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张文智通讯员拓建刚张倩
土头土脸的羊肠小道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干净平整的柏油路、砂石路,白花花的自来水接进了农家的灶头,自娱自乐的土戏台子华丽变身为靓丽气派的文化广场,农民闲余时间也能看看书、跳跳时髦的广场舞了……
在财政奖补资金的支持带动下,庆阳市西峰区办了老百姓最急需解决的大事,越来越多的贫困村告别了断头路、吃水难和行路难,一张张村民的笑脸不仅让公益事业逐步摆脱了“事难议、议难决、决难行”的困境,也推动着公益事业把阳光洒向更多的贫困人口。
从9月份开始,一个月的时间里,西峰区显胜乡蒲河村南坪组就接回来6辆小轿车。72岁的李树旺老人感叹道:“可算是熬出头了,村里人的心齐了,路好了,好日子就来了。”
在显胜学区工作的丁书林激动地说:“终于可以回家住了!”
显胜乡蒲河村南坪组一连串的喜事,都因为一件事:“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让村里的羊肠小道变成了4公里长、9米宽的环川路。
显胜乡是西峰区最偏远的一个乡镇,地形以残垣沟壑为主,蒲河村南坪组就处于显胜乡南部,村民出行十分不便,骑摩托车去乡里办事,还得绕行1个多小时,经过庆阳、平凉两个地区,经济发展和村民思想也因此被阻滞,成了落后的贫困村。村支书王银虎介绍说:“其实这条路早几年就该修了,可就是牵扯到村民们自己的利益,对村民来说,地就是根。”
财政局“一事一议”项目办公室主任李文博说:“蒲河村这条路的修建,把全村的村民们都拧在了一条绳上,村委会一班人掰着手指头一遍又一遍地精打细算,在工程质量上一遍又一遍地仔细勘查,精益求精;村民们出钱、出力,就连被占用的粮田、树木也无偿奉献了,不到一个月时间所有工程全部完成了。这正是几年来‘一事一议’项目最大的收益,村子面貌变了,人也变了,村民和干部心往一处想、劲往一起使,整个村子都干劲冲天。”
一座桥:群众最急需解决的项目
今年8月11日,在西峰区肖金镇纸坊村,河西、沟墩、石咀子的3个组的55户村民,高兴得像过年一样,齐刷刷地站在河沿的峭壁上,看着他们盼望已久的桥就要开建了,村民们自己掏钱买花炮,整整放了一个多小时。
河西、沟墩、石咀子3个组的村民居住在蒲河沿岸半山腰上,趟着蒲河出门是每天的必经通道,却也成了村民们最头疼的事:出门办事,必须得等到水位低的时候,村里的老人百分之百都是关节炎,河里淹死过人,村民们甚至开玩笑说:“住在这的唯一的好处是,不用天天洗脚了。”
村主任赵月峰说,村里从2008年就开始筹谋修桥事宜,办手续、筹资金,奔波了两年,2010年正当修桥事宜有了眉目,却又被河流上游的宁县小盘河水库给“拦”了下来,要等水库建起来,确定这里不属于淹没区后才能修建。直到今年1月,才得到肯定的回复。
李文博告诉记者,修桥也是新纳入财政奖补项目范畴的,这座桥是“一事一议”项目实施6年中修的第一座桥。“一事一议”的每一个项目申报后都会实地考察其实施的必要性,只要在政策范围内,就一定先紧着群众们最急需解决的项目办。他说:“这座长113米、高3.9米、宽5米的桥主体已经完成80%了,这个月底就能修通了,不仅村民过河不用愁了,大型农业机械可以通行了,原来在乡里租地方住的村民也都开始准备回家了。”
公益事业:雪中送炭不忘锦上添花
“2011年修了7.7公里砂石路,2012年村容村貌整治,新修了农民文化广场,2013年老山组的3公里砂石路,2014年吴城1.7公里的油路……”肖金镇老山村的支书邵光学掰着手指给记者算起这几年来“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给村里带来的好处。
在西峰区,全区26个贫困村和老山村一样,全部实施了“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道路硬化项目,并根据贫困村不同需求先后实施了砂石路、油路、居民点排水项目、自来水入户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值得一提的是,2014年贫困村实施项目24个,总投资1945万元,奖补资金1130万元,直接受益群众4.9万人,项目数比2009年翻了6倍。
在解决村民急需解决问题的同时,“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成了新农村建设最大的支柱,西峰区根据各村发展需要,实施了整治村容村貌、修建农民文化广场等项目,还创新纳入了红白理事中心等项目,真正使农村面貌“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
负责“一事一议”项目的区财政局副局长拓建纲介绍说:“这两年,一些发展较快的村组,村级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经济日益好转,已经开始向精神层次追求。而财政奖补项目资金正在逐步向贫困村倾斜,特别是在双联行动和扶贫攻坚行动之后,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成了各个村组都争先申请的‘香饽饽’,让贫困村的百姓能更好更快地发展起来,也能满足发展较快村的新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