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
xuechi

[总017期]

     | 图片周刊系列 |  贰拾贰 贰拾壹 贰拾 拾玖 拾捌 拾柒 拾陆 拾伍 拾肆 拾叁 拾贰 拾壹 
     | 老照片系列 |  拾肆 拾叁 拾贰 拾壹     

  张爱玲(1921-1995)生于上海,原籍河北丰润,香港大学肄业,家门显赫然父母离异,和姑姑住在一起,早年生活多有不幸,很小就表现出编故事的才能,40年代以小说集〈传奇〉散文集〈流言〉蜚声上海文坛,一时无出其左右者,解放后离开大陆,先到香港后又去美国,其间曾去台湾收集写作资料1995年病逝于美国,死时身边竟无一人。

  一生结婚两次,前一次胡兰成,后一次赖雅,均为不幸。她的一生充满了悲剧,从出生的旧家,恋爱与婚姻,直到孤寂的离开她所爱的上海,以至离开这个人世。无不令人感慨天妒红颜。

  从前没有张爱玲,以后也不会有张爱玲,张爱玲是此世间的绝响!


张爱玲简介:

1920年9月10日生于上海,父张廷众,母黄逸梵,原籍河北丰润,本名张瑛。
1927年开始试写短篇小说。  
1931年入读上海圣玛利亚女校,学名为张爱玲,改自其英文名Eileen。   
1932年首次发表《不幸的她》。  
1938年投奔母亲与姑姑。考伦敦大学入学试,成绩为全远东区第一名。
1939年以考伦敦大学成绩进入香港大学
1941年太平洋战争开始而辍学。
1943年5月发表《沉香屑--第一炉香》,7月发表《茉莉香片》,8月发表《心经》,11月发表《金锁记》。成为上海文坛的新星,引人注目。
1944年发表《年轻的时候》、《花凋》、《红玫瑰与白玫瑰》等小说,短篇小说集《传奇》散文集《流言》出版,同年与胡兰成结婚。   
1947年与胡兰成分手。
1950年以梁京笔名在《亦报》上连载《十八春》,同年连载《小艾》。   
1952年夏从上海去香港
1956年3月赴新罕布什尔(New Ha mpshire)州小城彼得堡(Peterborough)居住。邂逅美国作家甫德南-赖雅,同年8月18日在纽约结婚。
1959年移居旧金山。
1960年成为美国公民。   
1967年去麻州康桥,因得赖德克利夫大学中朋丁学院之基金,英文翻译《海上花列传》。同年赖雅在康桥去世。《十八春》改成《半生缘》
1995年9月8日,在洛杉矶西木区(Westwood)谢世,享年七十四岁。


 [上期回顾]

  1945年9月2日上午,在日本东京湾内美国战舰“密苏里”号上,日本代表签字,向联合国投降。这签字,洗净了中华民族70年来的奇耻大辱。

  “我立在阳台上,在黯蓝的月光里看那张照片,照片里的笑,似乎有藐视的意味,然而那注视里还是有对这世界难言的恋慕。 ”
   ——张爱玲

  1995年的9月8日,张爱玲一个人在纽约的公寓孤独地离去。这位上世纪中国最优秀、最惊恐不安,也最沉静的女性作家,为其传奇般的一生画下了一个诡异的句号。


   我在月光中静静的站立。我微眯起双眼。眼前的月亮是没有时间性的月亮。仿佛,只要一不留心就能够看见了她—— 明黄的宽袍大袖,嘈切的云朵盘头;黑色绸底上装嵌着桃红的边,青灰长裙,淡黄玳瑁眼镜;如意镶边的宝蓝配着苹果绿色的绣花袄裤……

1955年离开香港前留影

  我乘船到美国去,在檀香山入境检查的是个瘦小的日裔青年。
  一九四四年业余摄影家童世璋与他有同好的友人张君──名字一时记不起了──托人介绍来给我拍照,我就穿那件唯一的清装行头,大袄下穿着薄呢旗袍。
  这张太模糊,我没多印,就这一张。我母亲战后回国看见我这些照片,倒拣中这一张带了去,大概这一张比较像她心目中的女儿。五○末叶她在英国逝世,我又拿到遗物中的这张照片。 ——张爱玲

  古人云:传奇者,因奇而传。事,无奇不传。 对于传奇,张爱玲有自己的说法:书名则传奇,目的是在传奇里面寻找普遍人,在普遍人里寻找传奇。其实,传奇无需寻找,张爱玲其文其事便是了。都市千般繁华下的满目苍凉,温柔富贵中的凄情哀婉, 张爱玲的笔宛若金针,貌似漫不经心地描龙绣凤,实际上却将字字句句都刺在了你的心上。

   我是一个古怪的女孩,从小被目为天才,除了发展我的天才外别无生存的目标。——张爱玲 张爱玲出大陆的派司照
  离开上海的前夕,检查行李的青年干部是北方人,但是似乎是新投效的,来自华中一带开办的干部训练班。
  一九四三年在园游会中遇见影星李香兰(原是日本人山口淑子),要合拍张照,我太高,并立会相映成趣,有人找了张椅子来让我坐下,只好委屈她侍立一旁。

   “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63年前,一位17岁的教会中学的女学生写下了这句话,没有人意识到,这是一段传奇的序幕。63年后的今天,无数的人甚至说不清是为她的文字所折服,还是为她的传奇所吸引。

三岁左右与姑姑(左),堂侄女妞儿(右)合影
  爱玲的姑姑早年留学法国,回国后一直在洋行里做事。张爱玲与她有近十年的时间里朝夕相伴。
张爱玲与弟弟张子静在一起
  我们抱着英国寄来的玩具。他戴着给他买的草帽。
在屋顶阳台上与姑姑合影。
  张爱玲曾在〈姑姑语录〉中流露出对姑姑的欣赏,对姑姑生活方式的欣赏,那种生活方式---一种清爽,利落的生活。

  在那个封建士大夫家族没落的时代,幼年的张爱玲印象最深的是繁华的无可挽回,睡觉误了放鞭炮,"觉得一切的繁华都已经成了过去,我没有份了,躺在床上哭了又哭,不肯起来,最后被拉了,坐在小藤椅上,人家替我穿上新鞋的时候还是哭——即使穿上新鞋也赶不上了。"


  张爱玲的母亲黄逸梵 年轻时的留影。她多次留洋,画油画,做过尼赫鲁的姐姐的秘书 童年的父亲(右),姑姑(左)与他们的异母兄合影。靠右边站立的是张爱玲的父亲,爱玲从他那里领略的封建家长式的专断暴虐更多过父爱。 我弟弟这张照片背面印着英文明信片款式,显然是我母亲在英国的时候拿去制成明信片。这一张与她所有的着色的照片都是她自己着色的。——爱玲

  尘世有多么繁华热闹,张爱玲随手轻轻一揭,却让我们看见繁华似锦的幕布后哀凉的人生荒漠。在一般的感觉里,苍凉就应该是灰蒙蒙的那种,有些恍惚,有些迷离,而她的苍凉偏不如此,五光十色的,温暖的,舒适的,但后来总归让你沉下去,沉下去,成了朵云轩信笺上的一滴泪珠。成了朵云轩信笺上的一滴泪珠也不要紧,好歹仍是一个红黄的湿晕。张爱玲笔下的苍凉总是湿润的,才分外的动人。于是,烂在紫色缎子屏风上的鸟至死也在织金的云朵里,一座黑漆漆突兀而孤单的半山中的园子也成了凭空擎出的一只金漆托盘。

历史0908 历史0907 历史0905 历史0904 历史0903 历史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