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节俭光荣 消费可耻”到“钱生钱 借钱生财”,从存折到国库券再到商品房、股票、基金、保险、黄金、外汇……建国65年来,国人的理财观和理财方式发生着巨大的变迁。国人正通过越来越多的财富来源渠道,更新着越来越新的财富观念,同时也拥有着更多的家庭财产。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节俭光荣 消费可耻 1952年全国人均存款仅1.6元
现在住在北京市西城区新街口的贾珍今年87岁,是地道的北京“土著”,几代人一直住在老北京城。上世纪五十年代,贾珍在家做家庭妇女,丈夫在政府机关做个小职员,每月工资不到40块,全家老小一共五口人都指着这些钱过日子。
“那时买东西都要先掐着手指头算算,基本上一到月底兜里剩不下几毛钱。用现在年轻人的话说就是‘月光族’。”贾珍回忆,那时普通人家的情况都差不多,大家都是勒紧腰带过日子,双职工或者孩子少的家庭可能稍微好些,但也很少能有存下钱的。
“一年能攒个十块二十块已经很不容易,但这些钱主要也是用来应急,不会拿到银行里存起来,其实我都不知道距离我家最近的银行在哪。”贾珍说。
没钱可存是那个年代人们的普遍记忆。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1949年,我国城镇居民全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不足10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44元;1952年底,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8.6亿元,平均到每人只有1.6元。
知名经济学家宋清辉指出,五十年代,新中国刚刚成立,老百姓刚刚过上了安稳的日子,节俭光荣、消费可耻是重要的理财观念。但由于收入低,家家户户过的日子都是紧巴巴的。那时老百姓的理财观念比的就是谁比谁更勤俭节约,借钱过日子、花钱去消费是一种令人耻辱的行为。用一句谚语来概括就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你没钱,我没钱,社会主义刚发展。”
到了六十年代,我国进入严重商品短缺时代,商品短缺、凭票购买是当时的特色。那时老百姓的理财观念,就是凭票按时按量地买到那点少得可怜的吃穿用品。“副食品,粮布票,它比生命还重要;半斤肉,二两油,宝书一举不知愁”就是那时生活的真实写照。这种现象一直到八十年代中后期才逐步消失。
上世纪七十年代:升官不发财 无财可理 1978年全国人均储蓄存款余额为21元
生于七十年代的宋清辉说,那时候老百姓的肚子算是吃饱了,消费欲望逐渐抬头,老百姓的理财观念普遍出现,那就是往银行存款。除了维持温饱外,想尽一切办法在银行存钱,为的是早日买自行车、手表、缝纫机三大件。当时有一句顺口溜说的很恰当,“自行车,半导体,不吃不喝也要你;绿军褂,警察蓝,纳双鞋底就过年”。这种情况直到八十年代末期才正式结束。
“汽车对来百姓而言,只能从电视里才能够看到,更不敢奢望拥有。”宋清辉说,我们家也是这样,父母省吃俭用供养我们上学,手中除了吃饭钱之外,基本都通过熟人存到了银行,第一次存了大概57块钱。而且那时中国只有一家银行,就是“中国人民银行”。
谭先生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一家银行工作了40多年,他说,改革开放以前,银行规模都还很小,员工也不多,有的银行也就三四名职员,一天也没几笔业务,即使有人来存款,一般不超过十元,记得有人还存过一元、两元,而且那会儿基本大部分家庭是月初存进去,月中就又取出去了,老百姓手上还是没多少钱。单位客户占的比重倒是稍大一些。
银行职员当时办理业务都用算盘,存折上的存取款数字还要手写,那时也没有运钞车,由专门人员用大口袋装上钱送到总行。谭先生记得那时的居民储蓄率很低,1978年全国人均储蓄存款余额仅为21元。
说到七十年代百姓的理财方式,贾珍说,丈夫虽然在机关工作,但是工资一直也没怎么变化,当时有句话叫“升官不发财”,而且大家基本都一样,无财可理,没有理财需求,更别说什么理财概念。
上世纪八十年代:能挣会花 存钱拿利息是主要理财方式
“三轮车,一杆秤,跟着小平闹革命;十亿人,八亿商,做梦都想奔小康”。宋清辉用这句谚语概括了八十年代的理财现象。改革开放后,老百姓正式告别物资短缺年代,随之理财观念也发生了巨大转变,勤俭节约让位于能挣会花,七十年代的三大件已经成功让位于彩电、冰箱、洗衣机等各种家用电器。
