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虐的吴京胡歌,还差点意思

2019-10-07 18:23:39
0

电影有多精彩,真实的故事就有多残酷。

本文系网易沸点工作室《谈心社》栏目(公众号:txs163)出品,每天更新。
《攀登者》毫无意外地爆了。

吴京、章子怡、张译、胡歌……“神仙阵容”、大制作。

旗鼓相当的对手戏、雪崩、风暴、惊险刺激的场面……

震撼,是有的。


当然,也不乏槽点:感情戏、配音、剧情设置……

影片如何,观众心里自有数。

但社长想说的,不是《攀登者》电影如何、朋友圈里的评价如何。

而是,宏大的故事,所对应的,现实中一个个具体的人。

鲜活、立体、可感。

用放大镜去聚焦,你会发现:

现实,远比电影残酷1000倍。

1

“连飞鸟都难以迄及”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尼泊尔正与中国谈判喜马拉雅山脉的归属问题。

这座享誉世界的“第三极”珠穆朗玛峰,不偏不倚,处于两国之间。

尼泊尔放话:想要争夺喜马拉雅山的归属权,就必须先在峰顶留下足迹。

当时,世界上成功登珠峰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新西兰的艾德蒙·希拉里,另一个,是尼泊尔人丹增·诺尔盖。

珠峰的高度是由英国人测算的,因此,“珠穆朗玛峰”还叫“埃佛勒斯峰”。


登顶计划迫在眉睫。

1960年3月,一支由214名队员组成的登山队计划从北坡而上,冲顶珠峰。

消息一经发布,立刻引来了质疑。

珠峰的南坡位于尼泊尔境内,地势相对平缓,而在中国境内的北坡,横贯最大的冰路里程,岩壁陡峭湿滑,坡度接近70度,在“第二阶梯”位置坡度逼近90度。

珠峰上常年布满冰雪,气温可达零下73摄氏度,氧气含量也只有海平面的三分之二。

再加上天气瞬息万变,即使是在适合登顶的“窗口期”,也常常刮着6-7级的大风。

想要从北坡登顶难如登天。


在此之前,实力强悍的英国登山队曾多次试图从北坡攀上珠峰,却一一宣告失败,最终,在1953年成功从南坡登顶。

他们评价:北坡登顶珠峰是“连飞鸟都难以迄及”的地方。

登顶珠峰的计划,从一开始,就不顺利。

某次适应训练,队员们攀上7000米高度之后,突然刮起了九级大风、暴雪堆落,气温下降到了零下三四十度。


40多名登山队员,有的被冻掉了半截手指,有的被冻掉了整条胳膊,还有人直接丧命。

队长史占春也没幸免,下山后,直接被拉进了医院。

登山队实力大减。

与此同时,在珠峰附近有外国登山队正在活动,计划同年登顶。


考虑实际情况,放弃登顶,增补实力队员,或许是最明智的选择。

但这也意味着,我们将错过这次登顶的机会。

不登珠穆朗玛峰,就很难让世界承认,它属于我们。

1960年5月23日下午2时,经过慎重考虑和精心挑选:

一支由许竞、屈银华、刘连满、贡布、王富洲组成的五人突击小队正式成立,他们将承担冲顶珠峰的重任。

2

翻过那座山

电影中,吴京饰演的队长方五洲、张译饰演的曲松林,原型分别是突击队队员王富洲、屈银华。


1958年,23岁的屈银华正在老家的伐木场埋头工作。

恰好登山队正从各行各业挑选合适的人作为登山运动员,他毫不犹豫地报名了。

为什么报名?

