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他杀?图书出版后被人恐吓 频繁换电话住址保密 ----
|
写南京大屠杀让日本人很注意她 |
好友透露:张纯如曾遭威胁
|
“我第一时间听到她自杀的时候不太相信。因为,去年我在美国采访杰出华人,全部都去他们家中采访,惟独她不让我去。她向我解释,写南京大屠杀让日本人很注意她,她希望尽可能不要向外人透露自己的住址。”女作家叶鸿在谈到张纯如的自杀时,仍然感到不能理解,不明白这位美丽聪慧的女子为什么会自杀。
和叶鸿女士类似,人们普遍产生了对日本右翼人士的怀疑,美国很多华人也认为热情的张纯如不会自杀。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华人女市长陈李婉若女士打来越洋电话告诉叶鸿,他们是如此悲痛,以至于宁愿相信她不是自杀。[详情]
[评论] |
与张纯如一家有着多年深交的华裔电影导演崔明慧应邀到场,和与会者共同回忆她与张纯如相识、相交的情景。崔明慧透露,张纯如生前曾多次对她说,《南京大屠杀》一书出版后,她让全球和美国开始知晓得,同时被日本政府抹杀歪曲而差点被人遗忘的‘南京大屠杀’的历史真相”。她接到不少匿名信函和电话,不断骚扰及威胁她,并言称要对她的家人和孩子进行报复。
的确,在《南京大屠杀》出版之后,张纯如不断收到怀疑是日本右翼人士的恐吓信和电话。这些恐吓使得她不断变换电话号码,不打电话,只用电子邮件联络,甚至不敢在家里接受访。[详情]
[评论] |
----
自杀?死前调查二战虐俘史 揭露真相患上抑郁症 ---- |
揭露惨剧的工作是抑郁的根源? |
“她很阳光,对生活充满热望”
|
张纯如写作的题材都是一些涉足人性恐怖、让她内心震荡的事件。从《南京大屠杀》到近来她准备写的美国二战被俘军人受日军虐待的历史,都尽显人性恶劣、残忍血腥的题材。
张纯如虽然在公开场合表现伶俐、口齿清晰,但实际上并不是一个外向的人,很少谈及自己的情绪和个人事情。现在可以明确的是,她其实曾经因为因为工作而患上抑郁症而住院接受治疗。在她的遗书中,她希望家人能够记得她发病以前的样子。张纯如的性格十分刚强,她非常不愿意接受自己生病的事实。SusanRabiner表示即使在出院以后,张纯如的病情也没有稳定。[详情]
[评论] |
当记者试图想从抑郁角度探讨张纯如的死因时,叶鸿女士一再强调,她看不出来张纯如的抑郁,她所见的张纯如是一个充满生命热望的女子。
“不,当时,我根本看不出她患有抑郁症。相反,她是个很阳光的人,非常注重仪表,采访时还提醒摄影师注意拍摄的角度,非常有涵养。后来,我回到中国,我们一直保护电话、E—MAIL联系,也没有发现她有抑郁症。而且她去世前3天我们还互通过邮件,我们对她正在写作的内容进行充满激情的探讨。一个厌世的人不会那么有热情。你看她笑的如此灿烂!所以,朋友包括她身边的亲友,对她的死亡感到非常意外。[详情]
[评论] |
----
过劳?工作太认真几近偏执 生活疲惫将自己逼疯 ---- |
忙碌的生活把自己逼向疯狂? |
具爆破性的思维,但性格绝不怪异 |
凡是认识张纯如的人,都知道她是一个对工作极其认真,对自己非常严格的人,认真到甚至让人觉得她偏执。
在互联网上,流传着这样一张张纯如的活动日程表,据说那样忙碌的生活,她一过就是好几年。网友们在回帖中感叹道,一个人过着这样的生活,如何不把自己逼向疯狂?面对这样忙碌充实的生活,也许张纯如的死,我们更可以把她看作是一个人为了自己的事业过于执着而献出了生命。
[详情]
[评论] |
张纯如曾经那么悠游于调查研究写作的生活。道格拉斯说,妻子写作的前六年,显得无忧无虑。当他们搬到离思科科技很近的新家,张纯如每天“上班”就是从卧房走到书房。张纯如始终保持热爱的态度,对自己的写作工作并未来感疲惫。
叶鸿女士也称“她不是奔放开朗型的女人,我觉得她对生活充满热望,性格沉稳。她在思考问题的时候,会比我们常人考虑的更多更深,对这个世界也可能会产生一种爆破性的思维,但她性格绝不怪异。”
[详情]
[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