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海南省举办初中地理课堂教学评比活动,国兴中学的李云锋老师获得优异成绩。据了解,国兴中学于2020年9月开始使用施强教育产品——乐课平板教学,2个月不到的时间,学校信息化教学取得了较好的阶段性成果,也涌现出了一批信息化教学赛级课程。想了解学校如何短时间内把信息技术+教学完整融合?让我们先走进李老师的课堂一探究竟。
李云锋老师课堂实录
课程设计
我们都知道,地理和别的学科不同,学生们需要通过直观的动画、实景图建立起对地质、地貌的认知。在传统的地理课堂中,这些东西很难直观地呈现给学生,但是技术的引入,可以让抽象的地理课变得具象。
李老师的课堂就有这种"魔力",她在备课前先梳理了教学思路:基础知识掌握、具体情况分析以及知识迁移。根据这样的教学思路,她把技术分别嵌套进了其中的几个环节,不仅让课堂变得直观生动,也更贴合学生学习的习惯:
·课程引导,锻炼学生思维。李老师公开课的内容是黄河,在备课的过程中,李老师就把上节课有关长江的内容也整合进预习作业。让学生由长江之最总结出黄河之最。在检验上一个知识点掌握情况的过程中,顺便对本节课起到激趣作用,还能同时训练学生思维发散的能力。预习作业会在公开课前晚由施强教育的平板自动推送到学生手中,后台数据实时监测,确保每位学生都完成预习准备。
·人人参与,组间展示学习。想要在40分钟内保证小组讨论的质量,又要把所有知识点梳理清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李老师会通过平板发起小组讨论,实现人人参与、人人掌握的目标。与以往小组讨论不同的是,她在组内讨论的基础上,还采用了任务分配的方式,让不同的小组,分别完成黄河上、中、下游情况分析,再在全班展示,通过向他人转述知识点,增强学生对内容的理解。
使用施强教育的平板分组学习课堂实录
·快速问答,引领课堂激趣。课中,李老师还会通过平板发起快速问答,检验每个学生知识掌握情况。这是学校里学生最喜欢的环节,平板上有直观的进度条、成绩分析以及红花奖励情况,学生们可以比对自己和其他同学的答案,暗自较量,了解差距。在督促自己熟练掌握知识点的情况下,互相激励,共促成长。
·补充材料,引发创新思考。面对黄河治理措施问题,李老师引导学生思考新的维度。除了生物措施、工程措施治理黄河,学生们还通过老师发送的课外阅读材料,说出了许多跳脱出课本答案的措施。把实际和课程结合,拓宽了学生知识面。
学生使用施强教育的平板阅读课程材料
实践创新
除了环环相扣、逻辑自洽的课程设计,一门赛级公开课,还需要精心设计课程的价值体现,这也是李老师课的亮点之一。她认为地理课还需要注重情感的陶冶,从开始的诗歌朗诵,到最后给学生布置探索家乡河流——陵水河的任务,情感熏陶贯穿着这节课的始终。
在谈及未来的地理课堂还会有什么创新形式时,李老师毫不犹豫地说了:"虚拟现实。"她认为地理课如果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一定会更直观、更有效。
学生通过施强教育的平板观看材料
短短40分钟的课程,既做到了激发学生兴趣,又保证了知识点的掌握。成功的背后,离不开李老师对课程的深入研究、对信息化教学模式与理念的创新。
其实,在国兴中学,还有许多个和李老师一样的一线教师,利用信息化解决了教学中负担重、学生参与度低等问题,做出了许多精品公开课,得到了省、市的认可。
未来,施强教育会和学校一起,助力学校信息化改革,切实满足学校实际教学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