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9月1日起,上海50多所中学的初三学生将会领到一本全新的语文教材,课本中第二单元的主题定为“爱情如歌”,其中收录的3篇文章、4首诗歌全都围绕着这一青春期的“敏感”话题展开。

  把这么多描写爱情的名篇名作集中在一个单元,不是哗众取宠,而是为了让教材更贴近中学生的身心发展,帮助他们了解人类最美好的情感。[详细内容]

二、一本耗时3年编写的性教材———《少年心事》将于本月底面世。据称,这是浙江首部面向中小学生的性教材。

  《少年心事》包括了7单元共24节。内容包括男女性生殖健康、异性交往、同性恋、性道德、性病避孕防治、正确防卫性侵犯等。[详细内容]


  上海中学采用新教材 “多情教材”培养温情学生

  有了教材,孩子就懂得爱情和性?

  今年中小学开学新事多 新教材、电子学生证…

  强调实用性时代气息浓 北京35万学生使用新教材


  打破垄断 市场放开 新课改掀起教材“大战”


 中小学新教材图画占大半 紧跟时代地方特色突出


  性教育可以先“偷偷地”来

性游戏还是性教育?

  把避孕套当气球吹、女学生扮妓女“拉客”……这是性游戏还是性教育?

发放安全套是助纣为虐吗?

  政府一边忙于严打扫黄,一边却调用人力物力给从业人员做体检、发安全套,这不是在助纣为虐吗?

婚前性行为,戒还是不戒?

  未婚同居,未婚性爱,中国是否需要“性解放”?

-------------------------
责任编辑:文武贝贝

点评:
  教材改革,过去谈虎色变的性爱如今堂而皇之地进入课本。出发点是好的,希望孩子能更好理解人类美丽的情感,但实际操作起来也许困难多多,争议也多多……参与讨论
交锋一: 教育对象的年龄段是否合适? ★★★★★
家长:孩子眼里,爱情就是爱情,参透不了太多哲理
  中学生年龄还小,他们很多人本来对爱情、对早恋、对性都一无所知,也从来不会去想。现在把这些东西写进教材,反而会触发他们的好奇心,让他们去胡思乱想。偏激点的孩子可能会通过一些违法或是不光彩的手段去满足求知欲望;深奥的爱情哲理会引起思考的负担,这样,事情就变得事与愿违了。
      >>> 参与讨论
网友:不要低估了现在的孩子
  如今的影视、漫画以及文学作品里充斥着各种各样的爱情故事和爱情画面,学生其实每天都可能接触到“爱情”。不要低估了孩子,现在的孩子大多早熟,有时候大人根本不知道他们在想什么。也许他们早就明白情爱,只是大人还以为孩子都很“纯洁”。 
      >>> 参与讨论
交锋二:性爱教育内容的范围是否合适? ★★★★★
网友:小孩子可以有爱,但不应太早有性
  爱情是件美丽的事情,孩子对异性产生好感在所难免,教科书对这种情感进行引导也很应该。告诉他们遇到这种情况时可以怎样处理而不会伤害对方或影响学习,点到就行了,为什么还要把性健康、性道德、避孕等这些这么成人的话题也写进去?小孩子可以有爱,但不应太早有性。 
 >>> 参与讨论
网友:关键是言语把握而非内容忌讳

  性是爱的延伸,既然说了爱就应该提到性。要说就全面点好,关键是言语控制上的把握而非内容上的忌讳。再者,把性健康、性道德、避孕等这些列入教材,实际也是未雨绸缪,万一有状况发生,也不至于惊慌失措、束手无策。掌握一点这方面知识可以采取补救措施,将伤害减低到最低程度。

参与讨论
交锋三:教材出台的时机是否合适?
★★★★★
家长:教学老师水平参差不齐
  由刻意遮掩到大方进教材,这无疑是一大突破。问题是光有一本好教材,没有好的老师去教,教材再好也没用。目前教授这门课的老师水平参差不齐,老师对于爱情和性的观念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在教材出台前应该先对老师的观念进行培训为好。
 >>> 参与讨论
网友:各项工作应同步进行
  就目前的社会而言,要在比较宽松的条件下谈论爱情,不是光老师和学生就做得到。父母长辈、影视、书刊全社会都有责任。难道说要把所有大人的思想观念都先培训过一番才能来教育孩子的话,孩子早长大成人。教材出台、教师培训、社会关注这些同步,不是更能尽早解决实际问题吗?也许在等待的过程中,新的问题又出现了。
>>> 参与讨论
交锋四:性爱内容进教材是否合适? ★★★★★
新京报:爱情是隐私,不宜张扬

  爱情有一个特点,就是它在一定程度上的私密性。在教育活动中,它是不宜成为张扬或炫耀之物的。它可以悄悄出现在学生们的课外读物里,也可以出现在外界的小说、电视里,但却绝对不适合堂而皇之地展示于孩子们纯美、清新的教科书当中。

>>> 参与讨论
人民网:“爱情单元”体现教育的与时俱进
  教材作为教育载体,采取谨慎态度是可以理解的,但不能让陈旧的制度缚住头脑。教育也要与时俱进。只要解放思想,认真规范,“爱情单元”进教材也是一种教育大智慧,值得期待!
>>> 参与讨论
家长:对爱情的讴歌,容易引发早恋
   很多事情实施起来就怕适得其反。本意是教育孩子正确对待爱情和性,对爱情美好的讴歌,可能会引发孩子早恋;对性知识的宣讲,可能会引发孩子过早体验性。应该慎重!
>>> 参与讨论
教材主编:名篇名作是更高级的青春期性教育范本
   当今社会,到处都充斥着爱情故事爱情画面,与其让孩子闷在心里想不通,或者看一些乱七八糟的“爱情”书籍,还不如直面这个问题,用大师的优秀作品来引导孩子认识人类最美好的情感之一———爱情。而且,从某种角度来说,这些名篇名作也是更高级的青春期性教育范本。希望学生的父母们不要谈爱色变!
>>>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