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被撕裂的泰国

去年11月,泰国因英拉政府提出的“特赦法令”陷入动荡,先是内阁下台组建看守政府,继而大选结果被认定无效,美女总理英拉因违宪被解职,本月22号,泰国军方正式宣布政变,泰国政坛风云突变。

泰国发生军事政变可谓屡见不鲜,政府因街头政治受困,因司法或军事政变下台几乎成为常态。这表面上是挺他信势力和反他信势力的往来争斗,实际上,根源还要从泰国社会阶层分裂说起。

王室为特权阶级 国王拥有绝对权威

13世纪,素可泰王朝开创泰国第一个独立王国,七百多年里泰国先后历经大城王朝、吞武里王朝、曼谷王朝,一直奉行封建君主专制,举国以王室为核心,国王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利,决定着国家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一切事物。

  

1932年,泰国发生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平过渡到君主立宪体制。《宪法》规定泰国实行以国王为元首的民主政治制度;国王为国家元首和王家武装部队最高统帅,神圣不可冒犯,任何人不得指责或控告国王。国王通过国会、内阁和法院分别行使立法、行政和司法权。”国王虽不能随意干政,但在特殊情况下可以使用仲裁权,等于拥有绝对权威,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虚君”。

  

自此,王室和保皇党成为泰国政坛一股屹立不倒的势力,政治上享特权,军事上控制军队,经济上牢牢掌握实业、金融、旅游、地产等核心产业,在民间威望极高,泰国王室被指系全球最富有的贵族。

民主时期派系林立 政策不公致社会阶层分化

民主时期泰国的政治派系较多,分别在不同阶段占据优势,从而形成了著名的“泰式民主”。

君主立宪制建立之后,军人势力在镇压保守派叛乱过程中迅速扩张,军方领袖通过政变上台,通过修宪赋予总理凌驾于法律之上的绝对权力,开始实行军人独裁专政,不断弱化王室影响。

军政府主导“重城市,轻农村”,“重效率,轻公平”,“重投资,轻福利”的发展策略,地区、城乡和贫富差距日益扩大,曼谷政商集团和地方豪强集团等新兴利益集团迅速发展,外省农民生活则十分困窘。

20世纪70年代,羽翼丰满的新兴利益集团不满政治上依附于军政府,在赢得泰国王室的支持后,发动学生展开民主运动迫使军方领袖下台,军人独裁时期结束。此后,军人集团、官僚集团、城市中产阶级和新兴的资本利益集团成为泰国政坛的主导力量,他们无一例外都推崇王室,在经济迅猛发展的过程中建立了紧密的利益关系,逐渐与下层民众和广大农民对立。

90年代,泰国中产阶级发展壮大,人数达到将近千万,在中心城市拥有强大影响力,开始通过民主运动满足自身政治诉求,在曼谷发动大规模反政府游行,遭到军方血腥镇压。关键时刻,泰王普密蓬出面斡旋,最终军队领袖自我流放,泰国进入了真正民选文人政府时期。十年间,王室在政治上支持中产阶级,中产阶级在经济上回馈王室,双方合作良好。

然而,在2001年,新兴的草根政治力量——家族资本势力成功占据政坛主导地位,泰爱泰党在大选中获得简单多数,他信成为泰国总理。

精英阶层PK草根阶层 国家陷入红黄分裂

他信是新兴家族资本阶层的代表,其成员主要来自非传统产业,例如跨国公司、金融、电信、通讯等领域,为了赢得政治权力,他们采取了与农民阶层结合的路径,在“选票为王”的民主规则之下迅速崛起。

他信集团在政治上推行改革,试图建立从上而下的草根政权,经济上坚持“民粹派路线”,维护底层平民利益——规定最低工资提高36%至89%,大学毕业生起薪不低于1.5万泰铢,上调大米收购价,在全国修建高速铁路,向学生发放平板电脑等等。与此同时,他信裁撤数十万公务员、国企工人等原先享有高福利的“体制内人士”,大大削减了城市精英的福利,并加重他们的税收负担来增加草根福利。

他信派系的这一系列改革虽然获得了民众的狂热支持,但是直接损害到各派系既得利益者的权益,从而引发了王室、保皇派、军人集团、豪强势力、官僚集团、城市中产阶级的联合压制。鉴于他政府拥有中下层民众的拥护,在民主选举和议会政治上占优势,反对派只能通过军事政变和街头民主的方式推翻草根政府,但民主制度又决定了政府要由选举产生,从而开始了支持他信的“红衫军”和精英力量组成的“黄衫军”周而复始的死循环:反对派挑起冲突——泰王或军方授意司法军事政变——亲他信总理和内阁下台——重新展开民主选举——亲他信政府上台——反对派挑起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