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志

第一章、权力更替后的大国野心

【背景】19世纪末,德皇威廉二世罢免“铁血宰相”俾斯麦,俾斯麦主导的大陆政策被威廉二世主导的世界政策替代。威廉二世执政时期,德国经济“超法赶英”,成为仅次于英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相比成为第一,威廉二世更为感兴趣的是将德国打造为与英国一样的“世界帝国”。

1888年,德皇威廉二世即位,1890年,就因支持德国工会要求增加薪水与劳动保障一事与宰相俾斯麦发生了激烈冲突。对于宰相俾斯麦来说,容克贵族的利益是他的首要考虑,然而威廉二世此时考虑的是收买民心,容忍社会主义组织,获取德国更多民众支持。

威廉二世即位时,德国的经济水平较30年前有了极大的提高,在海外贸易中也崭露头角。但是新皇帝对于国家发展有着更多的抱负,他期望通过夺取海外殖民地、扩张德国海外影响力、提高德国海军实力等方式使得德国成为新一代的“帝国”。

(俾斯麦与威廉二世合影。)

俾斯麦对此不以为然,甚至认为威廉二世没有遵循普鲁士贵族的谨慎传统,俾斯麦一手缔造出的德国的外交政策以保持欧洲各国的制衡为目的,这同时也符合英国在欧洲大陆的利益。除与“世仇”法国以外,德国与几乎所有的欧洲国家都签署了同盟条约,构建一张复杂且平衡的外交结盟体系网络。

这个复杂且平衡的外交体系可以与海峡对岸的英国互为保障,维护英德关系。但威廉二世显然不是这样想,英德关系从俾斯麦时期的结盟关系发展为紧张的竞争关系:威廉二世梦想一个英国一样的“世界霸主”大国。

(三皇同盟:普法战争之后,德意志第一帝国成立,日益强大的德国为防止法国报复,防止法俄结盟,俾斯麦联合当时有共同利益的奥匈帝国,俄国和德国结成三皇同盟。但在协议到期后俄国没有选择与德国续约,因此解体。)

在俾斯麦执政后期,德国在俄土战争多国谈判中出尔反尔,使得俄国损失利益,导致德俄联盟解体。后来,俾斯麦为对付分别位于德国左右的法俄,又与奥匈帝国和意大利结成三国同盟,与此相对的是,法俄也签署了承诺互相援助的军事条约。从此,德俄两国“结下梁子”。

(威廉二世阅兵。在当时德国,“容克贵族”仍然占据着政治和军事精英的绝大多数,容克源自东普鲁士,是德意志人和斯拉夫人联姻混合出来的人种,他们忠诚于德国皇室霍亨索伦家族。在德军内部,容克身份为晋升的重要砝码。而随着德国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容克在德国政治体系中的合法性开始受到质疑——德国的政治体系也因此跟不上其国家实力的发展。)

1890年3月,威廉二世以废除限制皇权的法令为借口,革去了俾斯麦的宰相职务,并在5年内对于德国内政体系完成了“大换血”。1895年,威廉二世发表世界政策演讲,声称“德国的未来在海洋上”,两年后,他又宣布,“这个帝国必将是世界帝国”。在其眼中,德国必将成为超越其他国家的未来世界的最大帝国。

(十九世纪末德国漫画,“领航员下船”,威廉二世罢黜俾斯麦,亲手驾驭越来越强大的德意志第二帝国。)

第二章、“非洲梦”!走向崛起第一步

【背景】20世纪初,德国国内要求扩张殖民地的声音日益成为主流,德国在非洲与英法争取殖民地,引发两次摩洛哥危机,德国的这场“非洲梦”让英法两个本来敌对的国家走到了一起,成为了对抗德国的共同体。德国在非洲试图攫取利益,最终却一无所获。

在将内阁改组为“世界帝国班底”后,威廉二世开始了其海外扩张之路。1897年,威廉二世命令德国海军强占胶州湾,扩展在远东地区的利益。

(德国水兵演习青岛登陆)【延伸阅读《看客》一战特刊:不战的参战国

与此同时,德国继续支持其民间探险家卡尔彼得斯在非洲的活动,继续用“所见即所得”方法在东非圈地,直接干涉到英国利益。

(卡尔·彼得斯1884年加入德意志殖民协会,同年与坦桑尼亚山区部落酋长订立契约, 在柏林成立德国东非公司,获得帝国许可证,后任德驻东非乞力马扎罗高级官员,任内确定了英、德两国在东非属地的边界。图为纳粹德国时期发行的卡尔彼得斯明信片。)

