,需要处理好四个方面的问题,而它们都与智商无关:详情>>

·生活自理能力
  一般来讲,这些少年的吃穿住行都是由父母安排好的,在他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基本感受不到自理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提高自身生活自理能力就很迫切。[详情]
·自我调整能力
  刚入高校的时候他们很容易产生寂寞的感觉,却不一定有渠道去倾诉,因为他们的年龄比周围人都小,语言、思想上都存在差异,他们也很难找到同龄的人沟通和交流,缺乏一个宣泄情绪的出口。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能学会自我调整,长期的落差会使他们的情绪很容易恶化。[详情]
·人际交往能力
  这类天才少年的成长环境都比较特殊,父母可以给他们精神上很大的抚慰。到了一个新的环境,他们需要面对不同类型的人,不可避免要学会人际交往。[详情]
·重新学习能力
  尽管这些孩子的智商都很高,但他们在封闭情况下的学习多是父母讲授,比较注意迁就孩子的学习习惯和特点。一旦进入正规的院校在传统模式下进行公共知识的学习,原有的学习方法就不一定再适合他们。因此,尽快调整学习方法融入新的环境,对他们来说也很重要。 [详情]

  需要人生阅历和人文积累的作文,对于这些神童来说是永远的难题。他的同学们开始感到青春的躁动,而他,还在童年的宠爱中沉溺。他们是一群没有阅历的孩子。有人批评说,天才的成长,应当经得起环境和社会的考验。而社会不是模拟实验室,小心翼翼地顺着天才的成长模式。也有观点认为,社会既给神童的成长一个考验,神童也给教育环境提出挑战。

·说法一:“数学神童”的悲剧
  魏永康事件中,相信有很多人把魏永康的妈妈曾学梅看作了“罪魁祸首”。其望子心切的心态促成魏永康的畸形发展,她像挖掘机一般没日没夜地挖掘着魏永康的潜力。其实,社会过度期盼,媒体过度报道以及落后的教育体制都是造成悲剧的原因。
  其一是隔离社会。在美国,诺伯特·威纳是一个绝对称得上神童的人,他的自传《在昔日神童》一书的绪言中指出:神童并不为社会所需。因为他们脱离了现实社会,大都是生活中的低能儿。
  其二是揠苗助长。与社会隔离已经是错误,但对早慧的孩子过分期待的父母和老师们,偏还要施上揠苗助长这一急招。然而,培训素质优异的儿童是一项谨慎而长远的工作,决不是两三年时间内即有成效。[详情]
·说法二:夸大的“神童悲剧”
  有些人称神童为“悲剧”,大都由于他性格比较孤僻,和班上的同学没有共同语言,更谈不上什么朋友。其实,这些神童们虽然时下为中学生,但毕竟只有十几岁,还处于童年心态。在心理成熟上肯定难以做到同步,这符合心理成长规律,丝毫不必大惊小怪。
  “神童”的诞生,我们当然要警惕“捧杀”,但在警惕“捧杀”的同时,我们也要防止“棒杀”。很明显,将“鲍宇阳现象”称为悲剧是对这种超前教育观念和做法的全盘否定,这种“棒杀”的态度缺少理性,也不符合儿童成长的科学规律。
  超前教育是家长和老师关心的话题,“神童现象”固然不宜作为一种模式在教育界推行,但从中吸收营养显然要比全盘否定更有意义。[详情]
名词解释:“神童”
  我们通常所说的“神童”不是指具有人体特异功能的儿童(人类是否具有特异功能尚在研究和争论之中),是通常被大家认为是智力优异的儿童。
名词解释:超常教育
  我们现在所研究的超常教育,实际上是一种教育、培养孩子的特殊方法。实施超常教育后的孩子,往往要比常规教育的孩子提前几年掌握中学和小学应该学习的基础知识,而且所学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也要超过常规教育的孩子。由于在教学上进度快、知识难度大,因此,对被实施超常教育的孩子,要求其必须有优秀的品质,有超常的智力,有很强的能力,有强健的体质,否则无法跟上超常教育的节奏,承受来自各方面的压力。

  对“神童”的鉴别是一项极为复杂的工作,往往需要采用多指标、多途径和多种方法进行鉴别,并且要通过实施超常教育的过程来进一步验证。通常情况下,超常儿童和一般儿童相比,有以下不同的特征:(1)好奇心强;(2)兴趣广泛;(3)善于提问;(4)做事专注;(5)思维敏捷;(6)阅读能力强;(7)记忆力好;(8)有毅力;(9)勇于尝试;(10)愿意思考事物的关联;(11)不愿意接受太多的帮助;(12)不愿意做“填充时间”的事;(13)喜欢搜集各类信息;(14)喜欢与年长的孩子为伍;(15)发展指标总是提前达到。详情>>
网友关注:
  这不是培养,这是毁灭!
  
网友奥德赛斯 认为:这不是培养,这是毁灭。他可能有爱因斯坦的智力,却没有爱因斯坦的时间。当他时间都用在读书上时,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完善的全面的和自我否定的思考时,他的思想已经被固化了。爱因斯坦之所以有那么高的成就不全是因为他读的书有多少他的智力有多高,而是因为他有独立思考于自我否定的思考时间。他的相对论在刚刚被发表的时候被人嘲笑为疯子的想法,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其他的人都被书本固化了,他们不能脱离书本,不能否定理论从而不能有突破性的想法。

  做到了常人所不能的事!
  网友游客 认为:了不起,他确实做到了常人所不能的事,就是天才,有些人就是出于嫉妒,微软亚洲研究院的首席科学家张亚勤就是中科大少年班的,谁说少年班出不了天才。
关注失学农民工子女
“一费制”vs教育乱收费
北大法学院 招博起风波
教育之殇:无法忽视的现实
责任编辑: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