“因为想去北京看看向往以久的天安门。”

只是没想到这心念一动,便一辈子与珠峰挂上了钩。


同一年,23岁的王富洲刚从北京地质学院毕业没多久。

少年带着一腔热血,也报名了登顶珠峰的选拔。

经过训练和筛选,最后留下来的,除了他们,还有原副队长许竞、消防员刘连满和运动健将贡布。

零下70多度的极寒天气,5个人攀爬6天,筋疲力竭,终于到达海拔8500米处的突击营地。

所有的人都傻了眼:

此时的突击营地早已被毁,物资补给全部被狂风卷走,此前安放在这里的10瓶氧气,有两瓶已经空了,其他的也不满。


按照之前的计划,一个人需要两瓶氧气才能继续完成攀登。

这意味着,必须有一个人,在距离峰顶仅有三百米左右的地方放弃登顶。

一直负责开路的许竞,已经体力不支,他主动放弃:

“你们去吧,一定要爬上去,活着回来。”

三小时后,剩下的四人到达攀登珠峰的最后一道难关——“第二台阶”。

这是一段近乎直立的峭壁,岩壁光滑、无处落脚。

为了撞开这最后一扇大门,有消防经验的刘连满主动请缨,作为人梯基座,让队友踩着自己的肩膀攀上去。

屈银华担心登山靴上锋利的冰爪扎伤队友,零下70多度,脱下靴子光脚进行攀爬。


许多观众质疑“为什么登山靴这么不防滑”,这就是答案 / 《开学第一课》

4米多高的岩壁,攀了将近3小时。

好不容易登上“第二台阶”后,甘当人梯的刘连满已经体力透支。

队友们将他安顿在安全的地方,想着登顶之后再回来接应他。

雪地里的刘连满,觉得自己可能撑不下去了。

前路依然艰辛,与其一直等待死亡,不如主动结束生命,把更多的希望留给队友。

他将剩下氧气和糖丸留给返程的队友,花了半个小时写下遗书:


“我没有完成任务,对不起人民。

这里你们留给我的氧气和糖,你们用吧!

或许他能帮你们快些下山,把胜利的消息报告给祖国人民。

永别了!”

那天晚上7点,还不知情的王富洲、贡布、屈银华,已到爬到了8700米的高度,距离顶点仅剩100多米。

太阳沉了下去,夜幕降临,摸黑前进无疑加强了登顶难度。

更糟糕的是,他们的氧气快要用完了。


这是和严寒、风雪、稀薄空气对抗的一夜。

三名队员,已经超过24小时没有喝水、进食。

对他们来说,漫山的白雪,融在嘴里,就是水,压成一团,就是食物。

100多米的路程,三个人花了将近10个小时。

每一步,都是在挑战人类的极限。

终于,1960年5月25日北京时间4时20分,王富洲、屈银华、贡布,成功登上了珠穆朗玛峰顶。


左起:屈银华、贡布、王富洲 / 南方都市报

每个人,都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被迫“半途而废”的许竞,一生遗憾;

王富洲落下了病根:

因为冻伤,他的好几根手指都比正常人短一截;


晚年王富洲,依然记得那一幕 / 《开学第一课》

屈银华的双脚被冻坏,只能在下山后截掉了脚趾和脚后跟,从此半生残疾:


“我一个无名小卒,用一双脚换来珠峰的胜利,太值了” / 《国家记忆》

还有许多没有留下姓名的人,还没有登顶,却永远留在了白雪皑皑的珠峰……

“你只见鲜花没过他们的脚踝,血渍被美丽深埋;

不知他们赤足翻山过海,遍体鳞伤。”

3

“配角”的故事

《攀登者》里,配角们的故事,同样精彩。

胡歌扮演的杨光,原型夏伯渝,是中国第一位通过假肢登上珠峰的残疾人。

1975年,26岁的夏伯渝在攀登珠峰时因将睡袋让给队友,导致自己两条小腿冻伤病变,无奈截肢。

在距离珠峰200多米的地方,他只能下撤,与珠峰擦肩而过。


胡歌的原型是夏伯渝 / 《攀登者》

电影里,胡歌在得知自己将被截肢后,没有放弃,没有抱怨。

他说自己还会回来,这也是夏伯渝当年的想法。

下山后,夏伯渝装上了假肢,依旧每天为登山进行着大量的训练。

1996年,因为长期训练,他的双腿残端被假肢磨破。

长期不能愈合的伤口,发生癌变,医生给他下了病危通知书。

这依旧没能吓退他,反而更坚定了他的信心。


登山途中的夏伯渝 / 视觉中国

经过了更多的训练,在被截肢的第39年,2014年,他再次向珠峰发起挑战。

可惜,因为珠峰雪崩,他无奈返回;