1898年,英国为争夺南非殖民地,在南非与荷兰裔白人发生布尔战争,为防止德国插手,英国答应德国与其一同瓜分葡萄牙殖民地,并要求葡萄牙向英德两国贷款。然而,英国很快找到法国为葡萄牙提供无抵押贷款,并宣称“保持英葡领土和主权完整”,德国一无所获。威廉二世感到自己被英国人“坑了”。

1898年,英法两军在非洲“圈地”的时候相遇,险些开战。1903年,为了改善英法关系,英国国王爱德华七世访问巴黎,用个人魅力改善了两国关系。次年,英法签订挚诚协定,停止两国海外殖民地争端共同对抗德国。

(爱德华七世)

1905年3月,德皇威廉二世突访摩洛哥,而摩洛哥当时属于法国的传统势力范围,由此在法国国内引起轩然大波,与此同时,摩洛哥对威廉二世寄以厚望,威廉二世也声称愿与摩洛哥讨论独立问题。5月,法国向摩洛哥派出军舰示威。威廉二世称:“如果法国跨过摩洛哥边境我就跨过法国边境。”面对挑衅,法国选择调停并得到了欧洲各国的支持,承认摩洛哥独立,但是法国和西班牙仍掌握有摩洛哥内政,德国仍然一无所获。在此,威廉二世感到自己被法国人“坑了”。

之后,随着英俄签订协约,“协约国”阵营正式形成。

(威廉二世出访摩洛哥)

第三章、造大船!挑战海上霸主

【背景】19世纪末,军事战略家马汉提出“海权论”。醉心其中的威廉二世希望能建造一支称霸海洋的舰队,与当时的海上第一强国英国一较高下。在随后的英德军备竞赛中,德国在短短十年内就建造出了世界第二大规模的舰队,引发了英国国内恐慌。

丘吉尔:德国为什么要拥有这么庞大的海军?德国用海军与谁对抗、 与谁较量?除了我们之它用海军对付谁呢?

提尔皮茨:我们要大规模扩充军事力量,迫使英国人让我们自由呼吸。

1889年8月,刚上台的威廉二世亲率德国一支舰队出席了英国皇家海军阅兵式,德国舰队在英国浩大的舰队中显得相形见绌,威廉二世深受打击。次年,德国就开始建造4艘新式的铁甲战列舰。

同年,美国退伍将军马汉提出“海权论”,称“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世界”,威廉二世醉心其中。

(1897年英国观舰式)

1897年,威廉二世任命海军少将提尔皮茨为海军大臣。德国海军开始进入快速扩张的时代。1898年,提尔皮茨提出了建造19艘战列舰和其他30艘轻重型巡洋舰的造舰计划。到1900年,这个计划被扩大到了38艘战列舰和58艘巡洋舰。这将使德国海军成为世界第二大的海上武装力量。

(德国公海舰队)

德国海军随后开始了全世界大范围的巡航,在世界各地寻找未被占领的优良海港,足迹遍布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同时,德国海军也在美西战争和八国联军干涉中国的行动中表现抢眼:威廉二世试图利用海军四处彰显德国实力。

(威廉二世在德国舰队出港前演讲,称"我们要成为那堆反对西方的东方人的领袖!")

在德国海军积极扩张的同时,俄国远东舰队在日俄海战中惨败,使其把扩张的目光重新投到了巴尔干半岛。同时英国放弃了“光荣孤立”政策,用让渡自己的利益的方式,与美国、法国、俄国和日本达成了友好的协定。使德国在远东地区受到英日美三国的掣肘,在欧洲地区则陷入了英法俄的环伺之中。然而此时的威廉二世还沉浸在“造大船”的快感中,没有意识到德国已经四面楚歌了。

1906年,为了遏制德国海军,英国海军的“无畏”级战列舰下水,这样的一艘战列舰的成本相当于两个陆军师。看到英国人制造了巨型战舰之后,德国人也开始跟风,次年,德国“无畏”级战列舰也制造完成。英德两国将国力全部压在海军之上,开始了近乎疯狂地海军竞赛。英国财政大臣甚至喊出了“要造8艘,不能等待”的口号。威廉二世也发表讲话,称“不管英国喜欢与否,我们终将达到目的!”