1884年,农行、工行等几家商业银行从中国人民银行中分离出来,金融业务不发达,而且当时存款利息较高,1985年时,一年期存款利息高达6%,5年期品种利息为6.9%,8年期利息更是达到8.7%,存钱收益相当可观,手头逐渐活泛的老百姓,存钱拿利息是当时的主要理财方式,也没有其他的理财方式。
谭先生说他印象最深的是1981年我国又恢复了停止了20多年的国债发行,即“中华人民币共和国国库券”,简称国库券。购买国库券成为存款之外居民的一大理财方式。在1981到1987年间,我国每年的1月1日开始均会集中发行国债,1981年中国首次发行了国库券,总金额40亿元,10年还本付息,年息4厘,自发行第6年起分5年作5次偿还本金。当时规定,国库券不得当作货币流通、不得自由买卖。国库券发行采取行政摊派形式,面向国营单位和个人。在不同经济条件家庭和不同地区应该还是有差距的,普通家庭在八十年代初应该主要购买30、50面值的国库券,而且部分单位有行政摊派。
“那时我爱人每个月会有5到10元的钱攒下来。因为每个单位都成立了储金会,每个月从员工工资中扣下5到10元,谁家突然出现短期的资金紧缺,可以借回去应急,剩下的资金由单位统一存入银行,到年底时再还本付息。此外,国库券发行时,单位会主动承担一定的认购额度,然后直接从员工工资中扣钱统一购买”。谭先生说。
提起国库券,贾珍和谭先生都认为这在当时有一定的政治色彩,还谈不上单纯的个人财富增值计划,那时国家和个人都很穷,政府需要通过发行国库券来大量筹集财政资金,当时也称之为“爱国公债”。
上世纪九十年代:你降息,我炒股,谁也别想做谁主;你敢花、我能挣,下辈的钱咱先用
九十年代,花明天的钱办今天的事儿是主要的理财观念,老百姓的消费、投资热情高涨。但是由于国企改革、产业结构调整等原因,同时下岗人员不断增多等多种因素导致贫富差距的进一步拉大。
九十年代中末期,银行定期存款年利率高达12点多,宋清辉的父母日夜操劳,全家一年的综合收入曾经一度接近10000元,他还清楚记得母亲在拿到一千多块钱利息后的高兴劲儿。他用一句谚语概括为 “你降息,我炒股,谁也别想做谁主;你敢花、我能挣,下辈的钱咱先用”。
在银行工作了40多年的谭先生认同宋清辉的观点。他介绍,九十年代初的几年时间里,百姓财富生活开始出现拐点,相对富裕,体现在理财方面九十需求开始从无到有,并越来越强烈;同时理财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出于爱国的被动性理财转变为基于个人的财富增值需求的主动性理财。
随之而来的各种理财产品也应运而生:1990年上海证券交易所开业,股票市场应运而生;1992年保险市场对外开放,美国友邦将保险代理人制度引入国内;1993年底,央行开始允许商业银行开展面向个人的实盘外汇买卖业务;1992年10月,深圳有色金属期货交易所推出特级铝标准合约,我国的期货交易开始发展;2001年,第一只开放式基金成立,购买基金也成为一种时尚;2002年10月30日,上海黄金交易所开业,黄金逐步成为大众的投资性品种。
现在连87岁的贾珍除了存钱外,还买了一些基金,有时还和老伴跑到银行找理财经理聊聊理财,“其实主要是给孩子们攒点钱,过去没啥概念,只知道存到银行吃利息,现在发觉还有比存银行吃利息更能挣钱的方式,用时髦的话说就是‘钱生钱’。”贾珍笑着说。
21世纪:你不理财 财不理你 投资需要规划
以前大多数家庭的财富都集中体现在一本存折上,而存折里面记录的内容,也仅仅限于存款和取款,如今许多银行推出了综合管理型的电子账户,既是一个家庭综合管理系统,可通过对账单等形式反映日常财务情况,又是一个投资性账户,里面包括基金、理财产品、纸黄金等增值性品种。现在人们的投资方式也多了,股票、基金、保险……各类产品层出不穷。投资早已不是投机的非道德的行为,而是受到人人推崇的君子取财之道。除了赚钱,大家的消费观念也开始彻底改变了,以前老人们总教育年轻人说要挣两个存一个,现在大家却开始了先用一个再存一个,贷款买车买房已经成为大家生活中的非常平常的事。
知名经济学家宋清辉介绍,2000年以来,通过投资理财口号的演绎可以看出老百姓的理财观念的变化。2002年是“你不理财,财不理你”;到了2005年又演变成“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2005年初,人民币理财产品热卖,2月开始,四大国有银行正式加入“人民币理财”激战,瞄准了百姓的钱包推出了多种多样的理财产品。
2008年新年股市进行大调整,百姓打开账户后发现自己的基金和股票飞速缩水,投资境外的QDII产品更是损失惨重。各种银行销售的理财产品,随着它们陆续到期,发生零收益或负收益也将不再是新闻,国人平静地接受了“理财不等于永远赚钱”。谭先生亲身经历了国人40余年的理财变化,他总结道,现在的理财观念就是先规划后理财,注重长期投资发掘价值和必要的保险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