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荣劲旅缔造辉煌再造新纪元———写在第一军医大学整体移交地方并更名为南方医科大学之际
53年辉煌历程
第一军医大学是一所全国重点高等医科院校。从1951年至今,学校六变隶属、七易校名、三迁校址,走过了53年历程。
1951年6月,经中央军委批准,在驻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的第二陆军医院基础上筹建东北军区军医学校,隶属于东北军区后方勤务部卫生部。初期学校设校部、教学委员会、政治处、8个学系、4个学生中队。
1953年1月,根据中央军委关于统一全军军医学校序列的要求,改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一军医中学”。学制两年,培养为部队卫生保健服务的军医(医助)。
1954年5月,根据全军《军医中学整编方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一军医学校,学制3年,培养目标为二级军医。
1956年1月18日,学校由原属东北军区领导转由总后勤部领导。从1951年6月至1958年6月,学校处于创建时期,边建校边教学,克服了重重困难,为抗美援朝战争和军队卫生战线输送了1005名医务干部。
1958年7月,学校集体转业,移交黑龙江省人民政府领导,改名为“齐齐哈尔医学院”,学制由原来的3年改为5年。至1962年1月共招收了1163名学员,毕业705名。
1962年1月,学校重归军队,属总后勤部建制。校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齐齐哈尔医学院”,学制3年(主要培养在职军队干部)。
1966年10月,校名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学院”。
1969年9月,学校迁至湖南省长沙市。1970年2月再迁至广州市当时已停办的暨南大学校址,由广州军区代管。
1975年7月24日中央军委(75)军字第95号文件批复,同意将原由广州军区代管的军医学院改为总后勤部领导,“为统一番号序列,原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学院改为第一军医大学并隶属总后勤部建制”。
1976年,学校增设中医系。1978年2月,总参谋部将福州军区所属103医院列入第一军医大学编制,作为第二附属医院(对外称珠江医院),原附属医院为第一附属医院(对外称南方医院)。
1978年,学校学制改为4年,面向全国招生。1979年,学校列为全国重点院校,学制改为5年,并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
1978年原暨南大学恢复办学后,当年4月,中央军委批准第一军医大学新址定于广州市东北郊麒麟岗。
1980年2月,叶剑英亲笔题写了“第一军医大学”校名。1992年11月全军院校体制编制调整,原广州军区军医学校并入第一军医大学,成为护理系。
1993年6月护理系系址及绝大部分人员又划归广州军区并成立广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1999年7月,全军院校体制编制调整,广州军区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再次并入第一军医大学。
2003年11月,全军第十五次院校会议决定将第一军医大学移交地方办学。
2004年8月正式移交广东省,校名改为“南方医科大学”。
明天,经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第一军医大学将整体移交地方,更名为南方医科大学。这个在鸭绿江边诞生,辗转湘江之滨,再移师珠江之畔的光荣劲旅,风雨53载,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昂立潮头,再次奏响新的乐章。
科研之就填补国内空白
2004年6月12日,北京。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正式给第一军医大学附属珠江医院车晓燕教授承担的军队和广东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SARS病毒抗原诊断试剂盒颁发新药证书和生产批文,这是我国乃至国际上首个针对SARS病毒血清抗原的检测试剂产品被批准上市。8月11日,学校与地方企业签订了合作生产协议。回溯建校之初,全校仅有疟疾、抗休克等4个科研课题,没有一项通过鉴定的科研成果。到“十五”期间,学校承担的各类高水平科研课题达1593项。
高层次科学研究填补了国内多项空白。裴国献教授完成的“双前臂异体移植术”,是亚洲第1、2例;舒斯云教授在世界首先发现的人脑内与学习记忆功能有关的新区域,被国际学术界命名为“舒氏区”;由钟世镇院士牵头完成的“数字化虚拟中国人数据集”,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虚拟可视人技术的国家;尹炳生教授在世界上首先提出了符合参比系唯一性的头胸心电导联理论,被称为“尹氏导联”;张汉承教授在国际上率先开辟了泪液学研究领域,被誉为“泪液学之父”。
在重视科研开发的同时,学校加强对科技成果的转化,先后创办了深圳南方制药厂等一批校办企业,打造了三九胃泰、尿毒清等一批名牌产品,转化科技成果60多项,形成了一批具有较大社会影响的产业化成果。
仁爱之术赢得八方赞誉
广东省阳山县有个斜塘村,该村普遍壮年男子早逝、小孩多病。几十年来,该村人口不升反降,人称“短寿村”。学校领导知道消息后,组成了由南方医院院长带队的高级专家医疗队,先后两次到斜塘村,揭开了“短寿”之谜:饮用水中的锰、亚硝酸严重超标。广东省有关部门采纳了专家组的建议,将斜塘村迁至新址,并命名为“金威健康新村”。
学校附属南方医院惠侨科是我国创办最早、规模最大的涉外医疗中心,先后收治过81个国家和地区的7万多名海外患者。1995年江泽民主席题词嘉勉,授予惠侨楼“模范医疗惠侨科”荣誉称号。
爱才之心凝聚人才方阵1997年,学校为刚从国外学成回来的姜勇投资200万元建了国内一流水平的实验室,并委以教研室和全军重点实验室主任的重任。短短几年,姜勇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2002年,成为广东省生命科学领域第一个“973”首席科学家。为了给更多像姜勇这样的人才提供施展拳脚的舞台,学校每年拨款400万元,设立了“优秀中青年人才培养专项基金”,每年投入600万元成立新业务新技术攻关项目基金等,鼓励科技人才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识才、惜才、爱才,使学校聚集起一个强大的人才阵营:广东医学领域有3名院士,2名在军医大;广东生命科学领域现有的2名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均在军医大;还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获得国家杰出人才基金3人。
育人之道催开桃李满园
多年来,南方医科大学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医学人才。据介绍,该校率先构建了先进的数字化教育平台,实现教学和考试的远程辅导和监控,走在了广东高等医学院校的前面。自国家1989年首次开展教学成果奖评审以来,获得了包括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二等奖在内的高层次教学成果奖86项。
由于坚持抓好“优质教育”,学校的教学水平不断提升,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绩,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人才。
建设一流的开放式医科大学
第一军医大学校长郑木明谈移交广东后设想
作为解放军总后勤部移交给地方的第一所军队院校。日前,第一军医大学校长郑木明少将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郑校长告诉记者,经过50多年的发展,第一军医大学已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具备了一定的竞争实力。这次第一军医大学移交广东省,为学校的建设发展带来了历史性机遇。
设立二级学院建设名牌专业
首先,学校将立足广东,面向国际,积极与英国牛津大学、美国哈佛医学院、韩国培才大学等国际知名大学加强合作,与国内外名牌大学建立各种形式的教师和学生互派、交流和培训等全面合作机制,建设一流的开放式医科大学。
学校计划结合广东省社会经济发展需求,设立二级学院,以8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生物医学工程、护理学专业和中西医结合专业为突破口,建设30个广东省名牌专业,建设6-10个国内一流、2-4个国际知名的名牌专业;将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国际护理学院、公共卫生学院、中西医结合学院、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等建设为国内一流的学院。
在人才培养上,学校将重点扶持现有的两院院士候选人、“973”项目首席科学家、“863”项目牵头学科负责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以及国外一流大学和研究机构学习返校的优秀青年学者这五类优秀人才,力争建设一支拥有国际知名大师的一流师资队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