(无畏舰的特点是一致的大口径火炮和高航速,装载装配全装重型火炮, 十门主炮都是12英寸口径,分成五座双联装炮塔。图为众多美军在无畏级战列舰上合影。)

从1906年到1914年战争爆发前,英国新建造了31艘战列舰,16艘巡洋舰;德国新建造了19艘战列舰,8艘巡洋舰。尽管德国海军已经跃居世界第二,但和英国海军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在主力舰总数上,英国几乎是德国2倍,海军总舰数的差距则更大。1914年6月,为了庆祝基尔运河开通,德国举行了盛大的海上阅兵式,英国皇家海军第二战列舰分队也列席了仪式。两国水兵互换礼物,还为遇刺的费迪南大公降半旗。那时候他们并不知道,这是大战爆发前的最后的和平时光。

(英国皇家舰队回国之后,举行了更大规模的观舰式)

第四章、民族主义下仇恨的疯涨

【背景】1914年6月底,塞尔维亚民族主义驱动的枪口指向了奥匈帝国的皇位继承人,斐迪南大公对波斯尼亚的开明政策换来的只是民族主义者的子弹。在德国国内,威廉二世正想要借此发动一场快速战争,争取欧洲霸主的地位。

1911年春,摩洛哥地区爆发反苏丹(国王)和法国的起义。法国为了镇压起义派出了1.5万人的军队占领了摩洛哥全境。事件发生后,德国以维护德国利益为名派兵摩洛哥,7月,德国以保护商船为借口派出了“豹”式战舰封锁了摩洛哥阿加迪尔港。德国人的这一行为激怒了英法两国,作为法国“身后的男人”,英国财政大臣劳合·乔治发表演讲称“决心冒一切危险保持英国在世界各国中的威信和地位”,并展开海军动员。之后,法国将摩洛哥转为正式殖民地,并得到德国承认。德国在此次摩洛哥中向英法“认怂”,增强了英法的信心,也加深了德国对英法两国的仇视。

(“豹”的跳跃)

在德国国内,针对法国和俄国的作战计划其实早已制定,这就是著名的“施里芬计划”。计划的核心思想是集中大量的兵力在右翼,经由逆时针“扫”遍法国全境,六周之内攻陷巴黎,再转头迎战东部的俄国部队。德国人相信德军的动员速度和作战能力超过欧洲其他国家。但施里芬的计划没有考虑到政治因素:入侵中立国将导致英国投入举国之力对抗德国。

(施里芬计划德军作战计划路线,横扫法国东南部的比利时,6周之内攻占巴黎。)

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王储斐迪南大公在萨拉热窝遇刺。“改革派”的斐迪南大公遇刺前正打算在奥匈帝国赋予塞尔维亚人民更多权利,而塞尔维亚民族主义的子弹并未因此停止。事件给奥匈帝国进攻塞尔维亚提供了借口,与此同时,德国给奥匈帝国开出了“空头支票”,无条件支持奥匈帝国的战争。7月23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发出10项要求。尽管塞尔维亚答应了大部分要求,7月28日,奥匈帝国还是继续向塞尔维亚宣战。7月30日,俄国开始战争动员。德国要求俄法停止动员遭到了拒绝,各国走到了开战边缘。

(奥匈帝国军队出征前,一名女子鲜花)

8月1日,德国向俄法宣战,正式开始战争动员。德皇威廉二世在斡旋中曾期待得到英国保持中立的承诺,甚至一度要求把军队全部调往德俄边境。但对于此时的英国来说,除了开战已经别无他法。整个德国开始了全民征兵动员,由于德皇威廉在德国开展了大量的反英教育工作(仇恨英国歌被编入小学课本),整个德国陷入了狂热的战争状态之中。

(德国新征士兵奔赴战争【延伸阅读《看客》一战特刊之四:西线无战事】)

德国全国上下都认为这将是一场短暂的战争,很多学校的老师都中止了期末考试要求学生参加征兵,他们认为到了秋季学生就可以回来上课了,事实上绝大多数人都没能活到战争结束。德法两国的媒体都宣扬着“圣诞节前结束战争”的口号。在德国,有些征兵不合格的人甚至跳下火车站台自杀。

1914年8月2日,一队德国骑兵入侵卢森堡以占领其铁路枢纽。8月3日,伦敦维多利亚火车站挤满了在英国生活而响应动员返回祖国的德国人。8月4日夜晚,海军大臣丘吉尔回忆说,从王宫方向传来许多人合唱“天佑吾皇”的歌声,此时对德战争开始的电报正从他身边源源不断地传向世界各地的英国皇家海军军舰。

英国外交大臣爱德华·格雷看着窗外,感叹说:“整个欧洲的灯火正在熄灭。在我们的有生之年将不会再看到它们被重新点燃。”

第五章、战争的铁骰子滚起来!

