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盛大林,1968年生,武汉大学毕业,河南《大河报》首席编辑。曾发表杂文、时评、散文计四百余篇,出版有《千万别当真》(杂文时评集)、《毛主席诗词钢笔字帖》、《唐宋爱情诗词钢笔字帖》等。不论是做人,还是为文,都尽量说真话,有时可能说点暖昧的话,但坚决不说假话。
|
陕西一名考生今年得了691分,列全省第81名,而北大、清华今年在陕西的招生名额有120个。这名考生的理想就是北大和清华,但由于志愿是高考成绩公布前填报的,而她又低估了自己的成绩,所以只能放弃理想。成绩公布后,考生的母亲泪飞如雨,父亲则投书报社“控诉”现行“提前填报志愿”制度。(6月29日《中国青年报》)
自恢复高考以来,“提前填报志愿”制度一直在绝大多数省市区实行,也一直受到考生及社会各方面的质疑,但这个制度还是沿袭下来。教育部门之所以坚持这样做,目的就是为了分流高分考生,避免优秀生源过分集中到个别高校。高分考生的过分集中,对绝大多数一般高校的发展不利;而“提前填报志愿”会让部分高分考生分流到一般的高校,名牌大学也不得不录取一部分相对低分的考生,这样在名牌大学和一般大学都会形成“高、中、低”兼备的人才梯队,从而有利于人才培养,而且有助于保持高等教育的均衡。也就是说,陕西这名考生的遭遇,其实正是制度设计上的必然结果。事实上,每年都有不少这样的考生。
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尽管这在客观上会造成对少数高分考生的不公平,但从全局考虑,这种制度也有其存在的合理性,绝非一无是处。我也曾有类似经历(高考时考分很高,却未敢填报北大),但对陕西这名考生及其家长的“控诉”却有些不以为然:非上北大、清华不可吗?其他名牌大学难道就不行吗?但转念一想,又觉得他们的激烈反应是可以理解的,因为现在北大和清华在中国的地位已是鹤立鸡群,而且越来越突出——它们已经成为所有考生毫无争议的最高理想。
以前的情况并非如此。十几年前,甚至几年前,北大和清华虽然也是中国最好的大学,但它们的优势并不特别明显。复旦、科大、浙大等高校同样被视为紧随其后的名牌大学。上世纪80年代末,我所在的武汉大学还能招到个别省的状元,而那时候,上海及江浙的很多考生还视复旦为最佳选择。但是现在,这种状况肯定不复存在,因为北大和清华已经将其他高校远远地甩在后面,哥俩高高站在“金字塔”的塔尖。近年来,几乎所有的“状元”都被两校囊括,仅仅因为没有考取北大或清华而复读的考生也时有耳闻。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主要是因为国家高教政策的调整。从上世纪末期开始,为了尽快打造出“世界一流大学”,国家确立了重点扶持的对象,北大和清华自然成了首选,于是各种优惠政策接踵而来。经费大幅上涨,教师的工资大幅提高,各种自主权增大……诚可谓“万千宠爱在一身”。北大和清华成了重点中的重点,它们与其他高校之间的竞争关系实际上已不存在。
明眼人应该看出,上述两种高教政策的目标出现了冲突:“提前填报志愿”是着眼于人才的培养和高等教育资源的均衡发展,而“创世界一流”只是为了培养两个“代表”,其恰恰是以牺牲均衡为代价。也正是因为高校的均势被打破,才导致“非北大清华不上”的现象愈演愈烈。
就“提前填报志愿”这个具体的规定来说,是与非可能还需要探讨,但这项政策的着眼点肯定是对的。而人为地打造两个“代表”不过是个形象工程,即使北大和清华果真成了“世界一流”,也不意味着中国的高等教育赶上了世界先进水平。更何况,这种没有竞争的“开小灶”的“争创”方式,很可能事与愿违。(盛大林
来源:中青在线)
|
|
|
大人物的十种死法:官员生死启示录,反思或醒悟?>>> |
|
元首大审判:为什么这些昔日风光无限的独裁元首,今日只能落得阶下囚呢?>>> |
|
濒临灭绝的网吧(续):根据有关部门调查,网吧月收入3000元以下的占54.81%>>> |
|
韩乔生:我们也应该容许别人犯错,特别是当所犯的错误并不涉及原则,具有娱乐功效,因而显得如此可爱的时候。>>>
|
|
四大发明是虚假宣传?:“四大发明”到底包含了多少足以称得上是“发明”的技术含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