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医保链条,一碰就断
  “大学生是‘国家干部’,可享受‘公费医疗’”,这是上辈人在激励孩子考大学时常挂在嘴边的话。然而今天的大学生“公费医疗”现状让人吃惊,成为高校和学生面临的严峻挑战。
清华学子之死拷问高校医疗体制
高校医保链条一碰就断
相关新闻:
- 大学生也应享受医保

- 高校医院改革亟待加强

- 医疗体制改革为何难产?

- 医疗机构群众满意度有待提高
  我国高校的医疗保障体制自建国初期一直延续至今,这套几乎仍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产物,已经严重不能适应形势需要。高校医疗保障已经成为一条十分脆弱的链条,亟须找到出路。评论>>
·校医院限制转院引起震动
  11月21日,清华大学学生张春鸣在昏迷中离开人世。从去年12月至今年3月,他因腹泻至少4次到校医院看病,校医院诊断为肠炎并不同意其转院诊疗,他自费到北医三院确诊为肠癌晚期。校医院误诊且当初不同意张春鸣转院治疗成为了学生们质疑的焦点。[详情]
·贫困生无钱治病成"老难题"
  广东水电学院学生冯裕荣,去年12月被确诊患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据医生介绍,他需接受5年以上长期治疗,稳定病情至少需30万元。而小冯一家月收入仅300多元。据该校老师介绍,学生没有购买医疗保险,对得了大病的学生,学校能够提供的费用很有限。[详情]
·每年12元 学生病不起
  政府医疗拨款的标准是扩招前的1998年定下的。当年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有学生2000多人,政府对该校的医疗财政拨款标准为每人60元,全校总计约12万元。扩招后,该校学生今年已近万,但医疗拨款不变,于是平均到每个学生头上就只有12元了。[详情]
·为什么有公费医疗还要投保?
  如果每年花80元投保,公费医疗报销以外的医疗费用,就可以由保险公司来承担。如果学生不幸患上重大疾病,不仅要支付医疗费用,还需要营养费等大笔费用,而保险公司会对重大疾病特别“给付”费用3万元。有的学生疑惑,为什么有公费医疗还要投保?[详情]
  

  目前,高校学生生病后到校医院就诊往往是第一选择。高校医院确实存在医疗水平不高,控制费用、限制转院等情况,并且带有一定的普遍性,高校医疗体制的改革还需要很长的路要走。评论>>

·同学眼中的校医院:很差
  早在2001年11月9日,清华大学一学生社团在校内进行的问卷调查,题为“同学眼中的校医院”。结果显示:在去过校医院的276人中,对校医院不满和觉得校医院医疗水平不好的比率均已超过半数。一位清华大学物理系教师对称,他从来不去校医院看病,宁愿自己掏钱到外面看。[详情]
·熊定中案:误诊慢性阑尾炎
  清华大学法学院2000级本科生熊定中起诉校医院,称医院将慢性阑尾炎误诊为急性阑尾炎并进行开刀手术,发现包块后又转到北医三院进行第二次手术,他为此要求校医院道歉并赔偿1万元。熊定中向媒体解释自己状告母校医院的初衷是:“爱之越深,责之越切。[详情]
·限制转院不是个别现象
  对于校医院所存在的诊断和转院方面的问题,卫生法学专家、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孙东东说,由于公费医疗费用等原因,目前在高校医院中,医疗水平不高,开便宜药、限制转院、控制费用等问题,早已经不是个别现象,当然也不是清华大学校医院一家的问题。[详情]
·高校视校医院为“包袱”
  因为不属于传统教学,又是个棘手的难题,高校都有将校医院“甩包袱”的内在动力,目前国内不少高校都将医院归后勤集团管理。刘绪成认为,高校医疗机构虽然属于“大后勤”范畴,但它还要承担监测学生健康状况,以赢利为目的的机构显然不可能承担这些保障功能。[详情]

  几十年来,我国高校都施行一套相对独立的医疗服务体制,为此,各高校每年都要投入大量的人、财、物力自办医院,可这样非但不能使高校医院给学生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反而成为高等教育的软肋。评论>>

