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对职称的限制比较严格,其目的是限制人数,减少支出;再就是要求“全”,外语(或古汉语)、计算机、学历、论文等一个都不能少,而且是“一票否决”。有多少人为了一篇“核心期刊”论文花费多少心血,有多少人为了用不着的外语日夜煎熬,有多少人为了达到一定年限而苦苦等待……这样的“全面要求”让人不寒而栗。
博导为何没有评上教授

              作者:孙正龙 中青在线

  武汉大学17名副教授日前被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遴选为博士生导师,其中年龄最小的只有31岁。据称,这是武大历史上第一批担任博导的副教授。

如此不拘一格选博导让人叫好,可也不免生出几分疑惑:这些副教授连博导都选上了,难道做教授还不够格吗?为什么不先行不拘一格选教授呢?

博导虽然不是什么职称和职务,却承担着业务性极强的重要指导工作,决不是常人担当得起的。多少年来,只有教授这样级别的职称才有资格和条件去做博导。一般来说,做硕士生导师的至少得是副教授,做博士生导师的必须是教授。只要不放松对博士生的质量要求,也就不能放低对导师的职称要求。可以说,教授是对博导的身份要求,如果达不到,即便在博导推选中获得高票,也只能说明他“群众基础”好,而无法断定其在知识结构和业务能力上能否达到要求。因此,我觉得在博导和教授的推选程序上,应该是先有教授后有博导。

而武汉大学却破天荒第一次让副教授担任博导,而且是从20多个报名者中一下子晋升了17个副教授。对此,武汉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张民宪作了说明,博士生导师不是固定的职称或职务,而仅是高校教学科研中的一个重要岗位,只要符合遴选博士生指导教师的条件,都可以自由申报参加博导岗位评审。

 博导都做了,难道还够不上教授的条件吗?如果真的连教授都评不上,那倒是未必适合做博导。而据介绍,这17名副教授有较明显的共同点:都具有博士学位,其中一部分有在海外深造的经历;主持过或正在主持重大的省部级课题项目;在自己的领域内有重要研究成果或论文,并得到同行的较高评价。既然如此,为什么不能成为教授呢?这或许与他们的另一个共同点即“年轻”有关,其平均年龄仅37.5岁。

  这不由让人怀疑僵化的职称评审机制对职称评定的影响。

长期以来,对职称的限制比较严格,其目的是限制人数,减少支出;再就是要求“全”,外语(或古汉语)、计算机、学历、论文等一个都不能少,而且是“一票否决”。有多少人为了一篇“核心期刊”论文花费多少心血,有多少人为了用不着的外语日夜煎熬,有多少人为了达到一定年限而苦苦等待……这样的“全面要求”让人不寒而栗。

有些评审要求到了多此一举的地步。不管你计算机运用多么纯熟,但如果不能拿到“证书”就不能过关。笔者从事媒体工作,要想申报“副高”,必须有一定级别的“一等奖”、有论文发表、达到一定年限等。笔者终于达到这些“硬杠”了,可没想到还必须拿到计算机证书。我靠,做新闻的,如今还有谁不通电脑?电脑是我每天必不可少的工具,还考什么劳什子?可我错过考期,没拿到证书,只好明年再报了。

  职称评定中的“霸王条款”早已被人们指出,其危害也早已被不断披露。这种现象又一次从副教授评上博导的错位中暴露出来。如果这些副教授在教授晋级中,不因资历浅等原因而而被“一票否决”,或能够破格晋升,就不会出现如此程序倒置的现象。

责任编辑:唐岩
 
十个最具升直辖市潜力的城市:升为直辖市对各大城市无疑是具有诱惑力的
无法确定的喧嚣的大多数:他们可能被“引导”,也可能被“利用”
车臣,俄罗斯别无选择:只有彻底解决车臣问题,车臣恐怖主义行为才能得到根本的制止。     
中国青年报评论:贫富差异猛烈冲击“象牙塔”
中国名牌,究竟应该由什么人来认定:名牌之所以成为名牌,是由消费者认可
中国中产阶级:从人口规模增长速度来看,相应的中产阶层人数将达到7300万人和1.7亿人
“野蛮有奖竞猜”与“人性关怀”:同类的哀号之中,竟有人如此冷漠,如此野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