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文化节火爆的背后
11月6日,第二届全国性文化节在广州火热开幕。“性”作为文化登上大雅之堂,得益于社会的进步,而把“性文化”当节日来集体狂欢,却有让人深思的地方。
  第一届全国性文化节开幕时,有人曾在发布这样的评论:原以为是全国性的文化节,没想到是性的全国文化节。可见,全国一起过文化节不稀奇,全国一起过“性”文化节就让人惊诧了。 详情 评论<<<
广州性文化节向市民免费开放
  500余件性文物、性学专家公开谈性,向残疾人、村民等派发100万只安全套……这些都是将于11月6日到8日举行的第二届中国(广州)性文化节的活动内容。
  此次性文化节将关注残疾人“性福生活”,为他们免费赠送一批“性福用品”。据悉,第二届中国性文化节将在11月6日~8日在广州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20号展馆举行,门票免费赠送。

  性文化节上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现象:当高挑白的女模特身着性感火辣的内衣表演,台下变色的眼光,很难说这是性文化活动还是“内衣秀”。对古代性教育器具,小朋友看得懂吗?其实,他们理应被拒之场外。就连闭馆,也因为展品被哄抢而尴尬收场。>>>>参与评论

·不对未成年人说“NO”
  对那些有性行为的孩子,避孕和性健康知识能把伤害降到最低。然在现场儿童带着疑惑的眼神,“欣赏”男女交合的瓷器时,很难说这是在提前性教育还是性刺激。[详细]
· 内衣秀有人浑水摸鱼
  原本是一个很有美感很有品位的情趣内衣展示,没想到被一些龌龊男浑水摸鱼,搞得刚开始现场气氛变得尴尬,艺术性大打折扣。[详细]
·“远程性爱”遭质疑
  一项名为“互联网性爱遥控器”的高科技新产品,通过网络即可控制性爱。有专家担忧,这类产品使性爱变得轻而易举,其中的节制、欲望和满足等美妙神秘的过程将不复存在,人类可能面临另一个尴尬。[详细]
·性文化节成性用品节
“性文化”节展示的是情趣内衣秀、合欢椅、性爱床、成人仿真用品展销会、春宫图展示会、派送避孕套。试问,这些就是所谓的“性文化”节吗?有一点文化的影子吗?[详细]
·性用品展览遭哄抢

  性文化节竟然火爆到几乎无法闭馆!而在8日的展销会上因为性用品被哄抢,不少人连手机提包也被抢或被偷走,广州性文化节不得不提前闭馆。[详细]

·政府官员性知识“扫盲”
 性学教授指出,政府官员是性教育的重点人群之一,作为政策制定者,他们对性学科学正确的观念,有助于引导全社会科学、开明地看待性文化。[详细]

  就在性文化节开幕的同一天,广州举行了全国性文化节专家论坛,来自性社会学、性法学、性医学、艾滋病研究等领域的专家对“性”话题展开探讨,我们来听一下权威专家对于“性”的说法。>>>参与评论

·同性恋和左撇子一样正常

  中国性学会理事长徐天民:对于同性恋人们的观念是逐渐进步的:原来认为是“性犯罪”,后来又定性为“性变态”,现在已将它从“性变态”中分出来,认为它和左撇子一样是正常的。[详细]

·单身女生育不可能开禁
  广州市人口与计生局局长刘毅东认为,单身生育是不允许的。从伦理道德出发,如果女性不结婚,允许通过人工授精借种生子,那么,相应地独身男性也应当获得同等权利,可以借腹生子,这样一来,社会将产生混乱。[详细]
·同性恋者有婚姻生育权为时尚早
  中国性学会理事徐天民指出,在欧洲个别国家,同性恋已实现合法结婚、收养子女,我国政府目前没有立法将同性恋合法化,短期内也不可能实现。[详细]
·一夜情并非买卖淫

  对于一夜情,潘绥铭认为其主要特征是“邂逅相逢”、“就性论性”和“互不纠缠”,而并非很多人认为的“来者不拒”、“毫无情感”和“概不负责”的买卖淫。[详细]

·中国走向性化巅峰
  潘绥铭教授指出:性化在中国进行得非常顺利,从“非性化”,到文革时期的压抑,再到性化的巅峰。当前中国由一个威权社会变成了一个自由社会,个人自由度甚至超过发达国家。[详细]
·妓女不能称“性工作者”
  广东省性学学会副会长朱嘉铭说,“工作者”是一种被社会大众接受并公认,以劳动者的合法身份进入社会的角色,而卖淫在中国社会是不允许存在的,还属于打击的对象,称呼妓女为“性工作者”并不合适。[详细]

  第二届性文化节热热闹闹地落下了帷幕,短短3天共接待观众达11万人次,广州人在此次性文化节上表现出来的“超乎正常”的热情,就连专家都感到惊讶。把性文化当成一种节日,究竟是福是祸?>>>参与评论

