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墨盘,五寸见方,摆放在我书房的书桌上,墨盖上打着补丁,四周也没什么装饰,显得极其普通,但说起这方墨盘,是很有来历的,是父亲遗留下来的,记录着父亲人生中最灿烂的篇章。
我父亲原本是一名中学老师,他自幼喜欢书法,就与墨盘结下不解之缘。这方墨盘是他托人从山西的绎州带来的澄泥墨盘,他得到墨盘的当天就挥毫写下历史上著名书法家颜真卿的励志诗:“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
没隔多久,抗日战争爆发,父亲是位热血青年,毫不犹豫地辞去了教师的职务,一腔激情,表达抗日决心的诗句一挥而就:“男儿立志出乡关,不灭倭奴誓不回,埋骨何须桑梓地,人间无处不青山”,并请雕刻图章的师傅在墨盘盖上刻下,将墨盘放进行囊,就瞒着父母,迅速地赶到了绵阳集结,加入到川军的队伍。
墨盘跟随我父亲出了剑门关,离故乡越来越远,到了抗日战争前线。战争是残酷的,日本飞机的狂轰滥炸,川军弟兄的血肉横飞,台儿庄战役、武汉保卫战……都留下父亲出生入死的身影,但一有了空歇时间,早把生死置之度外的父亲总要拿出随身携带的墨盘,慢条斯理地磨墨,写上几笔,父亲书写得最多还是出川时励志抗日决心的那首七绝。有时刚刚拿出墨盘,有时刚刚把墨磨好,一声紧急集合,父亲赶紧把墨盘收进行囊,冲上战场。
意想不到的是墨盘成了父亲的护身符。经过多次战斗的考验,加上在川军中,父亲又是个有文化的人,当了连长。一次勤务兵老远就喊报告,一向对士兵很亲和的父亲不知是什么缘故,竟然生气了,要理麻勤务兵对长官的不恭,父亲刚向前移动几步位置,日本的炮弹呼啸飞来,在父亲身后开了花,一块弹片碰到了墨盘,墨盖碎裂了,父亲却有惊无险,一点小伤也没受。要不是勤务兵老远喊“报告”,要不是背上的墨盘护身,父亲不说阵亡,受伤是跑不脱的了。父亲将墨盖的碎片包好,和墨盘一同放进行囊。
解放后,父亲是国民党的军官,被打成了反革命。我母亲也成了惊弓之鸟,与父亲经历抗战的中正剑、勋章早就丢到长江,就是他们的结婚纪念照,在文革中也付之一炬,唯有墨盘保留了下来。
父亲是个豁达之人,平反归来,看到只有墨盘还“健在”,他凝目相望,好似扶摇着年轮,仿佛回到了抗战的峥嵘岁月,我看得出父亲眼眶红了,眼睛湿润了。我曾经怨过父亲,甚至恨过父亲,正因为他那段历史,在我的前途设置了多少障碍。
梦回书香,岁月百转,不再封存。尽管泼墨成殇,唤不回如歌的岁月,父亲却变得那么平静,用似红似白的人生尺素,肆意蔓延,在墨香中放逐过往的烟云,挥动着生命的旋律,定格了时光,腥风血雨的抗战史实,成了珍贵史料,还写了读书笔记、诗词,还有一部抄写工整的中篇小说。有时是用钢笔书写,有时是磨墨用毛笔书写。看着父亲的遗珠,我看到了父亲激情燃烧的岁月,父亲有了抗战那段华章,他的人生显得格外的丰盈。
我儿子进了小学,对文学产生了深厚的兴趣,从小就在大人的指导下,背诵唐诗、宋词、元曲。老父来到我家,同时将至宝墨盘送到了我家。我儿子神情庄重,记住了爷爷讲的故事。
从此,父亲的生死之交——墨盘就长留在我家。闲心下来,我们一家老小也磨墨练习书法,其情融融如春光明媚。墨盖上慷慨激昂的诗句,虽然是支离破碎模糊的,我们却觉得十分的清晰。 (作者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