·“慈善机构”不能“解渴”
  经费不足严重制约了医疗水平。有人形象地将高校医疗机构比喻为“慈善机构”,渴了给点水,饿了给点饭,根本无法给予学生全面有效的医疗服务。学校医院治病一般费用极其低廉,开的药价格低、效果差,市面常见的价格高一些的药品都没有配备。[详情]
·高校公费医疗之惑
  高校医院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产物,都是小而全的模式,目前,各高校享受公费医疗的教职工和学生加起来,基本都要超过万人了,按照现在每人每月补贴7.5元的标准,一名重症学生就可能花去上百名学生的补贴费用,所以学校在医疗费用方面的负担肯定是非常沉重的。”[详情]
·有限拨款杯水车薪
  在传统的医疗体制下,一旦出现大、重病的学生,有限的投入更成了杯水车薪。近3年来,湖北大学有6位学生患上癌症,每人每年的治疗费用都在10万元以上,仅这6人就可以花光国家所拨给的40万元费用,而其他大部分学生所能享受的医疗保健只能停留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详情]
·医院找教师学生要钱
  湖北省属院校的校医院几乎全都被划进了后勤集团管理。这一举措带来了诸多问题。划进后勤集团后,校医院成了自负盈亏的经营实体,医院靠收体检费、开药治病的创收能力每年只有30-40万元,而医院职工的工资奖金需要150万元,这就可能逼着医院找教师、学生要钱。[详情]

  面对高校医疗问题,各界人士都有一个共识:应尽快完善高校学生的医疗保障制度,同时学生也应积极购买医疗保险,避免由于经济原因造成患重病得不到及时、有效救治。评论>>

·高校公费医疗应市场化
  四年前,中山大学率先在珠海校区实行学生医疗保险“市场化”,将原本教育部拨给每位学生每年六十元的公费医疗指标加上学校补贴的一部分钱,作为每位学生的投保额。学校应借鉴中山大学的做法,在今年入学的八千名新生中开始以这种模式参加商业医疗保险。[详情]
·建立起大学生医疗救助体制
  建立起大学生医疗救助体制,将各种慈善、爱心捐款纳入其中,在为贫困学生提供教育救助的同时也提供医疗保障。最后,引导学生加强保险意识,根据情况自行购买商业保险进行补充。同时,高校医院也应加强会诊和联络机制,增加专科门诊,聘请专家兼职等,学生自己也要注意自己的病情,而不是一味依赖。[详情]
·将大学生纳入社会医保体系
  对于大学生医疗保障应当是建立多层次的保障体系。考虑将大学生纳入社会医疗保障体系中,在制度设计上使社会医疗保障体系覆盖到大学生。其次是政府应当继续投入使大学生能够享受价格较为低廉的医疗福利,改变多年来一直不变的投入标准。[详情]
·提高现行国家拨款标准
  需要明确国家对于大学生医疗保障的定位,针对新的形势进行认真调查研究,出台相关政策,建立起多层次的保障体系进行保障。此外,他认为,要提高现行国家拨款标准,此标准执行多年,形势已发生了很大变化,应当加大到每生每年100元左右较为适合。此外,在管理上,也要政策上引导,理顺管理机制。[详情]
他山之石 国外高校医疗模式

国外高校医疗模式

  在国外大学,不存在校医院的问题。因为发达国家的后勤完全是社会化的。他们也有校医,但是他们校医主要的任务是防疫和一些最基本的保健。学生有病就像每一个公民一样去社会医院看。

  在美国斯坦福大学没有校医院,但学校周边整个社区服务都很完备,包括医院。大学旁边的医院收费,不会因为是大学生而有什么不同。至于学校则只管招生、学习和科研,学生生病不是学校需要管理的范围。

  因为体制不同,目前中国高校的医疗还不能完全社会化。我们可以借鉴的地方有两点:

  一是高校社区服务要跟上
  整个高校就是社区,周边应多些医疗点。

  二是社会保险机制要跟上
  加强学生购买商业保险的意识。“就这一点,我认为我们一些民办高校已经走在了公办高校的前面,他们中间已经有学校主动动员学生买保险了。评论>>

热点关注 高校贫困生之痛
高校贫困生之痛
贫困生需要更多社会关爱
·穷大学生吃别人剩饭  
   一位贫困大学生在食堂偷偷吃剩饭。12月6日开始,这个消息首先在南京一高校网站引起一万余人次的莫大关注,人性的良善让虚拟的机器空间在冬日寒流中显得异常温暖。

·贫困生无钱治病成“老难题”
  对得了大病的贫困生,学校能够提供的费用很有限。该校曾成立过一个医疗互助会,每个学生每年交20元,但由于学生们后来都不愿交钱,这个医疗互助会已名存实亡,并且捐款离治病所需仍差距悬殊。

·高校救济何时公平?
  南京某高校学生说:一年一度困难补助又该发放了,当我看到补助名单的时候,感觉到的是震惊。而我们班上最富有的一个男生和一个女生就在名单里,剩下的几个都是班委。而公认是最贫困的几个同学都没有名字。该得到帮助的得不到帮助,最不该得到帮助的得到了帮助。评论>>
关注贫困学生上大学
没有钱,我们拿什么保命?
责任编辑:马晓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