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新闻-体育-娱乐-财经-汽车-科技-数码-手机-女人-房产-游戏-读书-论坛-视频-博客-乐乎
   全部新闻 | 微博热议 | 图片报道 | 视频新闻 | 历年获奖者 | 探索:关于“上帝粒子”的十件事

视频新闻

  • 诺奖得主称中国年轻人做公务员是严重浪费
  • 普京警告奥巴马 和平奖得主须考虑平民伤亡
  • 斯诺登获推荐将角逐诺贝尔和平奖
  • 斯诺登获诺贝尔和平奖提名

又到了一年诺贝尔颁奖季。据诺贝尔奖官网发布的消息,从10月7日起,瑞典诺奖委员会将陆续公布2013年诺贝尔各大奖项获奖名单,备受关注的“诺奖周”也随之开启。[滚动][评论]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席勒:中国房产泡沫严重

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三位经济学家中,罗伯特·席勒曾多次到访中国,并多次提及对中国房地产的看法,称中国房地产泡沫严重。如果和美国一样泡沫破裂的话,这将会对中国经济产生打击。[详细]

潘基文祝贺禁化武组织获诺贝尔和平奖(图)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随即发表声明,在对禁化武组织表示祝贺的同时指出,联合国将与该组织携手努力,共同消除化学武器造成的威胁。[详细]

获奖者消息

更多

诺奖动态

更多

分析评论

更多

2013年诺贝尔奖颁奖时间

生理学或医学奖(已颁奖)
不早于斯德哥尔摩时间7日11时30分

北京时间7日17时30分

物理学奖(已颁奖)
不早于斯德哥尔摩时间8日11时45分

北京时间8日17时45分

化学奖(已颁奖)
不早于斯德哥尔摩时间9日11时45分

北京时间9日17时45分

文学奖(已颁奖)

斯德哥尔摩时间10日13时

北京时间10日19时

和平奖(已颁奖)
斯德哥尔摩时间11日11时

北京时间11日17时

经济学奖(已颁奖)
不早于斯德哥尔摩时间14日13时

北京时间14日19时


诺贝尔奖概况

由来:瑞典化学家、硝化甘油炸药发明人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的部分遗产为基金创立的。[详细]

图片报道


获奖人

和平奖

获奖理由:挪威诺奖委员会主席Thorbjorn Jagland在宣布奖项归属之后接受了记者的采访,他表示此次禁止化学武器组织获奖不单单是因为近期叙利亚的化学武器丑闻,而是为了表彰该组织在销毁化武方面做出的长期、艰巨的努力,这使得人类摆脱化武阴影事业得见曙光。

 


禁止化学武器组织
  禁止化学武器组织(OrganizationfortheProhibitionofChemicalWeapons--OPCW)是在1997年5月6 日至27日举行的禁止化学武器组织缔约国大会第一届会议上成立的,总部设在荷兰海牙。该组织宗旨是实现《禁止化学武器公约》的宗旨和目标,确保公约的各项 规定、包括对该公约遵守情况进行核查的规定得到执行,并为各缔约国提供一个进行协商和合作的论坛。
  主要机构:包括缔约国大会、执行理事会与技术秘书处
  1997年5月,中国当选为执行理事会成员,1998年11月连选连任。

  截止2008年共有183个缔约国。为悼念化学战受害者并增强国际社会对化学武器危害的认识,禁止化学武器组织决定将每年的4月29日(禁止化学武器公约生效日)定为“化学战受害者纪念日”。




文学奖

获奖理由:当代短篇小说大师


爱丽丝·门罗
  门罗出生在渥太华,大部分时间都在这个安静的城市度过。她的小说写的也都是这个城市郊区小镇中上演的平民中的爱情、家庭日常生活,而涉及的却都是和生老病死相关的严肃主题。这个女作家的笔触简单朴素,但却细腻地刻画出生活平淡真实的面貌,给人带来很真挚深沉的情感,简单的文字带来丰厚的情感,这恰好显示了文学最本质的能量。很多人把她和写美国南方生活的福克纳和奥康纳相比,而美国犹太作家辛西娅·奥齐克甚至将门罗称为"当代契诃夫",而在很多欧美媒体的评论中,都毫不吝啬地给了她"当代最伟大小说家"的称号。
  门罗一生创作了11部短篇小说集和1部类似故事集的长篇小说。
  门罗写的大部分是女人的故事,她的早期创作中,是一些刚刚进入家庭生活的女孩子,为爱情、性、背叛、孩子等苦恼;到后期,则是在中年危机和琐碎生活中挣扎的女性,但她们都有着欲望和遗憾,有着强大和软弱之处。

