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文化——疏导比严禁更有效
|
广州举行的第二届性文化节,首次允许16岁以下青少年观看所有性器具、性宣传,据说这一“放开”引起许多家长的关注。专家的解释是:中国家长在传统上对孩子的教育是“这也不能”“那也不能”,只要是与性有关动辄“禁止”,但事实证明,对青少年更有效的性教育办法是“疏导”和“解释”,而不是“压制”。
[详细] |
·传统的性道德并非一无是处
|
两性关系其实是一把双刃甚至多刃剑,如果不慎重对待,就极有可能因之而受伤。比如,最近高峰的私生子事件、复旦经济学院院长陆德明的嫖娼事件都是鲜明的教训。从这个角度看,传统的比较保守的性道德,并不是一无是处。但当今“性化”的现实,却恰恰在颠覆着传统性道德的保守品性,人们在普遍改变着对性关系的判断标准及原则。[评论] |
|
|
|
·性化时代需要怎样的道德准备 |
“性化”时代带来性的独立目的与手段,显然具备倡人性、反压抑、重科学的进步性;而另一个方面,对于性自由沦为性放纵而导致社会整体沦陷的危险,也是我们在高呼“解放”与“进步”的同时所要清醒面对的命题,必要的道德约束限度应当在这里寻到不可退却的边界。[详细] |
·外国人的性观念对比 |
德国人:德国人十三四岁就开始接受性教育。校园商店里到处是免费的避孕品。“贞操观”“处女膜情结”早已被历史唾弃。
美国人:一半以上的美国人安守本分,是一夫一妻制的忠实维护者。美国人的性事频度也比人们想象的低得多。统计显示,约1/3的美国成年人每周性事实际上还不到1次。
英国人:英国人在性观念上是出了名的保守,
“英国人通常觉得公开谈及性事很尴尬。”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