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管执法:直面生活需求的矛盾焦点
一万个投诉电话肯定能说明中国市民并不喜欢脏乱的环境,数百亿的投入、高达两百万的城管人数也能说明中央政府的重视;但城市管理问题依旧,脏乱依旧,多出来的,是一个暴力执法与暴力抗法,累积仇恨的恶性循环。指责摆摊设点的人素质不高是肤浅的,那只是他们生存的唯一途径;咒骂城管执法队员野蛮凶悍是片面的,那也是保留他们饭碗的不二选择。问题其实不在这里,问题其实应该是,是什么驱除了“暴力执法者”的善良,那些被驱离“整洁都市”的人们又去向何方呢? |
相 关 图 片 |
|
缺乏整治,餐桌摆到马路上 |
|
小贩拿着棍子追打城管队员 |
|
|
|
城管投诉电话被打爆说明了什么
市民如此关注城管问题,作为主管部门应该怎么办?从报道情况来看,城管中心表示正准备向上级部门紧急求援,增派人手和设备。笔者以为,这只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办法,并非治本之策。事实上,广州的城管问题并非投诉渠道是否畅通的问题,而是一个解决能力强不强、能否及时处理的问题。目前广州市从市到区甚至有些街道都设有城管监察机构,有专职的城管监察队伍,也有各自的投诉电话。笔者相信,打向新设立的投诉热线的电话,绝大多数并非这两天发生的,而是老问题,这是否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我们以前的机构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没有达到市民的要求? |
城管执法如何才能硬起来
看看如今众多的执法难点吧!今天的“难”,几乎无一例外是因为昨天的“软”或“懒”。前几天,笔者从某媒体上看到一位从事城建的人士抱怨如今拆迁成本太高,其中很多被拆迁房屋,根本就是在“三不管”的情况下混水摸鱼盖起来的。当初如果执法严明,这些房屋不会出现,也就不会给今天增加这么多的拆迁成本。在你眼皮底下违章经营好几年你都不管,在摊主全家没练出别的赚钱本事、就指望这个摊位吃饭的时候,你却又非取缔不可,人家能不跟你急?你的执法阻力能不大?你的执法效率又怎么能高?
|
以执行文化解困城管执法
就城管而言,作为行政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执行方式的选择显得弥足轻重。笔者曾结识一名城管队员。他曾因将一违章摊贩售卖的镜框摔烂,而与摊贩发生了激烈冲突。尽管事后他被责令向摊贩道歉,但仍旧牢骚满腹:“我查到他三四次了,不来点‘硬的’怎么能行?” 这里反映的正是一种不良的执行文化:试图以对抗的方式解决执行中的对抗。这显然不是一个理性社会的行政诉求。以错误的方式来消除错误,这在任何时候都是社会所不允许的。尽管这种行为只是极个别执法者所为,尽管一些对抗与个别违规的市民有关,但我们绝不能忽视这一现象的存在。 |
城管执法“不能只会摔东西”
所有这一切,也并不构成城管人员可以粗暴执法的理由。“只会摔东西”是一个典型写照。一个“走鬼”曾经说过,他们贩卖的东西多是日用品,又只能靠价廉招徕顾客,所以赚的利润极低,外来人因为找不到工,本地人因为下岗,才无可奈何做起了“走鬼”,挣一份糊口的钱;听见那声“走鬼”,足令他们百般惊惶,稍微迟疑便会血本无归,他们又何尝想过这种担惊受怕的日子?无疑,城管部门为维护城市形象付出的种种努力应当予以肯定,但这样一种粗暴的执法方式不仅于事无补,而且同样给城市抹了黑。 |
对城管文明执法的几点思考
执法实践表明,绝大多数违法、违规者是通情达理的,只要执法者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行之以法,工作做到家,违法、违规行为是会得到纠正的。这里的关键是执法不伤其理,不失其真,不矫枉过正。该纠正的不纠正、该罚不罚,对违法者听之任之,这都是执法不严、玩忽职守的表现;态度生硬、行为粗暴、以罚代管,甚至搞“以邪治邪”,就违背了文明执法的基本要求,不但不能纠正违法行为,而且会激化矛盾,不利于社会稳定。 |
|
|
|
|
|
禁养果子狸:学术之争还是利益之争?: 一场非典疫情,把果子狸推到了死亡的边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