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简历"兑水"严重

  有一份毕业生简历说自己参与国家级课题“863”计划,公司当时非常感兴趣,结果一问才知道,他只是给“863”某一部件写过2000字的说明,公司结果没有录用她。毕业生简历的问题主要出现在在校期间的获奖证书和实践经历上,一些毕业生弄来别人的证书,经过电脑处理,贴上自己的照片,就变成自己的了。其实,公司在决定录用时,这些关键的信息都是要核查的。 [详情]

简历越“花哨”越吃亏

  简历第一要真实,第二要简单。企业招聘人员表示,一些毕业生错误地认为,简历制作越漂亮机会越多,简历厚,会引起用人单位的注意,因此简历不断对水。恰恰相反,公司在挑选录用人选时,阅读一份简历最长不会超过3分钟,如果简历造假痕迹重,有经验的人力资源负责人一眼就能看出来。毕业生制作简历的要素只有两个:真实和简单。简历真实是不吃亏的,如果简历造假,公司根本不会录用,效果适得其反。 [详情]

相关新闻

·一班30人冒出16个班长 毕业简历"兑水"现象严重

·"人才诚信卡"亮相成抢手货求职者排队领取

·为求职 女大学生无奈搔首弄姿拍“写真”(图)

媒体评论

·30人班级16个班长说明什么?

·毕业生缘何给自己“加官进爵”

·“简历注水”不全是学生的错

事件:

  用人单位优先录用班长、党员等班干部,随着毕业生就业压力加大,这种导向致使毕业生的简历“花环”越来越多,以增加自己被录用的机会。一位招聘人员向记者介绍,在一次校园招聘会上,某大学一个班30人,竟然冒出了16个班长,剩下的全是班干部。[详情]

观点一:大学毕业生不该没有诚信 ★★★★★
毕业生无诚信有损个人形象
  红网郭立场:毕业生给自己脸上“贴金”,求职简历弄虚作假,也难怪,用人单位和社会舆论往往无一例外地将矛头指向莘莘学子,不遗余力地谴责他们没有诚信。可以说,简历造假极大地损害着毕业生整体的诚信形象,背离了优良教育的宗旨和社会道德的底线。
  红网:在简历中把自己描绘成能力和素质型人才,这是一些毕业生在制作简历时惯用的“伎俩”。这种做法无疑是违背了做人处事的诚信原则。事情败露,结果只能是遭到用人单位的抛弃和拒绝,正所谓“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
      >>> 参与讨论
毕业生无诚信会害了师弟师妹
  企业招聘人员:一旦发现简历有问题,公司会向其毕业的学校核实,如果学校配合,一查就清楚了;如果学校不配合,公司无法核实真伪,公司只能采取一种方式,即再次招聘时,公司不会招聘这所学校的毕业生。这就意味着,如果一个毕业生造假被发现了,会害了他的师弟师妹。
 >>> 参与讨论
观点二:问题的实质是社会大环境 ★★★★★
招聘单位在选人标准上存在误解
  红网王纪旺:一些单位一味地将当干部、获奖证书等当作衡量人才的标准,因此,在对简历进行的甄别和选取中,具有这些条件的学生就具有了“天然”的优势,成为用人单位挑选的对象。于是,为了自己能有个与他人同台竞争的机会,为了能在日益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中把握住机会,能够脱颖而“中”,一些学生就违背诚信规则,通过简历来“包装”自己,以求得选择上的一种公平。
  网友:很多公司从简历上挑人,这样对于一个投了几十份简历都没有回音的优秀,诚实的学生来说,他还那样诚实做吗,他那样做唯一想得到的是一个面试的机会,或者笔试的机会,我想说的是,很多时候应该给他们一个机会受用人单位的考核,真的,很多非常优秀的学生,他连面试的机会都没有办法得到,就因为他的简历太一般了
 >>> 参与讨论
社会整体的诚信氛围的缺乏
  红网:为学生简历的“注水”行为推波助澜。在当前社会总体诚信度不高,尚需要加紧建立和完善的情况下,大学生们虽然深处大学校园,但他们也早已经饱受社会上不良氛围的“熏陶”,很难保证在就业问题上不做出错误的抉择。
 >>> 参与讨论
它山之石:如何应对诚信尴尬 ★★★★★
呼唤鉴定毕业生诚信
  北京做法:从今年开始,北京高校毕业生所有登到网上的电子简历由学校的就业中心或院系来审核,审核后,再发到网站上。如果把大学生看成学校的“产品”,那么学校的任务,一是向社会提供合格的“产品”,二是做好售后服务。学校应该建立“大学生信用卡”,并与人才服务行业相链接。“信用卡”要对求职者的教育背景、工作经历、能力评估、业绩诚信等进行核实评估,建立业绩档案,并出具诚信报告,供用人单位参考。
 >>> 参与讨论
只认毕业证、学历证
   沿海发达城市:在一些经济相对发达、用人理念相对成熟的沿海城市,用人单位在招聘应届毕业生时,并不太计较和在乎各种鉴定书、推荐表之类的证明,而只认其毕业证、学历证。此种政策不失理性,值得借鉴、推广。
 >>>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