背景:到1914年战争开打,德军的优势地位已经不像制定施里芬计划时那么明显,虽然德国利用先进大炮成功拿下了中立国比利时,为攻入法国开路。但随着英军参战,以及德国参谋部对西线形式的乐观判断。施里芬计划失败,西线战事很快陷入僵局。

谁都没有想到,这场战争将耗时四年,死亡人数将超一千万,欧洲一代年轻人都牺牲在战场上。

1914年8月3日,德国对中立国比利时不宣而战,德军用420毫米的榴弹炮轰破了比利时的列日堡垒。到8月9日,德国的战争铁骰子滚遍了比利时全境。威廉二世延续了其不遵守国际条约的“传统”。残酷的列日战役也为一战的惨烈程度定下基调。【延伸阅读:《看客》一战特刊:战争中的秘密武器

(德军使用的420mm榴弹炮,由克虏伯钢铁公司生产,这种榴弹炮重75吨,需拆分成5个部分用铁轨运输,放置在混凝土基础上才能工作,每小时可以发射10发2200磅(约1吨)的炮弹。)

到8月21日,德军兵分五路攻入法国境内,9月3日,德军已经逼近巴黎。骄傲的情绪阻止了德军胜利脚步:德军看到英法联军的败退,已经认为西线胜负已成定局,此时东线俄国军队已经攻入东普鲁士,谨慎的小毛奇抽掉西线兵力支援东线,此举被备受众人批评,在施里芬弥留状态时,曾留下“加强我的右翼”遗言。果然,在此后大规模爆发的马恩河战役中,英法联军击败了德军的“右翼铁锤”,德军被迫撤退,施里芬计划宣告失败。

而在东线战场,德国取得了两场防守性战役的胜利,成为整个一战期间德国最大的信心来源。在东普鲁士,兴登堡和鲁登道夫率领的部队打败俄军,保卫了德国“容克”贵族的发祥地。这两场胜利对威廉二世意味着一切,也成为兴登堡和鲁登道夫仕途上最重要的政治资本。

(坦能堡战役中被俘的俄军和俄军装备)

德军从此转入战略防守,战斗也转变成了阵地战,之后德军在西线战斗中均未能取得大的胜利,到1914年底,战争进入僵持和消耗状态。双方均损失巨大的兵力维持战争。伴随着极度恐惧和极度无聊的战壕生活成为西线战场的主旋律。

(一名法军士兵在战壕里写信,士兵在书信里这样描述真实的战壕生活:“数月都生活在极端的无聊和单调中,但常常被极端的恐惧打破”,战壕中的生活充满了其他的恶劣情景,虱子、老鼠到处都是;堑壕脚病(真菌感染导致坏疽)和堑壕嘴病(嚼口香糖导致牙齿脱落)流行。即使是把士兵当做工具的将军们,也理解“没有人能容忍战壕生活”这个基本事实。)

1915年年初,德军再次在东线马祖里湖击败俄军,并在达达尼尔海峡和加里波利半岛重创英法两军。此前令人难以预判立场的意大利投向协约国一方,对奥匈帝国宣战,开辟出新的伊松佐河战场,超过65万的意大利人在3年的战争中丧命,

1916年2月,德军发动凡尔登战役,试图逼退法军,最终宣告失败。7月,英法联军在索姆河发动攻势,遭挫败之后法军又发动了一次反击。双方在凡尔登的鏖战成就了历史上著名的“凡尔登绞肉机”。凡尔登战役中,德军伤亡了33万人,法军伤亡了37万人。为了缓解凡尔登局势发动的索姆河战役伤亡更甚,英法军队损失了62万人,德军也损失了45万人。历史学家曾评价说,战争双方都在战场上“流尽了最后一滴血”。

( 这场战役使双方都遭受了惨重的损失,又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法军损失54.3万人,德军损失43.3万人,但没有达到德军预想的2:1水平。)

1916年,为了突破大英帝国皇家舰队的封锁线,德军主力舰队公海舰队试图诱杀英军主力舰队。5月31日至6月1日,英德两国海军在海上展开了一场世界海战史上规模最大的海战。虽然最终从战果上来看德军比英军略占优势,但德国海军却无法承受和皇家舰队同样的损失。这促使德国海军转向无限制潜艇战,试图以封锁英国的方式取得胜利。

