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消息
住鄂全国人大代表热议“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本报记者 周舜尧 施磊 发自北京
昨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增加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双引擎”,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调速不减势、量增质更优,实现中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
对此,长江商报记者采访多名住鄂全国人大代表,就如何更好落实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建言献策。
大学开设创业课程
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高校毕业生749万人,为历史最高。
“大学教育是创业创新主体完成关键转型的节点。”全国人大代表、教育部党组成员、国家教育行政学院院长顾海良说,在近年来的教育实践中,特别在高校课程设置上,教育主管部门加强了课程与创业创新理论与实践的对接,在很多高校大四开设了创业创新课,“成功的创业与创新当然不是仅仅依靠相关的课程,但重要的是相关课程可以培养意识。”
顾海良认为,现在刚从大学出来的本科生、硕士生获得了更多的创业创新教育,他们接触的新兴技术,很可能超过他们的老师,也更了解社会需求。创业的关键既需要技术,也需要精准掌握市场需求。在新兴产业,大家都是零起点。在完成大学教育后,学生都应明白这一点。
“高校教育需要‘双师型’的教育模式。”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周洪宇同样认为在大学开设“创业课程”非常有必要。他说,大学生不仅需要接受理论课程的教育,还需有成功创业经验的人士为其传授成功的经验和为可能遭遇的困难、困惑做好心理辅导。
“学校至少可以提供场所及水、电等基础服务。”全国人大代表、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创业学院常务副院长谭之平说,高校在学生创业之初为其提供基本物资保障,对其创业成功非常有帮助。
谭之平介绍,在湖北职业技术学院的创业大楼,免费为符合条件的创业团队提供办公场所,这里有毕业五年内的创业者,也有大一、大二的学生已经开始创业,这种场所有利于激发一所高校学生的创业热情,最好是每所高校都能配备。
政府根据产业需要设立基金
如何找来投资,是不少成功的创业项目想要做大做强必须面临的瓶颈问题。对此,周洪宇认为,除了依靠风险投资等市场渠道,各级政府也可以根据当地产业发展需要,有针对性地设立创投基金。
周洪宇说,武汉市政府打造的“青桐计划”是一个比较成功的案例,在一定范围内激发了大学生群体的创业热情,这种类型的基金可以做得更加专业一些,选取当地急需发展的产业,围绕全产业链设立创业基金,支持处于“襁褓”中的创业企业发展壮大。
“要打破传统的产业观念,小的企业并不一定弱。”顾海良说,新兴产业的发展特点和性质决定了,现在的小微企业往往不是手工作坊,而是高新技术含量很高的企业,新兴产业革命注重发挥个人创造的活力。
“不是每一个大学生,办的每一个企业都能成功。”顾海良坦言,大学生创业失败的比较多,但这些挫折都是必须要经历的。我们鼓励创业,更鼓励韧劲,特别是高科技的小微企业,现在政府给小微企业不少支持,但关键是要摸准市场。
声音
“对2014年的经济社会发展概括起来是两句话,第一句话叫困难要比预想的多,另一句话是结果比预想的好。”
—国家发改委主任徐绍史
“不让一个老百姓掉队。”
—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保定市北市区东关街道东方家园社区党总支书记袁红梅
“在实现‘口袋富裕’的同时,更要追求道德品格、行为修养的富裕,而家风家教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奉贤区南桥镇杨王村党委书记孙跃明
“许多研究表明,企业家精神作为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不但能够促进创业与创新精神的高涨、培育开放、健康的市场环境,还可以激发一个民族的创新活力,推动整个社会的文明与进步。”
—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公共管理与人力资源研究所副所长李兰
“没有监督的反腐就是一句空话,加大行政和审计监督的力度,是依法行政和建立廉洁政府的关键。”
—全国人大代表、民盟贵州省委副主委卢云辉
(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