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变好,是从不发语音开始的”。
——鲁迅没有说过这句话
作为21世纪新型社交礼仪之一,「没事别打电话,有事别发语音」已成为了大家心照不宣的相处之道。
电话究竟有多令人“恐惧”,相信许多人都亲身经历过:
手机常年静音,希望能躲就躲;
愿不愿意接全看心情,能不能接到全靠缘分;
手机铃声响起会让自己顿时心慌,手指划向绿色接通键需要很大的勇气;
一来电话就会给人一种没好事的感觉;
讲电话时持续紧张,对沉默感到恐惧;
不想接,也不敢挂,就那样放着......
有未接来电也不想回拨;
工作选择用微信打字、邮件沟通;
而微信作为一款功能强大的即时通讯软件,其语音功能所自带的恐惧威力,以及被当代青年唾弃的程度,同样也不小于电话。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里,似乎只有那些上了年纪不擅长手机打字的人,才喜欢图方便发语音。
国内相关机构曾发布过一份调查报告,称55岁以上的人群每发出五条消息中,就有一条是语音信息;而21岁以下用户每发送10条消息中,才有一条是语音信息。
之前外媒也发表过相关报道,表示「中国大多数年轻人表示不喜欢发语音,并把经常发语音信息的人形容为自私的人。」
的确,在多数人看来,发文字是自己麻烦,但别人看的时候省事;而发语音则是自己图方便,听的人却麻烦。
撇开不擅长手机打字的长辈不谈,面对跟你一样的年轻人、职场同事或是老板给你发微信,点开对话框看到这样的画面,你是怎样的心情?
喜欢发语音的人摁一下键、动动嘴皮子就轻松搞定了,却未设身处地地想过对方所处的场合是否方便听语音,更没想过接收语音的人要浪费多长时间、做多少心理建设才能一条一条地听完。
关于微信语音不友好的话题,隔三差五地都会登上热搜。
甚至有网友提议:微信发送时长三十秒以上语音用户需上传本人手持普通话一甲级证书照片,以便自动转换成文字的时候能流畅阅读。
还有网友向腾讯公司喊话,希望微信能增加一个是否允许对方发语音的按键开关,选择关闭之后对方就无法给自己发语音消息。
在一些网络调查中,多数人一提起聊天发语音,第一感觉多是反感、焦虑和恐惧。
最让人烦躁的就是大段语音,动辄四五十秒的语音光看了就让人害怕......60秒的语音更是不用说......
更令人窒息的是,有人在语音里面嗯啊呃啊的,事先没有考虑好到底要怎么说,边说边想,用了一堆语气助词,所以语音有效内容只有时长的一半左右。
如果是工作群聊的时候,大家都爱发语音,那么耽误的是所有人的时间,最苦逼的就是爬楼的人。
可能要反复听上4、5遍才能保证信息准确无误,最可怕的是听到一半,手不小心碰了一下手机,又要从头开始,内心极度崩溃。
多数人讨厌语音的首要真相,无非是因为打字是经过大脑筛选的优质词语组成的,不会像语音那么多口水话占秒数,而且文字不需要每个字都读,也能够快速把握重要信息。
但60秒的语音你至少需要花费60秒才能在不中断的情况下听完。而60秒语音如果是文字内容,10秒就可以处理完毕。
其次则是在某一些公众场合不方便点开语音,以及语音自动转化成文字不够准确,不方便查找和确认信息。






讨厌归讨厌,但依然有人对语音“孜孜不倦”。
于是,有网友总结出发微信语音暗藏的社交「鄙视链」:
用语音和你聊天的,多数是你有求于对方,或者对方地位比你高的;你和对方用语音聊天,多数是对方有求于你。
关系密切,了解你习惯和性格的小伙伴,一般都不太会给你发语音;关系一般的倒是不太会考虑细节,比较随意地就抛个语音给你。
国内心理专家表示,现代人的生存压力和社交压力较大,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感不够;在渴求真情实感交往的同时,又容易自我束缚,这其实都是现代人生活中隐藏自我的保护机制在作祟。
的确,在当今移动互联信息交换频繁密切的时代,用恰当的方式接收信息,接收合适的信息,从而不被无用且带有侵略性的信息打扰,对于多数人而言都是一种自我保护。
毕竟没有人希望自己陷入过量的信息负荷而影响情绪。
在成年人的社交世界里,大家都有一些心照不宣约定俗成的规则。
而这些规则存在的意义就只有一个:既能让别人舒服,同时也让自己不觉得尴尬难受。
发语音本身是没有问题的,毕竟这个功能原本就有它的使用价值。
但起码在发语音之前,先站在对方的立场考虑一下,问一句:你现在方便听语音吗?
让对方感受到你的礼貌与尊重,这才是语音的正确打开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