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12月召开的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上,周恩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专门提到大寨:“山西省昔阳县大寨公社大寨大队,是一个依靠人民公社集体力量、自力更生地进行农业建设,发展农业生产的先进典型。我们各级领导机关,各个事业单位和广大干部,就是要学习解放军、大庆、大寨的彻底革命精神和工作作风,使自己在革命化的道路上向前迈进。”这样,三届人大一次会议正式宣告了大寨红旗的升起。
当时,全国几乎每个省都出现了学大寨的先进典型。其中比较突出的有山东黄县的下丁家大队、湖南岳阳县的毛田区、河北遵化的沙石峪大队、河南的林县等等。到1975年9月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在昔阳召开之时,全国已有学大寨先进县(市)316个,占全国县(市)的13.4%;已有粮食平均亩产上《纲要》(400斤)的县(市)725个,占总数的31.2%。
有些公社学习了大寨大队不依赖国家支援、自力更生战胜困难的高尚风格以后,提出'不坐等机械、化肥,不坐等国家贷款,不坐等成套经验,自力更生发展生产'的口号。平谷县熊耳寨公社北土门大队原计划依靠国家修建一条2公里长的马路运输果品,现在决定由社员自己动手修建,不向国家要钱。
丰台区黄土岗人民公社。黄土岗白盆窑大队,沙岗地很多,学习大寨以后,决心不用国家一文钱,依靠自己双手,苦干几年,把所有沙地改造成良田。1964年入春以来,这个大队每天出动150多人,冒着寒风, 推运黄土,改良沙荒。朝阳区东北部受到严重涝灾的一些公社,也在大寨精神的鼓舞下,组织了上千名社员,开始大规模平整土地,扩大水田,争取在1964年弥补上一年受灾的损失。北京郊区一些公社生产队在深入学习大寨经验和精神的同时,还针对学习中发现的问题,制定进一步学大寨、赶大寨的具体计划。
山西省平顺县西沟村。著名全国劳动模范李顺达所在的山西省平顺县西沟村,1964年获得了好年景,粮食总产量比1963年增加了3成,亩产量达到了300公斤,林业、畜牧业、副业也有了很大发展。但他们在取得好收成以后,马上就在全体干部和社员中间开展了一个'打了胜仗找差距'的讨论。他们跟大寨比产量,比干劲,比对国家的贡献。一比,大伙吓了一跳。发现他们比大寨还有很大的差距。总结了一下,找出了8条差距,第一条就是自力更生的革命精神不如大寨好。他们认识到,去年的生产成绩虽然不小,可是一点也不能自满。一自满,就会走下坡路。
四川省新繁县新民公社。全国著名劳动模范,四川省新繁县新民公社的罗世发在北京参加全国人大三届一次会议的时候,听了陈永贵的发言,立刻写信给自己的公社,要求大家学习大寨奋发图强、自力更生的革命精神。社员黄德永在学习中说:'人家大寨硬是在冰天雪地里搬大石头,人家那么大的困难都不怕,我们这里只落一点霜,挑几挑泥巴算不了什么。'一大队二队有个老农民亢良五,起初不信低产田能改造。人家改土,他站在一边看,看着看着,他的思想也改变了,也摸起扁担,下田干起来。
河北省安平县南王庄公社。安平县南王庄公社南王庄大队大队长王玉坤,1964年12月来到首都参加政协第四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听了周恩来的政府工作报告,学习了大寨精神,受到了深刻的教育和很大的鼓舞,脑筋大大地开了窍。