一年后,他又尝试攀登,到了珠峰大本营,遇上了尼泊尔地震,好不容易,才捡回一条命。

2016年,他在距离珠峰顶点只有94米的时候,遭遇强暴风雪,只能下撤。

这时候的夏伯渝,已经67岁。

所有人都觉得,他应该放弃了,除了他自己。

2018年5月14日10点40分,69岁的夏伯又一次来到了珠峰脚下,这是他第五次尝试。

这次,他成功了。


别人问他是什么感受,他只回答:

“是珠峰接纳了我,不是我征服了它。”

电影中的藏族姑娘黑牡丹,原型是世界上第一个从北坡登上珠峰的女性——潘多。

1959年初,登山队前来挑选女子登山队员时,潘多还是农场中的一名种菜工人。

和屈银华一样,她毫不犹豫地报了名。

身为女子,潘多一点也不柔弱。


她和男队员一样,忍受了高强度的训练、极端恶劣的天气环境,登上了慕士塔格峰、公格尔九别峰。

从公格尔九别峰返回后的潘多,被迫截去了冻伤的五个脚趾头。

16年后的1975年,潘多再次收到了攀登珠峰、并担任登山队副队长的邀请。

此时,她已经是三个孩子的母亲,正在哺乳6个月大的女儿。

年龄渐长,身体状况大不如从前,之前冻伤的脚趾也旧病复发。

可她还是接下了这个担子。

好不容易攀登到了珠峰顶部,她还要完成一项特殊的任务——进行遥测心电图实验。

零下七十多度,在只有一米多宽的冰雪之上,潘多躺了下去。

在这项实验中,被测试的人,需要保持静止。

寒冷和缺氧,让她抑制不住地颤抖。

她只能吸一口气,憋住,努力控制身体的抖动。

几分钟后,人类第一份位于世界最高处的遥测心电图,在这里完成了。


潘多,中国第一位登上珠峰的女性,世界第一位从北坡登上珠峰的女性 / 中新网

4

山,就在那里

为什么要攀登珠峰?

有人为了国家、责任,有人为了探索、梦想……

探险家马洛里给出的答案是:因为山,就在那里。

拍《攀登者》的时候,腿伤还未痊愈的吴京,被冻得鼻青脸肿,缺氧、生病,一系列的跳、摔、跪……还没好的腿伤又加重了。

最后,他只能戴上夹板、拄着拐杖继续拍。


井柏然在拍摄拉练戏份时,手拽麻绳从接近5米的架子上滑落。

冻得又红又肿的手掌在与粗麻绳的高速摩擦下,被划拉出大大小小的伤口。

时间长了,就结成一个个又黑又硬的痂。


张译脱鞋攀登峰顶的那场戏。

他真的在零下二三十度的冰天雪地里光脚完成了拍摄,直到失去知觉。


但他们知道,我们也知道:

真实的故事,比这残酷得多。

关于生死、责任,关于“国”、关于“人”。

《攀登者》撕开了一角。

可它留给我们的,不应该只是短暂的感官刺激。

历史的车轮滚滚,太多的东西,随时间离去、消失。

但有些人,有些故事,不该被遗忘。

至少,你我要记得。


参考资料

【1】湖北卫视《大揭秘之勇攀珠穆朗玛峰》

【2】纪录片《征服世界最高峰》

【3】纪录片《绝命海拔》

谈心社,这里是年轻人谈心的地方。微信搜索“谈心社”关注我们,倾诉你的故事吧。

erweima 扫一扫关注杂家 更多有趣内容

谈心社

深夜谈心 彼此相遇

erweima

扫一扫关注杂家 更多有趣内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