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背后的男人,究竟有多“狠”?

2021-02-27 12:07:03
0

高怀见物理,和气得天真。

本文系网易沸点工作室《谈心社》栏目(公众号:txs163)出品,每天更新。

在很多人眼中,求和与中庸,是一种独属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色。

而在科学的领域里,我们提及更多的用词,往往是客观、独立、不偏不倚。

但有一个人不同,“和”这个字,不仅深深融入了他的人生历程,更成为了他在科学之路上秉持的心态与准则。 

王恩哥,这个名字对大多数人来说可能有些陌生,但背后的分量却很重。 

作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知名物理学家,曾任北大校长......融合了科学家、教育家、领导者等多重身份的他,对于科学和传统,都有一份独特的理解。 

“物理,就是一种合力。”

1

“心平气和”的治学路

有人说,做一个科学家的开始,就是比别人多问两个“为什么”: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不能那样? 

和许多孩子一样,王恩哥与科学结缘,也是源于童年时期的探索。

父亲是工程师,母亲是大学老师,他的家里藏书不少。《十万个为什么》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他小时候印象最深刻的两本书籍。 

思辨的种子,就此生根发芽。正如他之后的求学路——好奇心与意志力,支撑着他在科学的求索中越走越远。 

正值1977年恢复高考,王恩哥也加入了第一批考生的行列。

在那个年代,报纸上宣传的都是陈景润、杨振宁、两弹元勋这些大科学家的事迹,这些科学界的标杆人物都是他的“偶像”。 


70年代报纸资料

虽然心中向往,但考大学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那时他问母亲,多少人能考上大学?母亲随口一答:百里挑一。

他盘算了一下,一个青年点200多人,“百里挑一”,那我考得上。 

在东北的数九寒冬,12月初,王恩哥踏上高考的路。从青年点到公社去考试,徒步8里路,他和同学们一路放歌,不觉得冷,只觉得内心充满希望。

不惧艰苦,道路明确。 

之后的王恩哥,从辽大的理论物理,到美国休斯敦大学的材料物理研究,他凭借一腔对科学的热忱,一往无前。 

1995年,王恩哥在美国求学正值黄金时期,彼时,国内的研究环境却青黄不接。 

老一代科学家正是退休高峰期,青年一代的优秀科学家多数还留在海外。 

面对现状,他毅然决定回国。 

王恩哥有一个想法:创造一个科研小环境——容纳几百人的小研究所,凝聚一群年轻人的力量,一起瞄准一个方向,做一些新的探索和尝试,再通过充足的经费支持长线课题的研究…… 

一点一点,让中国科研焕发新的活力。 

于是,他真的把这些想法化作了现实,培养了一代又一代年轻的物理学者。 


1995年5月,王恩哥正式就任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的所长。

为了找到一间能装下各式各样气瓶的实验室,王恩哥亲自上手,刷漆、清洁,最终设计出一个30平米的实验室,一步步规划自己的科研场地。 

而今,回忆起自己与物理学之间的种种,王恩哥常常用“心平气和”四个字来形容。 

在他看来,追求财富不是人生的唯一目的,搞科研,最需要的就是耐得住寂寞,有坐冷板凳的精神。

一旦心平气和,很多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中国人独有的和气,用在科学上,是一种宁静致远的精神。

2

和气得天真,桃李满天下

在王恩哥的回忆中,21世纪初的前后十年,在中国科技界是物理所的时代。 

旧有的机制被打破,中国科技迎来新鲜的血液。


物理所量子中心建成的前三年,中国青年学者们在《自然》、《科学》等国际权威期刊上发表了三篇文章,在《美国物理评论快报》上发表了24篇文章,这个数字突然上升到两位数,震惊海内外。

看到实绩,王恩哥有了底气。在新楼落成后,他拿出半层楼新建量子中心。 

新楼的第七层,他把门牌号选做“711”。


正如门牌号上的数字一样,他每天清晨7点钟到实验室,晚上11点才离开。

不止他一个人,其他许许多多的青年学者也是这样起早贪黑地为科学付出。 

在科研学者的身份之外,王恩哥也同时是一名教师。在北京大学任教期间,他的职责又从学术研究转向教书育人。

他试图告诉所有初入校门的学生:物理很有趣,且它不是一门很难的学科。接受完整的学术训练,一步一个脚印,慢慢地,你就能体会到物理世界的曼妙。 

在他看来,学习不仅仅是枯燥的苦修,有时候学点基础的知识,读一些看似和专业无关的书,更会让人生受益无穷。 

好比科学家和艺术家,二者同样是在探索世界,而两者坐在一起心平气和地聊聊彼此的角度,这将是一个互相受益的过程。

学科之间也是如此,触类旁通,融会贯通,这也是北大作为学术培育基地的优势所在。 

任职北大期间,王恩哥的办公室里一直挂着学生送的一幅字,上面写的是“高怀见物理,和气得天真”。 


当时有人问他这句话怎么理解,他说:

 “高怀好像一种胸襟,一种开阔的感觉;物理是世界的本源和万物的真理;和气,则是一种天真和童心。”

开阔的胸襟,和气的心态,是他在物理研究道路上一直以来的一种状态。 

这句赠言,也是学生对他治学态度的认可和崇拜。 

在教师身份之外,王恩哥在管理上同样用心、同样在变革中求新。

从1999年到2017年,王恩哥做了将近二十年的管理工作,先在中科院物理所当了八年所长,之后是北大校长、中科院副院长。

初到北大任职,他先是整修校舍,装修教师办公室,吸引优秀教师入驻。


之后大刀阔斧,推行人数不超过18人的小班制教学;推行教师预聘制,让师资队伍感到危机意识,找到一种新的“闯劲”。

面对复杂的管理问题,有时他也会把自己关在实验室,做回一个简单的科学家。 


投入到科研中,或回答一个学生的问题,看到他们恍然大悟的笑脸,自己心里就会很满足。

从科研、教学再到管理,王恩哥的身份在不停地转变。每一次变化,他都能学会用一种新的视角和方法论去解决问题。

他说:“也许有的时候,我大概有一种不满意,做事情喜欢尽善尽美,做得完整。”

这种要求完美的态度,让他在每一种身份中都做到事无巨细、滴水不漏。

融合了科学家、教育家、领导者等多重身份的他,比旁人更懂得如何融会贯通,让这股坚守与变革的合力,能够造福中国科学研究。

不同的角色在王恩哥身上完美地融合,几种状态和谐并存。

3

上下求索,时代与世界之和

清华校长梅贻琦曾说,大学者并非有大楼,而是有大师之谓。

在学术和科研的求索之路中,追寻“世界一流大学”目标的王恩哥,也是在传统与现代的变化中谋求一种“和”的状态。

一次去斯坦福大学演讲时,他说,世界一流大学没有特殊的定义。

好的大学,一定要有传统,形不成传统的大学,都不能称之为最好。

形成传统是要有心,有心的人和需要用心的时代共同合力,才能铸成名校传统。


王恩哥在斯坦福大学演讲

世界一流大学,虽校风、气质各不相同,但贯穿始终的都是崇尚真理、追求卓越、学术为基、人才为本的品质。

兼容并蓄的胸怀与格局,是让中国科学与国际接轨的重中之重。

王恩哥认为,中国科学家的聪明和勤奋是世界公认的,然而,科学需要循序渐进。

过去中国的科技底子太薄,现代科学起步就需要用更多时间和精力来追赶。


在世界的“和力之路”上,中西方科学与教育“和而不同,兼容并蓄”才是发展之道。 

在实践之路上,王恩哥也正在摸着石头过河,试着将科研转化为实际成果。

2017年退休后,他回到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工作,从最最基础的“材料科学”从头做起。


王恩哥在松山湖开会

从基础理论到工程技术,再到产业转化,他说:“探索科研产业化,就像在死谷上搭铁索桥。很多科研成果进入产业实践前,都会在同类竞争中跌落谷底,产业化的道路绝不是一帆风顺的。”

产学研一体化,也需要“和而不同”的思维方式。

而今,像王恩哥这样的科学家,正在带领更多的年轻科学家,在国际舞台上发出自己的声音,让中国科学家被看见、被听见。

改革创新、中西合力,是中外科技与教育进步的根源。在科研的道路上,人们站在不同角度,对世界进行认识和解读。

或许视角不同,但最终都面朝同一个方向——

用严谨治学的精神,传递中西“和”力,为科技的发展、文明的延续,贡献出一份属于自己的力量。

点击收看《毛铺和文化录·中国和力》第七期下集

2月27日,由网易新闻和毛铺联合打造的泛文化IP节目《毛铺和文化录·中国和力》第七期下集开播。

在这期节目中,王恩哥继续以“和而不同”的思维和大家探讨了中国科研的进取与革新之路。

正如毛铺酒,创新地融合中国传统三大香型白酒及草本精华,开创出了“一口喝三香,更有草本浆”的美酒佳酿。

“聚合按古,匠心独妙”,自古都有聚合之例,背后都隐藏着专注、技艺和对完美的追求。 

在融合了浓、清、酱三香地标原酒之后,毛铺酒秉承匠心工艺,推陈出新,极致精酿,最终形成了具有独特香气的“一口喝三香,更有草本浆”荞香型白酒。

毛铺对“和而不同”的追求,永远保持在匠心独运的路上,为当代白酒行业的发展增添了一股清新的匠心精神。

谈心社,这里是年轻人谈心的地方。微信搜索“谈心社”关注我们,倾诉你的故事吧。

erweima 扫一扫关注杂家 更多有趣内容

谈心社

深夜谈心 彼此相遇

erweima

扫一扫关注杂家 更多有趣内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