1964年,王玉坤领导的南王庄大队虽然完成了国家的征购任务,但是总结起来,王玉坤认为生产上毛病不少。由于前一年夏季遭受涝灾,使粮食和棉花这两项主要作物都减了产。由此,王玉坤想到1963年到大寨参观的情形,对比一下,更觉得自己生产中有很多方面要加以改进。王玉坤说,大寨是个穷山沟,我们大队的条件要比他们好得多。他们决定在新的一年里,要学着大寨的样子,一定好好干,做出成绩来。
他们决定要大抓平整土地和积肥两件事,要把村里所有高低不平的地都填平,这是防止地涝的重要一条。王玉坤说,填平土地,社员们倒不反对,但怎么个填法,用什么工具填,大家的意见却不一致。有人主张用推土机推土填地,说是用起来痛快,填得又快又平,还节省很多劳动力。王玉坤和他们算了一笔账:用推土机费用较大,如果买些小推车,每辆不到40元,除了推土填地外,平时还可用来积肥,用处大,又省钱。王玉坤说:'我参加这次会议,更觉得勤俭办社很重要,我回去一定要发动群众,用少花钱多办事的办法,把队里的地平整好。'
湟源县和平公社小高陵村。在青海省日月山下,青藏路旁,有一个学大寨的先进单位:湟源县和平公社小高陵村。这个村有汉、藏、回三个民族,217户人家,1300多口人。他们的6000多亩耕地,90%是旱地。这里海拔2700至3100米,农作物生长期只有90至120天,没有绝对无霜期,年平均气温在摄氏1度左右。解放前,这里山穷、地穷、人穷,许多土地'树不长,牛不站'。
1949年青海解放。1953年,小高陵人开始植树造林。那时,人们想得不远,只希望有些烧饭煨炕的燃料,有些生活用材。1956年,农业集体化把各族农民联结在一起,改天换地的斗争从此全面展开。
小高陵人改天换地靠的是自力更生。他们说:自力更生激发起来的革命精神最旺盛;自力更生摸索出来的经验最顶用;自力更生培养的人才最有本领;自力更生办起的事情最巩固;自力更生能使集体经济不断壮大,也能减轻国家负担,等于支援了社会主义建设。
帕里学大寨。在喜马拉雅山主脉冰峰雪岭之间,在海拔4200米的雪域高原上,有一个叫帕里的地方。这里自古不产粮食,过去人们只在帕里种马草,吃粮完全靠外地供应。1960年,帕里人在历来不长庄稼的喜马拉雅山台地上试种青稞,获得了成功。这是西藏从来没有的奇迹。但帕里人并不因此而自满。1964年他们组织了一些互助组和居民委员会的干部到大寨参观学习,受到很大的启发。他们说,平时看不出松柏的硬劲儿,要看松柏的硬劲儿,需要在严寒的冬天。帕里人一定要学大寨,做雪山上的松柏,创造出更大的成绩。1965年他们扩大了青稞试种面积,尽管遇到了5场酷霜,在庄稼扬花吐穗时节又遇到早雪,2000多克(克相当亩)土地,仍然产了10多万公斤粮食。至此,当地需要的口粮一大部分已经可以自给,有不少户的口粮还自给有余。
河南省林县,原来是一个'光坡秃山头,沙石枯河沟'的穷地方。从农业合作化时起,他们发扬艰苦创业的精神,引漳入林,重新安排全县河山,逢山凿洞,遇沟架桥,走陡坡,过高崖,穿过50多处悬崖绝壁,闯过130多个山头,凿通了42个山洞,在太行山腰挖出了长达71公里的山间渠道,使一向缺水的山区土地得到了灌溉。1964年,全县粮食亩产达到200公斤,林、牧、副业也有很大发展。
1960年2月,河南省林县开始动工修建“引漳入林”工程,1960年3月10日工程正式命名为“红旗渠”,1965年4月5日总干渠通水(长70.6公里),1966年4月3条干渠同时竣工(总长98.2公里),1969年7月完成干、支、斗渠配套建设(干渠、分干渠10条,总长304.1公里;支渠51条,总长524.1公里;斗渠290条,总长697.3公里;农渠4281条,总长2488公里)。经过10年艰苦奋战,基本形成以红旗渠为主体的灌溉体系,灌区有效灌溉面积达到54万亩。红旗渠现为中国国家水利风景区和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成为了林州市的主要象征。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县当铺地大队,1949年以前是一个几乎被风沙吞没的地方。他们从50年代初开始,经过十多年的艰苦奋斗,营造了林带和片林以防风固沙,修渠引洪淤灌以压沙,并用人力、水力和风力搬掉几百个沙丘,大大减轻了狂风和'沙龙'的为害。1964年学大寨运动中,他们又将2500亩耕地打上地埂,把大水漫灌改进为畦田浇灌,粮食亩产提高到179公斤,比1949年增长了5倍。大牲畜由1950年的47头发展到240头。