第六章、失败的外交引美国参战

背景:1917年,德国将列宁输送回俄国领导共产主义革命,缓解东线战事。然而齐默曼电报被曝光之后,德国试图瓜分美国领土给墨西哥的做法激怒的美国。至此,一战变成英美法等现在民主国家与君主制独裁国家的较量。

齐默曼电文:我们计划于2月1日开始实施无限制潜艇战。如计划失败,我们将会向墨西哥提供大量资金援助,贵国也会重新收复在新墨西哥州、得克萨斯州,和亚利桑那州失去的国土。

美国总统威尔逊:德国政府的阴谋使我们终于认识到,德国政府对我们没有什么真正的友谊可言,相反却打算在他们认为合适的时候,破坏我们的和平与安全。

1916年初,德国在西线强行发动凡尔登战役,试图造成2:1的伤亡比例,逼迫法国耗尽力量。在牺牲了25万人之后,这个战略目标仍然未能实现,当时的德军总参谋长法金汉被迫辞职。兴登堡和鲁登道夫成为德军的最高统帅。到1917年,德国文官政府已经无力控制军队,也无法与军事指挥官竞争,德国实际上实行军事独裁统治,一切国内的经济生产都为战争服务。军事独裁者表现出对政治和外交的无能,也表现出对自己的无知。这种统治很快给德国带来灾难:鲁登道夫强行关闭了比利时工业,并大规模的将比利时人充军投入战争。

(一艘德意志帝国海军的UB 148潜艇浮出海面。)

“这一切都与我无关,但必须要有人去做。”一战后期的德国总参谋长鲁登道夫说。1917年,德国再次违背国际法,再次发动无限制潜艇战,德国国内的海军专家认为,如果每月能击沉英国60万吨商船,只需五个月,德国就能把英国赶出战争。由于损失严重,英国海军派遣战舰(对运输船队)进行大规模护航:这种古老的方法不仅能保护商船,还击退了德国潜艇。

无限制潜艇战同样导致多艘美国船只被击沉,这些事件导致美国与德国断交,并停止了一切贸易往来。但美国商船被击沉并没有让美国议会对战争投出支持票,德国人更为冒险更为激进的动作才是美国参战的直接原因。

1917年初,德国外交部部长齐默曼向德国驻墨西哥大使馆发电报,要求与墨西哥结盟,德国则全力帮助墨西哥夺回美国的德克萨斯州、新墨西哥州和亚利桑那州。电报被英国截获,并交给美国国务卿兰辛。3月1日,在美国总统威尔逊的授意下,电报内容被公知于众,并得到了齐默曼本人的证实。这就是引发美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齐默曼电文事件。4月6日,美国对德国宣战。

1918年初,德国在西线全线组织了最后一次大规模的进攻,在长达4个月的攻势中,德军最终逼近到巴黎城外50公里的地方,这也是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进攻的终点。美国的加入不仅为协约国军队提供了新的军事力量,更重要的是,美国为协约国各国提供了用之不竭的战争资源。1918年8月,协约国军队开始对德军全线反击,此时的德军已经缺乏补给、精疲力竭。在亚眠,一天之内就有2.6万德军士兵主动放下武器投降;在国内,哗变的水兵引发的国内革命正席卷德国,德军总参谋部开始着手进行停战谈判。

1918年3月德国发行的战争债券,画中的《最后一击》试图给人一种德国的最终胜利即将到来,只差最后一搏的感觉。

1918年,共产主义思潮在德国国内兴起。10月29日,基尔港水兵发动起义,拒不执行出海迎战英军并“光荣沉没”的送死任务,八万名水兵成立德国第一个工兵代表苏维埃。革命浪潮很快蔓延德国国内,到11月8日,工人与士兵的议会已占领了德国西部的大部分,为“议会共和”作准备。11月9日,威廉二世被迫退位,德意志第二帝国灭亡。在德军统帅部对民众的的宣传中,共产主义和德国犹太人是战争后方的“背后一刀”。这种说法也成为德国民众的共识,成为希特勒发动二战的主要宣传口号。

