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映13年零差评,这部良心国产片秒杀多少爆款

2019-12-13 11:58:58
0

不负此生。

本文系网易沸点工作室《谈心社》栏目(公众号:txs163)出品,每天更新。

你上一次剪头发是什么时候,花了多少钱?

如今,我们早已习惯办卡打折,动辄几百上千的消费,洗剪吹、烫染护理一条龙。

而在城角下,公园里,小河边,还有老师傅开着几块钱的理发摊子,为那些和他们差不多岁数的老人们服务。


骑三轮的敬大爷和“年轻”同行的照面

2006年,电影《剃头匠》还原了老一辈儿手艺人的故事。

豆瓣评分9.1,看哭无数人。

片中,那位勤勤恳恳工作到90几岁的人叫敬大爷。

住在后海边一处老旧的平房,9点睡,6点起,是个剃头师傅。


和头发打一辈子交道,自个儿的头发也得好好打理

唯一让他显得不同的,是他看似“不合时宜”的坚持。

1

“消失”的传统和人情

年轻人几乎没给传统的理发师留机会。

“张师傅”“李师傅”们,毫无悬念地被“Tony老师”“Kevin老师”挤出局。

然而,剃头匠敬大爷有属于他自己的局。

在他自己的局里,他的手法没变,手上的工具没变,顾客也没有变。


碍于发量,老人的头发最难理

他为老主顾们登门服务,米大爷、赵大爷、做吃食的爆肚刘,早已成为敬大爷生命的重量。

数十年如一日。

变化其实也有:

剃头的人,少了。

街里街坊“走了”的老人已经有400多了。

敬大爷数着呢,但没办法。

按着往常的日子去给老米剃头的时候,发现人已经去世了。

电视没来得及关,家里只有一只猫。

如果不是敬大爷来剃头,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有人发现。

临走,老米的猫,跳上了敬大爷的三轮车。

人总要朝前看。

敬大爷的古董钟总是每天慢上5分钟。

他想把钟修好。

于是用毛巾仔仔细细地包裹上,蹬上三轮去了钟表行。


精准,是一座钟的自我修养

年轻的小学徒没经验,上来就要拆,却被师父阻拦住了。

说您这是古董了,修不好再给修坏了就不值当了,不如买块电子表,准时又便宜。


说白了您就是不想费劲儿

敬大爷不动心,用毛巾仔仔细细又包好钟表,怎么来怎么回去。

他内心其实不怪小学徒,要说多高的手艺,他可能真的没有。

可问题不在手艺,而是心意。

因为这个年代已经流行“更换”,而不是“修理”。

人的面貌变了。

电视里是穿泳装的选美比赛,忙着打牌的老伙计们根本无暇看顾。

倒是想买一套中山装时,才发现自己“落伍”了。

商场里尽是卖西服的,中山装成了高端消费,得专门订制了。


普普通通的衣裳,怎么就得私人订制了?

城市也变了。

蹬三轮走了一辈子的什刹海,现在多得是外国游客,他们也坐着人力三轮车,听年轻人用外语介绍着这里。


此句请参照英文字幕

不知不觉地,人们的处事方式也变了。

年轻人好像更喜欢讲规则,而不是人情。

那天,敬大爷路过爆肚刘的老店想吃上一口,刘家念及老辈人的交情,试图说服一对情侣往里屋换换,让出那个老人坐了一辈子的“专座”。


凭什么,你说的理我不听

年轻人不乐意,说话还挺冲。

正在要呛起来的当儿,敬大爷主动打包回去了。

无奈有时,心酸有时,他却不肯承受这等尴尬。

只好靠打包来维护尊严,宁愿回家和猫儿分享。


凉就凉吧,猫不嫌弃

就算,这个“家”也不知能守到几时。

当时,都说二环里的四合院说是要拆迁,敬大爷念着自己余年无多,并不肯操这份心。

倒是他的儿子为多拿拆迁款加盖的面积被人发现了。


拆就拆吧,反正一块儿拆

拆就拆吧,搬就搬吧。

甭算计那些“小钱”,敬大爷似乎把天大的事儿看得开。

可在更细小的事儿上,他丝毫不肯马虎。

见人把“拆”字写成了“折”,少的那一“丶”,敬大爷可不乐意,非得认真说道说道。


工作怎么能马马虎虎啊

少的这一个“丶”儿,错的是字,更对待工作的态度。

在拿了一辈子剪刀的敬大爷看来,这,才是比天大的事儿。

面对日新月异的时代变化,敬大爷有自己的宽容,也有自己的坚持。

2
人心变与不变的东西

回顾往事,敬大爷也正经风光过。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敬大爷就是这“剃头”行当里名满京城的状元。