湖南岳阳毛田区。从六十年代初到七十年代中,岳阳县毛田区曾经几度成为湖南省“农业学大寨”的大典型。
最初的毛田区包括四个公社,六万多人,自然条件很差,到处是荒山秃岭,水士流失严重,全区50000亩耕地,分布在8000多个山头和5000余条沟壑中,而且都是冷浸田、重沙田,粮食产量很低。当地称之为:“山是剥皮山,水是祸它水,田是沙丘田,土是黄泥土”。但是这里的干部和群众以大寨为榜样,用“愚公移山”的精神,治山、治水、治土,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很快征服了这里的穷山恶水,使山区面貌得到迅速改观。
福建省连江县东升渔业大队,300多户渔民,从1955年起,依靠集体力量,艰苦奋斗十年,走出了一条由穷变富的道路。他们厉行节约,积累资金,建造大渔船,安装机帆船,使渔业生产跨出闽江口,远航到浙江渔场。1964年,全大队实现了渔船机帆化,生产好似跨上'千里马',当年捕鱼500多万公斤,比1958年以前翻了两番多,全大队积累起100多万元的财富。这个大队50年代初常年住'连家船'的贫困渔民,逐步富裕起来,在岸上盖起了一排排新楼房。
山东省黄县下丁家村。当时在全国确实掀起了一个声势浩大、热火朝天的学大寨运动,各地涌现出许多学大寨的先进单位。无论是南方还是北方,各地都有自己的'大寨'。在北方的如山东省黄县大吕家公社的下丁家村,十几年来年复一年地苦干,劈山造田,在石山区凭人力修垫了大量的平整、块大和土层深厚的耕地,并且实现了水利化,从而把一个产量很低、生活很苦的地方,变成了产量高、生活富裕的农村。
广东省四会县芙蓉村。在南方的如广东省四会县清塘公社的芙蓉村,苦战7年开挖了20多条排水沟渠,引出了田里的冷泉和铁锈水,把总产量极低的烂泥田变成了高产田。他们还用植树造林、建筑沙坝谷坊、挖环山沟等等办法,治理了日益崩坍的红土丘陵。这些先进的生产单位,像大寨一样都是些集体的'愚公'。它们都处在生产条件较差的山区,依靠组织起来的集体力量,多年来自力更生地进行了翻天覆地的治山治水和农田建设,把过去的穷山恶水变成了青山绿水,把穷困的山区变成了农林牧三业繁荣的山区,从而大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
在党中央的大力倡导下,学大寨运动出现了喜人的局面。当时,县县有大寨,国营农、林、牧生产单位也有大寨;山区有,平原也有;干旱的沙漠地区有,低湿易涝的盐碱地区也有。新疆、内蒙古出现了自力更生改造沙荒干旱面貌的大寨式的先进生产单位。江苏盐城专区和山区临沂专区出现了自力更生改造低湿盐碱面貌的大寨式先进生产单位。这样的先进生产单位也不仅是社队,还有一些县或者一大片地区,发挥自力更生为主的精神迅速发展了农业生产。如河北遵化县、河南林县、江苏启东县、江西余江县、山东临沂专区、北京和上海市郊区、广东珠江三角洲和四川温江专区等等就是。
从全国农业总产值来看,1964年、1965年分别比上年增长13.5%和8.1%。1965年全国农业总产值达到589.6亿元,按1957年不变价格计算,超出1957年536.7亿元的9.9%。在农业内部,农作物、林业、畜牧业、渔业和副业都有了幅度不等的恢复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