  在此之前,门罗已经多次获奖,其中包括三次加拿大总督奖,两次吉勒奖,以及英联邦作家奖、欧亨利奖、笔会马拉穆德奖和美国全国书评人奖等。2009年,她获得了第三届布克国际奖。



《快乐影子舞》(Dance of the Happy Shades,1968)

 

《逃离》(RUNAWAY,2004)

《你以为你是谁?》(1978)

 

《爱的进程》(1986)

《我青年时期的朋友》(1973)

 

《公开的秘密》(1994)

《憎恨、友谊、求爱、爱恋、婚姻》(2001)

化学奖

获奖理由:给复杂化学体系设计了多尺度模型而共享奖项。以前化学家是用塑料球和棒创造分子模型,现在则是用计算机建模。分子和化学反应的精确建模对于化学的进步至关重要。化学反应的速度非常快,在几分之一毫秒间,电子就会从一个原子核跳到另一个原子核。经典化学在这里已无用武之地。 Karplus、Levitt的Warshel工作的突破意义在于他们设法让牛顿的经典物理和完全不同的量子物理结合在化学过程的建模之中。经典物理的强项是计算简单,可用于建模非常大的分子,但弱点是无法建模化学反应。为了模拟化学反应,化学家不得不使用量子物理,但量子物理需要惊人的计算量,因此只能用于小分子。他们三人的工作结合了两者的长处,发展出同时利用经典物理和量子物理的方法。

【M.G.费恩】

M.G.费恩是佐治亚理工学院化学系教授,2001年曾与巴里·夏普莱斯(K. Barry Sharpless)提出“点击化学”理论。费恩目前的研究将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结合,利用有机化学技术修饰病毒粒。

【瓦雷利-福金】

瓦雷利·福金与巴里·夏普莱斯同在斯克里普斯研究所工作。福金致力于发现新化学反应,希望将其应用到有机合成、化学生物学以及材料化学领域。        

【巴里-夏普莱斯】

巴里·夏普莱斯是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2001年因其在手性催化氧化反应方面的成就获奖。目前,夏普莱斯更专注于模块化点击化学领域的研究。

物理学奖

获奖理由:因希格斯玻色子的理论预言获奖。希格斯玻色子(Higgs boson)又称上帝粒子(God particle),是粒子物理学标准模型预言的一种自旋为零的玻色子。它是标准模型中最后一种未被发现的粒子。它可以帮助解析为何其它粒子会有质量。

【弗朗索瓦-恩格勒】

80岁 1932年11月6日出生比利时理论物理学者,在粒子物理学做出重要贡献。1964年,恩格勒和罗伯特·布绕特(已故)共同提出希格斯机制与希格斯玻色子理论。

【彼得-希格斯】

84岁 1929年5月29日出生英国理论物理学家,爱丁堡大学荣誉退休教授[2],他以希格斯机制与希格斯粒子而闻名于世。其希格斯机制理论也是于1964年提出。希格斯也已经84岁,恩格勒也81岁了,今年再不得奖……就得加油活了。

生理学或医学奖

获奖理由:发现了细胞囊泡运输系统的运行与调节机制。 根据三名科学家的发现,每个细胞都是一个生产和传送分子的工厂。分子通过细胞周围的囊泡在正确的时间传送到身体所需部位。他们的基础发现有助于治疗因为细胞运输混乱而造成的疾病,如神经性疾病、糖尿病以及免疫组织紊乱等。

【詹姆斯-E.罗斯曼】

James E. Rothman(1950年11月3日-)66岁,耶鲁大学细胞生物学系系主任、纪念Fergus F. Wallace生物医学教授。曾获多种荣誉,包括哥伦比亚大学的露依莎-格罗斯-霍维茨奖、拉斯克奖基础医学奖(2002年)、费萨尔国王奖。

