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2004年12月27日,李登辉开始访日。这再次成为了大陆、台湾和日本的媒体聚焦点。众所周知,李登辉有着浓重的“日本情结”。其实在台湾,这种“日本情结”也绝非个例,它仅仅是李登辉与少数台独份子“哈日、媚日”这么简单吗?还是有它产生的深层机理?今语丝特别制作了这一专题奉献给大家。

 
医生天书
[李登辉"皇民化"经历和亲日情结]
[究竟是岩里政男,还是李登辉?]
  李登辉出生于1923年1月,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时,他已22岁。也就是说,李登辉从出生到大学二年级,接受的都是日本文化的熏陶,这对李登辉人生观的形成,起了决定性的作用。1935年日本在台湾极力推行日本化,称“皇民化运动”,以彻底斩断台湾同胞的民族意识。 [详细]   一九四五年八月,当日本天皇宣读投降宣言的瞬间,李登辉也同感茫然。他彷徨无助,不清楚自己该是岩里政男,还是李登辉?如果由岩里政男变成了李登辉,那以后是不是还是任由人叫他一声:“LEETOKI桑!”读中学那年,碰到改名运动,李金龙为李登辉改名为“岩里龙男”[详细]
[李登辉:"无日本国籍的日本人"]
[李登辉身世之谜]
   李登辉祖籍福建永定,1923年1月生于台北县三芝乡。当时,台湾处在日本殖民统治之下。李登辉说自己“22岁以前是日本人”,自认他从出生之日起就是“皇民”,“自幼接受正统的日本教育,当然也深受日本传统的影响”。其父李金龙毕业于警察官练习所,在日本殖民者手下充当刑警10余年,他至今为此感到骄傲。[详细]   2000年台湾当局领导人选举期间,台湾学者徐渊涛继出版《替李登辉卸妆》一书,通过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入木三分地刻画了李登辉发迹过程和个人过往,将一个真实的李登辉呈现在读者面前,引起了巨大轰动。徐渊涛之父徐庆钟是台湾著名农业教授,曾任“行政院”副院长,也是一手提拔李登辉的恩师。[详细]
李登辉27日抵达日本
  李登辉曾经对外表示,少年期受日文教育的他,至今非但爱读日文书,而且与夫人曾文惠的交谈据说也是用日语。李登辉这次是以“观光”护照入境。中国政府对日本放李登辉入境多次提出严正抗议。同时,媒体也预测,李登辉成功访日会使得中日关系再陷困境......
 

---------- 李登辉的“日本情结”绝非个案 -----------

  处理方式的不同造成对日印象的不同  

  众所周知,日本当年对中国与韩国的政策纯属赤裸裸的殖民侵略。日军占领汉城不久,甚至曾公然地把相当于北京故宫的汉城皇宫改建为动物园,对韩国人民的奸杀凌辱也绝不亚于对中国人民所进行的迫害,因此中、韩两国人民对日本的侵略史可以说是刻骨铭心,情况就像犹太人一样,不是一、两代人可忘却的。出于地缘政治的考虑,日本当年对台湾则采取了与众不同的同化政策,其目的在于把台湾建为一个谷仓,从而对东南亚的进一步侵略起着后勤功能和跳板作用。

  李登辉和部分台湾民众的“日本情结”客观存在

   也就由于不同的政策,台湾同胞接受了半个世纪的完整皇民教育,其核心内容在于灌输“接受日本文化教育的台湾人比起其他殖民地高人一等”的思想。因此,台湾人民所受到的迫害并非身体的或物资的,而是不易察觉的思想迫害。台湾本身,所经历到的不是公然的掠夺而是有计划的建设。这说明了为何台湾光复时刻其工农业产值与铁路密度均属当时全国36行省的最高者。从同一个角度也说明了战争期间为何有那么多的台湾人甘为日本侵略军效命,在中国大陆与东南亚充当情报人员、翻译人员甚至直接投入战斗,更说明了造成了“二、二八”之类的不幸流血事件与台湾人所莫明所以的“身为台湾人的悲哀的痛苦经验”和最终所导致的分离情绪...[详情]
---------- 为什么说台湾问题也是日本问题 -----------
  台湾问题才是中日关系中的真正核心 

  正如中日关系中有一个台湾问题一样,台海事务中也有一个日本问题。中日关系中的台湾问题比起常常发作、引发两国阵痛的历史问题的痈疽来,更具有实质性,直接关系到两国的国家利益和地缘战略。相比之下,历史问题有时倒像是道具和摆设,双方动辄拿它来说事,但在心底里谁都没有太当真。

