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冀人 中青在线
近日河北省国资改革猛然提速,为了方便企业尽快办理相关手续,河北省国资委的改革处、产权处等几个重要部门甚至搬到酒店集中办公,拟用30来天的时间,让上千家河北省各级国有企业集体“变脸”,或朝“变脸”迈出关键性的一步。(11月14日《经济观察报》) 据报道,一位河北省国资委的内部人士感慨:“我们现在的压力很大,‘国退民进’的产权改革既不能操之过急,因为牵扯各方面的利益太多,但又要求快速推进,完成任务。”这位人士的感慨,实际上提出了一个尖锐而不可回避的问题:如此“大跃进”式的改革,合适吗? 的确,国企进行改革是必然的,但如何改,以怎样的步骤、怎样的速度去改,却是不必然的。而且,每个企业的具体情况又有所不同。一刀切式的“改革大跃进”能否真正有效促进经济活跃、能否最大程度避免腐败,保证国有资产尽可能不流失,能否尽可能消除负面影响,很多问题都不可回避。当前,虽然很多地方的国企产权“国退民进”的改革正在进行中,但最新一些情况表明,这项改革无论理论还是政策上的准备似乎都并未成熟。 理论上的软肋是由近一时期“郎顾之争”、“郎张(维迎)之争”暴露出来的。现在,由郎咸平挑起的这场论战波及范围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加入其中,这场争论至少在目前还无定论。那么,对郎咸平等人指出的当前“国退民进”改革方式的一些弊端,就值得反思。国企改制涉及到的是计划经济体制时代积累的庞大遗产,是整个国民经济的最重要组成部分,谁敢说可以破釜沉舟、背水一战呢? 具体到河北省,据悉有4000余家各级国有企业,涉及资产4285亿元,而河北省拟在2005年之前,将国有资本比例从目前的71%降至40%以下。如此庞大的一笔资产,显然事关河北省经济命脉,因此,如何处置,并不单单是个经济问题,也不单单是个公平问题,肯定会全方位地影响到社会发展。 从国家相关政策看,河北省此次“提速”似也有操之过急之嫌。11月8日国资委主任李荣融刚刚强调:不能刮风出售国有资产,不能一刀切,不能用行政命令强行推进国有企业改制。国资委研究中心的一位官员则坦言,很多地方政府对国有资产重组政策的认识是有偏差的,国资委从来没给过地方明确的期限。国资委如此表态,肯定是出于某种考虑,或者基于某种经验教训,因此河北省让上千家企业“集体变脸”,是大胆的锐意进取,还是失之简单化,有必要进行毫不含糊的判断。 《经济参考报》同时报道了国资委研究中心这位部长的几句话,意味深长:“我们到山东考察时,看到一个效益非常好的钢厂,也被要求在2005年前(国有资本)必须退到30%以下,这不是有毛病吗?”从这段话所包含的意思看,当前河北省国企改革的具体操作,也颇有可质疑之处。比如,河北省本次参与改革的同样也有几家目前效益很好的钢铁企业,以及一直效益不错的华北制药厂。而在此前,“港中旅当年投资2亿多元获得唐山国丰51%的股权,一年就收回了全部投资,近年来每年利润在4亿元以上。”——这让人有些不解:一年就能收回全部投资,然后每年都能收回两倍于投资的利润,对这样的企业进行改制,是否操之过急? 固然,不能等企业垮了才卖,这样的想法是对的,但对于有强大增值能力的优良资产,又何苦急于出手?这样的改革,是否陷入了为卖而卖、为改而改的误区?是否已经让国家蒙受了潜在的损失? 在30天时间里让上千家企业“集体变脸”,在很短时间内让4000家国企改制完毕,还有一个不容忽略的社会问题:这会给经济造成怎样的动荡?会不会造成太多人下岗失业?据悉,华北制药厂一些职工现在就惴惴不安,担心外资进来后会不会马上进行“裁员增效”。的确,如果在改革的同时,却带了社会不安定因素,这样的改革即便有成果,也是要打一些折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