德国出版的“刀刺在背”漫画,讽刺国内共产主义者和犹太人不支持战争,导致一战德国战败。【延伸阅读《看客》一战特刊之五:来自后方的战争

(11月9日,德国共产党在柏林起义,德皇威廉二世逃亡,德意志第二帝国被推翻。图为柏林街头的共产党起义军。【延伸阅读:《看客》一战特刊:来自后方的战争】)

第七章、战后思潮推动纳粹上台

背景:《凡尔赛条约》对德国严厉的制裁让德国陷入经济危机,也给德国带去各种极端思潮。为兴登堡希特勒等人的“背后一刀”理论提供民间土壤:认为社会主义者和犹太人的背叛而导致战败。纳粹在民众支持中上台,这个民族也走向了群体的歇斯底里,等待他们的是更彻底的战败。

兴登堡:前线已经疲惫不堪,他的崩溃是因后方给了前方致命的一击。

希特勒:犹太人利用了马克斯主义以及民主党的报纸,诋毁德国“军国主义”,中伤德国,又不肯设法弥补德国为着争取自由独立而遭到的损失。

1919年初,一战参战的各国代表云集巴黎召开和议,史称“巴黎和会”。会议的重大决定由英法美三国首脑决定。德国的缺席导致这场会议成了惩罚战败国的大会。尽管英美都主张不严惩德国,法国却因为复仇心作祟,主张严惩。最后,诸国与德签订的《凡尔赛和约》,答应法国要求而加入了极其苛刻的条款,向德国强加了巨大的割地赔款及限制军备条款。

对于刚刚经历了革命浪潮稳定下来的德国来说,《凡尔赛条约》毫无疑问是当头棒喝。1921年,协约国向开出了2260亿德国马克的天价赔偿金,虽然在1929年被削减为1120亿。直到2010年,这笔赔偿金才由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赔偿完毕。

(德国代表签署凡尔赛条约。)

由于赔偿金完全超出了经济濒临崩溃的德国可承受的范围,因此,德国开始依靠加印货币的方式维持战争赔偿。1922年底,德国开始疯狂地超发货币,整个国家中产阶级的存款在通货膨胀中化为乌有,德国全国都陷入了饥荒之中。德国马克已经沦为在家里供孩子们玩耍的玩具。

灾难中的德国分裂成了社会主义阵营和民族主义阵营,双方阵营相互攻伐,都宣称他们的理念能够拯救德国。1923年底,民族主义阵营的一位成员行动了,德国纳粹党成员希特勒在一战将军鲁登道夫的支持下发动“啤酒馆暴动”,最终失败。这一行动让希特勒开始了监狱生涯,也着手写作了《我的奋斗》,这本后来在世界多数国家被禁,但在当时的德国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生活水平被严重降低的德国人对《凡尔赛条约》产生了极大地愤恨,由此诞生出的极端民族主义思潮在德国迅速蔓延。

(希特勒回放其发动暴动的啤酒罐,受到民众热烈欢迎。)

到1928年,德国经济总产值才接近一战前夕的水平。1929年,美国爆发了大规模的经济危机,并波及欧洲。次年,德国再次以超发货币的方式赔付战争赔款,过度的通货膨胀再次导致经济崩溃,甚至100亿马克都无法买到一片面包。到此时,谁能带领德国打破《凡尔赛条约》的枷锁,谁就是德国的民族英雄。到1930年,纳粹党经选举成为德国国会第二大党。1933年,代表极端民族主义的希特勒成为德国总理。

1933年到1934年间,希特勒通过国会纵火案清洗了共产党和其他反对党,又通过“长刀之夜”清洗了纳粹党内的反对势力。1934年,随着老总统兴登堡的去世,当年8月,德国举行全民公投,84.6%的民众支持授予了希特勒总统兼总理的“元首”职位,希特勒从此走上了独裁者的权力顶端,德国也开始了破坏《凡尔赛条约》走上扩军之路。

(希特勒练习演讲动作)

1936年,德国举办柏林夏季奥运会,柏林街头修葺一新,流浪汉、低收入者和吉普赛人被赶出柏林。德国最终获得了金牌榜的第一名。一名英国记者观察柏林奥运会后报道称,“和美国的道德堕落、英国的冷漠和无动于衷,以及法国的颓废相比,我们看到的德国气氛融洽,人民和蔼,媒体有序,官员谦恭,纪律良好,道德完美和士气高昂。”他不知道的是,盖世太保正在把国内上百万的政权反对者关进德国集中营。

1939年9月1日,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德国和整个世界,又一次陷入灾难泥潭。

(德国柏林奥运会)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