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师吴滨,用摩登东方惊艳了世界

2020-09-18 13:12:56
0

哪怕方寸之地,也能游刃有余

本文系网易沸点工作室《谈心社》栏目(公众号:txs163)出品,每天更新。

假如将镜头对准一个城市,24小时不间断地拍摄,所呈现出的画面,大概都是一片形形色色的楼宇,川流不息的人群。

愈来愈大的工作压力,不断被压缩的休憩时间,让我们逐渐习惯了,长久停留在同一处区域。

现代人的一天已经是满满当当,居住,就总想留有余地。

一桌一椅、一亭一窗……将满未满的居住环境,更能给人们带来幸福的感知。

网易文创、网易新闻联合碧桂园集团、广东博意建筑设计院,跟拍了多位室内设计师,出品“居住在中国”系列访谈。在品质居住的话题上,他们有些独到有趣的看法。

第二期《未满》,我们邀请到知名建筑室内设计师吴滨,他是中国首位提出软硬装一体化的设计师,在他的设计中,从建筑到室内到软装陈列,互为补充,达成全场域的空间效果。

他曾荣获Andrew Martin国际室内设计大奖全球年度大奖, 中国室内设计十大年度人物,连续四届荣登安邸AD100榜单被评为100名最具影响力设计师等诸多国内外荣誉。

在他眼里,好的住所就像水墨画,是一门讲究“留白”的艺术。

设计,是为了让我们在平凡生活中,寻得一方自在天地。

设计师吴滨,用摩登东方惊艳了世界 (来源:网易谈心社)


1

水墨中“入静”

吴滨的设计之路,始于幼年学习水墨画的经历。

自小,他就对艺术有着超乎寻常的喜爱,时常独自一人,对着名画反复临摹。

为了让他学画画,父亲托朋友找到了张大千的关门弟子,伏文彦先生。

幼年接触大量的中国水墨,学生时代又学习了很多西洋绘画,东西方艺术的研习,是吴滨日后从事设计的美学基础浸染。

然而,学画远比他想象中要苦。

绘画看似只是在一张薄纸上轻盈挥洒,却需要耗费巨大的体力和心力。

吴滨学画的那些年,很少出家门,只为完成一幅画心仪的作品。

这个状态,被他称为“入静”。

沉浸在绘画中,连时间也慢下来,周遭的一切都停止躁动,世界仿佛只剩下黑白两色。

正值盛夏的上海,处于入静状态的吴滨,却已经忘记了炎暑酷热。

一段段少年时光,就这样伴着墨香与画纸度过。


机缘巧合之下,吴滨毕业后被分配到一家上海的大型室内设计公司。

平面设计的专业基础和年幼在东方文化层面的浸染,让吴滨将两者在设计工作中有机地融会结合,很快在设计领域摸出门道。

快速的成长和行业内的不断认可,让很多人甚至把他称为“枪手”——有重大工程竞标的时候,托他画图纸,一准中。

设计师的身份,与少年学画的经历缓缓重合,就像是命运一早给吴滨安排好了道路。

“人生的每一段路,都不是白走的。”

2

设计中“留白”

十年前,以融合的Art Deco风格引领中国室内设计的吴滨,本可以沿着这条路线在设计领域继续独领风骚,却突然打算转换另一种东西方的设计思考方向。

在意境为先的引领下,将商业元素、现代人的生活方式融合在一起,使东方精神与西方形态交织结合。

彼时,他正准备开始着手设计自己的家。

第一次,不需要考虑业主意愿,没有多余的限制,听上去,是一个“最没有难度的设计”,可以尽情地表达自己。


经手过无数成功案例的他,这次思考了良久。

“我到底要做出一个什么样的房子?”

思考了整整六个月,他才终于开始动笔。

这次,他选择重新思考东西方的界限,在之前的设计风格上演变出新的设计语言,最后落实到了“无”和“空”的概念中。

这次的设计让吴滨发现,留白,是一个非常好的尝试,也更符合他从东方角度对空间的设想。

幼时学习水墨画的经历又一次为指引了方向,吴滨在设计过程中,引入了东方园林的“造园”概念。

中国古代许多的画师,在园林一道上也是艺术家,他们主张,“居所要和主人一起成长”。

因此,古代的山水画里,往往会有大量留白。让环境与心境互相映衬,各留一份喘息的空间。


吴滨曾在演讲中提到南宋画家马远《踏歌图》中的留白

住所的最好状态便是这样,精致雅观,又不会过于浮挑,扰了主人心境。

吴滨家里几乎所有的墙面都是白的,大片大片的留白。

东方美学中,“无”是很重要的部分,它既是无穷、是留白、也是一切。这些特意撇出的空间,给人以轻松透气之感,且可以搭配日后任何一种使用场景,逐步变为主人最适应的环境。

这次设计,也成为了他所创导的“摩登东方”设计语言的起源:在一个为当代人服务的现代空间里,营造属于东方文化的意境。它也是不断生长的设计语言,会基于时代演进而迭代、自新。

