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然,时势造英雄,但揭露黑幕绝非李金华一人之功,没有其下属工作人员的夜以继日和不卑不亢,那么多的数据,那么多的单位,劳李金华一人恐难以对付。对此,他本人也有清醒的认识。而之所以李金华能一夜成名,还是与如此铿锵的审计报告在形成制度的目标上没有最终完成、审计报告的含金量高低和“挖掘”黑幕的决心大小还多少受到官员个人的政治素养、道德水平的影响有很大关系。

臆忧李金华浪潮中的个人崇拜

                 (作者:伍里川 中青在线)

  
“揭出了这么多的黑幕,李金华的日子肯定不好过。”   

  这是一句十分有代表性的“流行语”,充满了臆忧,在全国百姓的心中,下意识的“爱护清官”情结使得持有这种心理的臆忧形成了一股来势不小的浪潮,这股浪潮和7月13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新华网联合进行的一项题为“你是否为审计署署长李金华担心”的民意调查一拍即合。   

  调查显示,76%的公众表示了对李金华的担心,认为“有人可能会打击报复”。(据7月20日《江南时报》报道)   

  这种极度的担忧和李金华在媒体上横空出世之初受到的极度褒奖,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又合力将那种朴素而强烈的个人崇拜送给李金华,连同“审计英雄”的高帽。   

  “李金华是我等公民崇拜的偶像,是当代最可爱的人!”   

  这名新华网友的直接令人过目难忘。   

  诚然,时势造英雄,但揭露黑幕绝非李金华一人之功,没有其下属工作人员的夜以继日和不卑不亢,那么多的数据,那么多的单位,劳李金华一人恐难以对付。对此,他本人也有清醒的认识。而之所以李金华能一夜成名,还是与如此铿锵的审计报告在形成制度的目标上没有最终完成、审计报告的含金量高低和“挖掘”黑幕的决心大小还多少受到官员个人的政治素养、道德水平的影响有很大关系。   

  但是,我们不能因为李金华敢说真话就将其置于不食人间烟火的荣誉巅峰。对审计报告的敬意,我们应当更多地赋予到报告背后的集体作为上面,包括报告本身,而不应当集中到一个人的身上。这一点,有识之士早已作了提醒。

  但是,我们仍然遗憾地看到,李金华根本无力摆脱民众朴素的也是盲目的集体“宠爱”,这是他被动地坐到风暴中心和火山口上的另一种推动力。这意味着什么不言而喻,这对李金华本人而言并不公平。   

  如此一来,集体的“宠爱”立即转换成集体的臆忧也就不奇怪了。从本质上说,臆忧浪潮与“宠爱”浪潮并无实质的变化,只有形式的转换,一以贯之并矢志不渝的正是被各种现代词汇、时髦说法所掩饰的个人崇拜。特别是,不管崇拜者承认不承认,“李金华”这三个字早已不是个人印记了,它甚至与整个审计风暴划上了等号。   

  只是,辩析“宠爱”中的个人崇拜风易,辩析“臆忧”中的个人崇拜难,这难就难在“崇拜”这东西从古至今很少表现得如此消极。   

  应当承认,这也是一种进步,至少民众开始能够理性看待利益博弈中的两极力量的对比了,这比过去一味夸大被崇拜者“东方不败”似的力量要来得现实、人性。   

  但是,崇拜就是崇拜,它的封建意识、清官迷信遗存对民主是一种变相的损害,对审计报告制度建设更理想、更锋利的呼吁是一种精神上的背道而驰。

  假如没有个人崇拜,没有一古脑儿投向李金华的意气用事般的赞歌,没有事实上的“英雄成就审计报告”说,李金华就不会如此“一目了然”,代替他承担一切的就只会是审计机关和制度、法律。倘如此,我们今天还犯得上要为一名官员的安全、利益隐患不分昼夜地辗转反侧吗?!

责任编辑:唐岩
 
最不值得的十张门票:这些令我们瞠目结舌的门票价格到底值不值这个价  
我们比任何时候都需要责任:我们比任何时候都需要责任,尤其是互联网文化日渐主流的这段时间  
安理会“扩招”:联合国改革已经是大势所趋,谁将成为第六个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义务指路怎么成了汉奸:这种牺牲个人的精神应该得到弘扬才是,得到唾骂是不正常的        
如何将问责风暴落实到技术层面:我们依然迫切需要一个透明的程序    
维拉潘:秘书长赛后发飙:北京人缺乏教养  
嗨,央视,怎么回事儿? 央视是否也能将视线由外转内,把葫芦亮给对此非常感兴趣的民众看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