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访谈 | 学大寨图集 | 历史视频 | 入选理由 | |||
入选理由:农业学大寨是继学雷锋和学大庆之后,中共宣传部门树立的又一典型,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他是只知奉献,不求回报,一心一意忠于毛主席的形象代言;而在后来的宣传语境中,大寨的事迹同样也能切合各种需要。 |
“一个人穷、地穷的山村——山西昔阳县大寨公社大寨大队,用它自己亲身的经历,证明了这样一个真理:尽管自然条件多么不利,但是只要人们有了建设社会主义的雄心大志,充分发扬革命精神,并且把革命干劲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就一定能够使大地变样,使河山易色,创造出伟大的成绩。”1964年2月10日的《人民日报》发表社论《用革命精神建设山区的好榜样》,开启了全国范围内持续16年的“农业学大寨”。以大寨党支部书记陈永贵、郭凤莲等为代表的大寨人也随之名满神州。据统计,在16年间,海内外约有100万人来到大寨参观、学习。 1964年的中国农业,经过了大跃进带来的满天卫星,继之而来的三年自然灾害,还经历了60年代初的调整。随着包产到户的倾向被再一次压制,毛泽东全力护航的人民公社制度得以保存,但仍旧面临着一系列的难题。怎样克服公社制度下“吃大锅饭”对生产积极性的伤害?怎样尽可能地依靠农民自身而不是国家来发展农村?1964年3月底,毛泽东在他停靠在邯郸的专列上找到了答案。[详细] |
知道啥叫“极左”,但不接受批评——前大寨村书记谈农业学大寨 |
|||||
|
1964年大事记 | 1964年经济数据 | 大寨村的历次神话 | 农业学大寨典型事迹 | |||
2月10日,《人民日报》发表《大寨之路》的报道,此后全国农村掀起学大寨运动。
|
总人口:70499万人 |
1953年到1962年的10年间,这个只有360人的小山村为国家提供商品粮100多万公斤。1964年2月10日的《人民日报》头版刊登长篇通讯《大寨之路》。 |
河南省林县红旗渠 |
查看全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