·举办性文化节是历史性的转变
  史成礼:能举办性文化节是个历史性的转变,而且这是国家批准的,很难得。能在广州办性文化节,说明广州的政府比较开明。[评论]
·性文化节有其难能可贵的地方
  广州人把一个容易办得尴尬的活动变成热热闹闹的一个节,公开展示那么多性用品性用具,市民热情捧场,媒体大方宣传,舆论平静看待,仅仅把它当做一场接文明、性健康、性科学洗礼的活动,无论怎么看,都有其难能可贵的地方。[评论]
·性文化节有利于倡导科学性观
  我们不能指望一次性文化节的举办就能彻底扭转人们的性观念,对于性文化,也不是每个来参展的市民都有专家的境界和判别力。但通过性文化节,对于在我们现今性教育还相当缺失的情形下,一个开放的、多元的性文化展还是能起到一定作用的。[评论]
·性文化节充其量是性产品展销会
  所谓的“性文化节”,不外涉及性用品展与订货会、计生、性与生殖保健专家论坛、情趣内衣秀表演、性病与艾滋病防治知识图片展览等。概括起来说,“性文化节”的主要内容就是:性器具展销、性技术讲座、性表演、性疾病防治,而对性的社会问题,道德问题,都丝毫没有提及,更没有表示出任何关注之意。[详细]
·倡导性文化要慎重对待性
  作为一个广州市民,笔者为性文化节在广州举行而高兴的同时,也为性文化节上出现的个别不和谐现象而担忧。当高挑白的女模特身着性感火辣的内衣表演时,台下混乱的场面以及变色的眼光,很难说这是性文化活动还是“内衣秀”。当那些儿童带着疑惑的眼神,“欣赏”男女交合的嫁妆画和瓷器时,很难说这是在提前进行性教育还是性刺激。[详细]

  中国人对于“节日”,总有一种集体狂欢的兴奋。通观第二届全国性文化节的形形色色,我们不难嗅出其中的“集体狂欢”味道。这不得不让人深思,我们何时不需要把性文化当节日来过?>>>参与评论

·性文化——疏导比严禁更有效

  广州举行的第二届性文化节,首次允许16岁以下青少年观看所有性器具、性宣传,据说这一“放开”引起许多家长的关注。专家的解释是:中国家长在传统上对孩子的教育是“这也不能”“那也不能”,只要是与性有关动辄“禁止”,但事实证明,对青少年更有效的性教育办法是“疏导”和“解释”,而不是“压制”。 [详细]

·传统的性道德并非一无是处
  两性关系其实是一把双刃甚至多刃剑,如果不慎重对待,就极有可能因之而受伤。比如,最近高峰的私生子事件、复旦经济学院院长陆德明的嫖娼事件都是鲜明的教训。从这个角度看,传统的比较保守的性道德,并不是一无是处。但当今“性化”的现实,却恰恰在颠覆着传统性道德的保守品性,人们在普遍改变着对性关系的判断标准及原则。[评论]
·性化时代需要怎样的道德准备
  “性化”时代带来性的独立目的与手段,显然具备倡人性、反压抑、重科学的进步性;而另一个方面,对于性自由沦为性放纵而导致社会整体沦陷的危险,也是我们在高呼“解放”与“进步”的同时所要清醒面对的命题,必要的道德约束限度应当在这里寻到不可退却的边界。[详细]
·外国人的性观念对比

德国人:德国人十三四岁就开始接受性教育。校园商店里到处是免费的避孕品。“贞操观”“处女膜情结”早已被历史唾弃。
美国人:一半以上的美国人安守本分,是一夫一妻制的忠实维护者。美国人的性事频度也比人们想象的低得多。统计显示,约1/3的美国成年人每周性事实际上还不到1次。
英国人:英国人在性观念上是出了名的保守, “英国人通常觉得公开谈及性事很尴尬。” [评论]

中国两大性学泰斗


潘绥铭

潘绥铭:
  男,中国人民大学性社会学研究所所长、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曾多次对全国各地色情场所进行深入调查研究,著有《存在与荒谬》等多部性学专著,被誉为“中国性学第一人”。

史成礼
史成礼:
  男,毕业于兰州大学医学院,曾任外科主任、副院长、甘肃省计划生育委员会副主任等职。曾赴日本、菲律宾、泰国、斯里兰卡等国家考察计划生育和“性教育”。2000年被誉为“在性学界是第一人。”
2003年中国十大性新闻

第一位:
武汉:全国首例性骚扰案胜诉
北京:首例性骚扰案一审败诉

第二位:
“夫妻看黄碟”被罚 当事人控告公安讨回公正

第三位:
日本人珠海集体买春和日本留学生低级表演

第四位:
北京首次性文化展关闭和性文化博物馆迁出上海

第五位:
新《婚姻登记管理条例》出台

第六位:
四川规定:男领导不得配女秘书

第七位:
首部性教育教材进入中学课堂

第八位:
重庆市两大学生因女方怀孕被开除家长诉校方侵权

第九位:
中国电影拟实行分级制

第十位:
沈阳警方捣毁“交换情人俱乐部”>>>详情

近期热点



“禽兽教师”为何层出不穷?


浸淫在"成人文化"中的孩子


性教育,欢乐背后是痛苦代价

 

中国女童疑被性侵犯致死  

本期编辑:艾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