“Tony”老师们会把明星合影挂个满墙,敬大爷服务过的名人不在少数,却从不拿出来炫耀。

别说梨园名角谭老板(谭新培)、梅老板(梅兰芳),就是位高权重的军政人士,也没少请他亲自登门。


什么世面没见过

可是相比这些人的地位名声,敬大爷更为感慨的却是:

“有名的,有钱的,怎么活着都是一辈子。”


生老病死,谁都逃不过

90多了,俗世中人看中的东西,他早已看成风轻云淡。

生死面前,什么是轻,什么又是重呢?

重的是这一身手艺吗?

手艺的确不是一天成就的,是学出来的,苦出来的。

俗话说“三年的剪子,五年的刀”,三年学徒,辛苦不说,犯错挨打也是家常便饭。

但学徒时挨师父打,是为了将来不挨外人的打。

真在要命的活计上出了岔子,恐怕就不是挨顿打能解决的了。

哪怕是一等一仔细勤恳的敬大爷,年轻时也经历过惊险一刻。

一次不小心,给司令剃掉了一角眉毛,他吓得魂儿都丢了。

还好对方非但没恼,还给了台阶下。

不但给了台阶下,后来还邀他成了座上宾。

日子久了,混得跟一家人一样。


大格局,大度量

正是和这样的人相处往来,敬大爷才一点一点积累起手艺之外的东西,也一步一步活出了自己的气度和格局。

在他的生命权重里,重的是对劳动的尊敬。

哪怕那个劳动是他所不懂、不理解的,一样认认真真地用心对待。

那天,爆肚刘家的孩子为他画肖像,敬大爷郑重地卖着自己的力气,临了却非要给孩子钱,不好意思地说让孩子“受累了”。


干哪行都不容易

敬大爷不懂画画这一行的规矩,不明白他给人当模特不是“花钱”的,而是要“挣钱”的;

他只是本能地把对方的辛苦看在眼里,觉得拿画笔和拿剪刀一样,都是劳动。

他不能白占人家孩子便宜。

可是反过来,他却最爱让别个占自己的“便宜”。

给赵大爷上门剃头,他念着老主顾的交情,免费赠送了一套“放睡”。


不要钱,送的就是交情

搁在今日,这就等于推拿、按摩、“马杀鸡”。

临走时,只随意取走一张5元的票子。


你没见过的良心价

我们似乎很难想象一份没有门面、没有标价的生意要怎么做。

而答案就是,它已经不是生意。

与其说是生意,不如说是情谊,与其说是情谊,不如说是在孤独日子里的一份陪伴。

人老了,越发珍惜能说上几句体己话的人。

所以,相比物质上的报酬,难舍的反而是短短几个小时的自在和温暖。


一起乐呵乐呵,比什么都强

作为剃头匠,敬大爷做到了“待客如亲人”;

而作为父亲,他自己的孩子也已到了退休的年纪。

“殚竭心力终为子,可怜天下父母心”,放心不下退休的儿子、下岗的孙子,敬大爷每每拿出床底的旧鞋盒,抽出他仅有的大票儿帮衬儿孙。


钱存着也是用来花的

儿子看病是这样,儿子抱了孙子也是这样。

冬天了,90多岁的敬大爷还是免不了像待小学生似的,嘱咐60好几的儿子,天冷多添衣裳。


孩子多大岁数,在父母心里都是“孩子”

似乎只有这样,他才安心。

只有身边的人都过好了,才是他的幸福。

3

生活再难,也要活出精气神儿

现在年轻人讲究生活质量,吃穿用度都要有颜值,日常拍照也要加N层滤镜更新朋友圈。

像敬大爷这样“灰突突”的生活,怕是过不来的。

敬大爷的标准不是颜值,是精气神儿。

他去看望老米,见老米穿得窝窝囊囊,住得乱乱糟糟,忍不住说道起来。


家得有个家的样子

老米理歪,觉着反正人老了也没人瞧,脏点儿、乱点儿怕什么。

敬大爷听了,好一顿严肃教育:甭管有没有人看,都要干干净净、利利索索的。

生活是过给自己的,不是给谁看的。


没人看就不好好生活了么?

