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用车管理制度改革,这本来是为了提高办事效率,确保行政机关高效运行的一个好办法,但具体的细节实施,还是得通过实际论证后拿出一个行之有效的措施,否则一个不小心,又成了某些人牟取私利的手段。如果说机关领导用车多一些,大家都能够理解,但工勤人员也要象征性地给予交通补贴,这就有点变相工资改革的味道了

当心“车改”成干部变相福利

                 (作者:马乔 中青在线)

  
公车改革是最近频频见报的热点新闻之—。7月19日的《中国青年报上》又有—条“车改”新闻:山东威海市级机关全面推行公务用车货币化改革,市级机关全面取消公车。自7月份起,车改单位的工作人员按照级别每月领取200元至2400元不等的交通补贴。发放标准为:正处级领导2400元/月,正处级非领导职务的1800元/月;副处级领导1600元/月,副处级非领导职务的1200元/月;正科级600元/月,副科级400元/月;科员、办事员及工勤人员200元/月。(详细内容

  威海这样实行“车改”,实际上把“车改”变成工资改革了。首先是从工勤人员到单位最高首长,人人有份;其次是这交通补贴,补得有些欠节制了。一名正处级领导的月工资有多少?也就二千多吧,如今交通补贴每月就有2400元,等于甚至超过工资总额。这样的补贴标准,不知是根据什么测算出来的?

  依照相关规定,出行公干享有公车可坐待遇的,并非机关所有人员。只有职务达到规定者才可派车。如今怎么连工勤人员也享有交通补贴了?窃思:这大概是“车改”本就“邪门”,怕内部群众深感不平,用200元来堵他们嘴的吧?

  不知除这200元到2400元的每月交通补贴外,威海市机关还报不报销出差交通费?我想应该还有报销才是,否则怕不切合实际,也对工作不利。倘真如此,这以“车改”名义发放的交通补贴,岂不成了变相工资了。平头百姓收入本就差公务员—大截(别信有些地方官员说当地人均收入多少多少,到百姓家实地看看就—清二楚数字被兑水)如今又拉大距离,这合适吗?头天报上还有消息,去年我国贫困人口不减反增。国情如此,公务员的工资福利还是不该太离谱的好。

  再说,这样的“车改”能否有好效果也值得怀疑。以现行体制机制,单位领导在单位里的权利至高无上,他们想干什么都能成。如果他们拿了2400元交通补贴后,又以出差交通费报销,那“车改”岂不成了提好几级工资,甚至等于多了—个人拿高工资了?威海说这样“车改”,每年公车费用支出将比车改前节约41%。这怕仅有理论意义吧?实际怎样,至少要实践—年后才能知道。

  全国热衷“车改”,是行政进步的表现。“车改”不错,“车改”势在必行。但怎么改,怕不能仅由政府说了算,该听听老百姓的意见才是?依我之见:“车改”还有一法,不取消全部公车,通过加强群众监督之法进行。且别以为这已被证明没用。以往的监督效果所以不好,问题在有名无实,如能将监督措施落地,发现问题,一查到底,并且公开在媒体曝光,决不迁就,监督还会无效吗?

责任编辑:Simon
 
城市发展的十大制约因素:一场席卷京沪的暴雨,坦现城市的脆弱    
我们比任何时候都需要责任:我们比任何时候都需要责任,尤其是互联网文化日渐主流的这段时间  
中国能源扩张之路:中国必须毫不犹豫地加入到全球能源争夺战中去。  
义务指路怎么成了汉奸:这种牺牲个人的精神应该得到弘扬才是,得到唾骂是不正常的        
如何将问责风暴落实到技术层面:我们依然迫切需要一个透明的程序    
杨小凯:2004年7月7日,著名华裔经济学家杨小凯在澳大利亚因病去世  
嗨,央视,怎么回事儿? 央视是否也能将视线由外转内,把葫芦亮给对此非常感兴趣的民众看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