后来的作品中,他把这种设计理念进一步沿袭实践。

将满未满:


广州展 设计之春 / 源自吴滨微博

留白有余:


广州展 设计之春 / 源自吴滨微博

在方寸之间显天地之宽,是吴滨从“留白”中悟出的设计美学。

干干净净的空间,独自静坐的时刻,欲言又止的沉默,以及生活永远半绽开的不饱和……

世间事物的最好状态,大抵如此。

3

生活在动静之间

陆游曾言:“功夫在诗外。”

深受传统东方文化熏陶的吴滨,也把“留白”的理念带到了生活之中。

“要学会留有余地,要有空间,让人喘得过气来。其实现在的很多问题,也是因为每个人都太想要满了。”

在设计之外,吴滨也会抽身让自己时刻保持着生活的乐趣。

甚至他的那些爱好,乍一看都与设计“不大沾边”。

他酷爱机车,小时候最喜欢的,就是父亲骑着摩托车来接他放学。

工作后,吴滨迫不及待地去买属于自己的机车。第一次走进机车店时,那种机械的极致美感,震得他几乎“走不动路”。

不同于水墨的静美、设计的留白,机车,是一项狂飙突进的运动。

但在吴滨身上,这一切似乎并不违和。

引擎发动、机车即将冲出去的刹那,他反而回到练水墨画时的“入静”状态。

“动静是可以切换的。”

骑车飞驰的过程,在他看来,是一段相对静止的瞬间,也是他倍加珍惜的,与自己对话的时刻。


源自吴滨微博

吴滨停了两辆重机分别在工作室门前和家中的院里,每当疲乏时,他就骑着哈雷,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目的地大多不是知名景点,静谧的一条路,或市郊的一汪海……都是心神向往之处。

“细枝末节的东西,往往能带给人最真实的触动。”

路边房屋的构造排布,海滩沙石的堆积高低……读懂这些微小的美丽,也是一门功课。


源自吴滨微博

这种对于生活之美的敏感,在吴滨看来,是成为一个设计师、艺术家的必备条件。

他坚信,一个好的设计师,既要出世,亦要入世。

设计,无法脱离生活独自行走。

玩机车、“说走就走”的旅行,看似与幼年接受的古典美学教育大相径庭,却最终都被他内化为了自己的人生哲学。

毕竟,唯有将生活过得千滋百味,才能懂得如何把这份“味觉”带到作品之中

4

设计的价值

“设计也能创造社会价值”,吴滨对此深信不疑。

“如果说我们为用户提供的是一种更好的居住选择,更好的审美,能够使中国人的居住品质有所提升,那么显而易见,设计师的作品一定会产生一个正向的社会价值。”

为此,吴滨选择站在居住者的角度去塑造一种生活方式。他对所经手的作品,要求往往臻于完美。

早在1998年,国内的家居行业还未成规格之时,吴滨就对家具有一套自己的选用标准。

为了找到合适的家具,他亲自奔赴广东,挑选筛检适合自己空间设计的家具产品,然而却失望而归。

对软装陈列的执着促发他专门成立了自己的家居品牌和设计集团,来让设计的表达更具统一性。

随着集团越做越大,有人开玩笑般问他:“你到底是个设计师,还是企业家?”

他说:“我还是个设计师,设计这个职业,一定是以专业精神为主体。”

一个人沉下心做好一件事本身已很不容易,也是一种幸福的状态。打理好一个公司,对他来说可谓是全新的挑战。

他聘请一些外部的专业管理人员,让他们各司其职,管理商业事务,自己则抽离出去,回归设计本身。

从西洋风格,到东方韵味,他不断地调整设计风格,试图找到更好的诠释语言。

背后的终极目标,其实非常简单:

“让居住者拥有幸福感。”


坚实可靠的安全感、美观雅致的艺术性、家庭成员的精神需求,是构成这份幸福感的三大元素。

“把每个作品,都当做最后一个作品,去珍视它。把自己当作第一天做设计的人,抛开过去所有的包袱和成绩,去创新。”

做出比前一次更好的作品,愈来愈接近终极目标。

设计这条漫漫长路上,吴滨一直在前行,从未止步。

网易联合碧桂园以及博意设计举办“居住在中国——样板间设计大赛”,致力于从居住的本质出发,寻找最贴合中国人居住需求的创意设计。

大赛特邀原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著名主持人梁文道、世界设计界教父Yabu Pushelberg、知名建筑室内设计师吴滨等重量级嘉宾,与上千名室内设计师一起,探讨中国人居发展的新方式。

古人言,“盈满则亏”,再美好的事物,若只是一味堆叠,往往会显得太过拥挤。

试着让生活留出三分余地,反而能多一丝轻松自在。

作为本次大赛的主办方,碧桂园基于一以贯之的人本理念,从消费者真实需求出发,倡导健康人居。

让设计助力生活,哪怕方寸之地,也能游刃有余。


本文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erweima 扫一扫关注杂家 更多有趣内容

谈心社

深夜谈心 彼此相遇

erweima

扫一扫关注杂家 更多有趣内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