老米见天儿歪在床上,他便劝老米多交流,多活动,别总不动脑子看电视。

人老了,精神不能跟着泄气。

腿要走,嘴要说,脑子要用,才叫“生活质量”。

敬大爷还爱搓麻将,却不是什么“不良嗜好”。

打牌锻炼脑子,输点儿小钱也值当。


脑子没坏,就是最大的赢家

说到底,就是活明白了,不惧生死,但珍爱生命,懂得自个儿爱惜自个儿。

所以,敬大爷的日子总是向前看的。

画肖像的大学生曾让他想想过去的事儿,好让脸上能显出“故事”来。

可在敬大爷这儿,故事从来不用“显”的。

连自己都从来不想,过去的就让它就过去罢。


不恋过去,不畏将来,嫌累得慌

他只肯把心思花在眼下,依着墙上的日历安排日常。

日历是商家赠送的,但上面勾的勾画画,是为张王李赵上门服务的提示,也敬大爷自己的那一点儿盼头。

初五给老李剃头、初六去买油、月底儿子回家……


做好to-do-list是正经事

彼时若有运动足迹,敬大爷的三轮车该在后海画过无数个圈了。

但走过的路却只画在他的脸上,成了沟沟坎坎的皱纹。

直到居委会来换二代身份证,敬大爷才意识到自己好多年没拍过照了。

认认真真去拍一张,拿着新相片却总不满意。

日常熟悉的是衰老,相见不识的,也是衰老。


人老了,总担心自己有个三长两短……

又听说,新身份证有效期有20年呢!

赵大爷不敢想象20年有多远。

单单是这几十年过去,翻看影集时,照片里的人已经认不全了。


这人该不会就是年轻时的自己吧?

不给家人添麻烦,成了他最后的骨气。

相片拍得,相框安好,甚至早早买了寿衣。

巴望着钟一坏,自己也能干干净净、利利索索地离去。


古董钟的隐喻

曾几何时,他也是这样“送走”一个个老街坊。

剃头净面,搁在平时照顾的是生活习惯,要走了,照顾的是临终的体面。


习惯是最后的眷恋

4

“敬大爷”确有其人。

他名叫靖奎,是故事原型,也是本片的主演。

1913年靖奎生于北京,2005年拍电影时已年过90。

对演了一辈子戏的老戏骨来说,这都是个“危险”的年纪;

而他干了一辈子剃头匠,却在耄耋之年本色出演,用特别的方式总结了自己的一生。

靖老曾在采访中说:“我以为拍纪录片呢,就答应了。之后,一看剧本我就害怕了,我怕台词记不下来,耽误人家的事。”

谁曾想,第2年一上映就在国际电影节斩获大奖,感动了国内外的评委和观众。

一时间,靖老成了演员,成了名人,被媒体称为“传奇理发师”“老北京的活化石”。

但靖老的生活没有变。

他最重要的身份依然是他自己,起床、睡觉、剃头,日子平淡而规律。

2014年冬天,靖老逝世,享年101岁。

他未曾忌讳在影片里为自己置办“后事”,大概是因为告不告别都无碍于他尽心尽力,成为那个不争不抢、不卑不亢的手艺人。

人老了,或许有很多习惯是年轻人看不惯的,比如收集饮料瓶子、塑料袋,爱吃剩菜……

可是渐渐地,当90后开始为“中年危机”焦虑,为下一代发愁,为现世安稳越发胆小和守旧,一切的一切,似乎都那么熟悉了。

生活本身,就是平淡甚至乏味的。

一代又一代人,从年轻走向成熟,走向衰老,循环往复。

有年轻的观众说,看完《剃头匠》,开始思考衰老和死亡。

是不是自己有一天也会这样:

“像那台老钟一样,走的不准了,总是慢五分钟?

儿孙自有儿孙福。可谁又能来伸手拨快我的节奏?剃须刀、老朋友们还是其他的什么?”

可是啊,那一刻总是会来的。

死亡其实并不可怕,内心的孤独却永远都要独自面对。

唯一的拯救,大概就是这人世间的温情、关心与爱。

谈心社,这里是年轻人谈心的地方。微信搜索“谈心社”关注我们,倾诉你的故事吧。

erweima 扫一扫关注杂家 更多有趣内容

谈心社

深夜谈心 彼此相遇

erweima

扫一扫关注杂家 更多有趣内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