  台湾问题中“牛皮糖”一样的日本因素

  如果说,在上个世纪90年代,随着国民党的式微和台独势力的抬头,台湾问题已经演变为中美问题的话,那么,在90年代末,随着日本因素的逐渐凸现,台湾问题实际上正朝着成为中、美、日三方问题的方向上发展。有一天,当两岸最后摊牌的时候,我们将会发现,坐在谈判桌上的不仅有美国,还有日本。中国也许感到不悦,但却无奈。就像朝核危机一样,依朝鲜的本意,跟美国“单挑”,日本是不带玩的。但它却像一块嚼过的橡皮糖,甩也甩不掉,无论是基于地缘政治的平衡还是历史文化的纠葛,最终你还得容忍它坐到谈判桌上来。

  日本人眼中的“台湾情结”

  毋庸讳言,由于历史原因,日本对台湾向来有某种“情结”。而且,由于战后从蒋介石一直到陈水扁一脉相承的长期对日“温存”政策的缘故(虽然其对日温存的初衷各不相同,但对日本来说结果都一样),这种情结之深、之重,已经超越了历史上的宗主国—殖民地的关系,而进入到了一种从文化“血脉”上心有戚戚、声气相求,从地缘战略上相互需要、互为帮衬的境界。[详情]

---------- 台湾的“日本情结”与“中国文化” -----------

台湾的“日本情结”与“中国文化”

   日本的影响在台湾随处可见。日本式的茶座,日本餐馆很多。笔者应邀参加一个狮子会的晚宴聚会,聚会中有三个日本人,宴会后,无论主人和客人,都和着卡拉OK音乐,唱日本歌曲。日本经济的强势,以及明治维新以来形成的那种既西方又日本的文明文化,对台湾的影响很大。这种影响,不是用媚日崇日一句两句就可以解释清楚的。

  但是,中国文化仍以传统力量,渗透在台湾每一个角落。在台北的普通人家,很容易看到中国神像,从观音菩萨到关公。台湾的家庭和家族的凝聚力依旧很是强大。例如,我在一个狮子会的领导人、房地产企业家吕金龙家中看到一个匾幅,上书:“辅佐家政,良有以也 。二弟、三弟、四弟”。我在这幅匾幅前,沉思良久,一家之长兄,对自己的二弟、三弟、四弟关照良久,令他们感动,书此匾幅,以志感谢。这种感谢方式是纯中国的,可见中国文化影响是根深蒂固的。 但这种方式在大陆已不多见。 [详情]

[相关资料]
李登辉简历

  李登辉(1923-)祖籍福建永定,出生于台湾台北县三芝乡。
  1941年毕业于淡水中学,考入台北高等学校文科(即台湾师范大学前身),1943年东渡日本入帝国大学农业经济系。
  1946年返台,转入台湾大学农学院农经系,参加“新民主义读书会”,1949年与曾文惠结婚,并毕业留校任教。
  1952年考取公费,首次赴美,入依阿华大学,主攻农业经济与物价的关系。翌年回台,任“台湾农林厅”经济分析股长,并执教于台大。
  
  1965年,考取美国洛克菲勒农业经济协会与康奈尔大学联合奖学金,再度赴美,入康奈尔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博士论文《台湾农工部门间之资本流通》获全美最佳博士论文奖;引起蒋经国重视。
  1969年学成归台,续任台大教授,兼“农复会”农业经济组组长、顾问。
  1972年为蒋经国延揽入阁,任“政务委员”,至此投身政界,为国民党新生代台籍政客骨干人物。
  1978年调任台北市长,标榜“物质与精神并重、郊区与市区均衡发展”为市政建设原则,创办“台北音乐节”,推行都市更新计划,建立公务人员训练中心、台北市资料处理中心,取得一定政绩。
  1981年12月出任“台湾省主席”。
  1984年被蒋经国提升为“副总统”,并进入中常会,刻意培植其为接班人。
  1986年任“十二人革新小组”成员,后接替严家淦任总召集人,研拟政治革新方案。
  1988年1月13日,蒋经国逝世,当天继任“总统”,旋即出任国民党代理主席,在“十三大”(即国民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正式当选主席。
  1990年5月任第八任“总统”,嗣兼任“国家统一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推行委员会会长”。著有“台湾农业发展的经济分析”、“台湾农业成长的过程与型态”、“农产品价格政策与水准”、“农业发展的初期条件与政策”等。
  2000年5月20日,陈水扁当选台湾当局新“总统”,李登辉下台。

[往期回顾]
医生,请您把字写清楚!
联系电话:010-85180163-8516

  [结语]平心而论,两岸民众之间的确存在着一道不易跨越的鸿沟,只不过许多年来出于种种原因,很多人既不知道该如何反应,又不愿正式面对和承认这个敏感、棘手的问题。李登辉的某些看法,在相当程度上反映着台湾人的意识。对于这种现象,我们不一定要去理解,但绝对不能不了解。只有了解了这种现象产生的根源,我们才有可能在应对的过程中占据更加有利的位置,进而取得更加有效的成果。

编辑:唐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