【兰迪-谢克曼】

Randy W. Schekman(1948年12月30日-)65岁,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细胞生物学家,曾任《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主编。1992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2002年与詹姆斯-罗思曼因对细胞膜传输的研究获拉斯克基础医学奖。

【托马斯--苏德霍夫】

德语:Thomas C. Südhof(1955年12月22日-)58岁,德国生物化学家,以研究突触传递知名。自1986年以来聚德霍夫博士的研究已经阐明了许多主要的蛋白介导突触前功能。2013年和理查德-舍勒分享了拉斯克基础医学奖。

村上春树经典作品

村上春树的作品展现写作风格深受欧美作家影响的轻盈基调,少有日本战后阴郁沉重的文字气息。被称作第一个纯正的“二战后时期作家”,并誉为日本1980年代的文学旗手。
pic
《挪威的森林》
pic
《斯普特尼克恋人》
pic
《国境以南太阳以西》
pic
《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
pic
《奇鸟行状录》
pic
《海边的卡夫卡》
pic
《且听风吟》
pic
《1973年的弹子球》
pic
《寻羊冒险记》
pic
《舞舞舞》
pic
《列克星敦的幽灵》
pic
《萤》

乔伊斯·卡罗尔·奥茨相关作品

pic
乔伊斯·卡罗尔·奥茨作品风格
奥茨素以揭露美国社会的暴力行径和罪恶现象而闻名,她敢于探索创新,涉及不同文体,采用不同的写作技巧。她的作品涉及 “强奸、乱伦、谋杀、骚扰、食人、折磨和兽性等各种各样能够想象的身体的、心理的及性方面的侵害。
《你从哪里来,又要去哪里?》
《你从哪里来?又要去哪里?》(Where Are You Going, Where Have You Been?)是奥茨的成名作,2008年奥茨曾说,她认为自己最著名的作品就是《你从哪里来,又要去哪里?》。这篇短篇小说源自美国60年代一个真实连环杀人事件。
pic

《冰原》(In a Region of Ice)

 

《他们》(Them,1970)

《大瀑布》(The Falls,2004)

 

《北门边》

《人间乐园》(A Garden of Earthly Delights,1966)

 

《漆黑的水》(Black Water,1992)

《我们是马尔瓦尼一家》(We Were the Mulvaneys,1996)

菲利普·罗斯相关作品

pic
菲利普·罗斯作品风格
由于罗斯的犹太血统,使他更了解美国犹太人的生活与思想,他对犹太文化的反思和嘲讽,虽然受到一些非议,但更像是他对犹太民族未来的希望与期待。由于他长期的美国生活经历,使他更能看清美国犹太人的精神与现实,他对犹太中产阶级主人公的苦恼与悲伤,虽然常以性欲作为着眼点,但却旨在说明人心中的矛盾与困惑。
《再见吧,哥伦布》(1959)
《再见吧,哥伦布》是罗思的成名之作,它通过一个犹太青年的爱情故事,展示了美国犹太中产阶级的生活。小说的篇幅虽然不长,但却以较大的时空跨度为读者创造了一个情节跌宕、人物众多、场景丰富的生活画卷。
pic

《放任》(Letting Go,1962)

 

《美国牧歌》(American Pastoral,1997)

《遗产——一个真实的故事》(Patrimony: A True Story,1991)

 

《夏洛克在行动》(Operation Shylock: A Confession,1993)

《安息日的剧院》(Sabbath's Theater,1995)

 

《人性的污秽》 (The Human Stain, 2000)

《波特诺的抱怨》(Portnoy's Complain,1969)

 

《乳房》(The Breast,1972)

托马斯·品钦相关作品

pic
托马斯·品钦作品风格
品钦小说中极端古怪的人物、狂乱的行为、频繁的离题、以及令人印象深刻的长度使得评论家詹姆斯·伍德将品钦的作品归类为歇斯底里的现实主义。
《万有引力之虹》
这部小说眼界极为开阔,往往别具风格地使用颇具幽默的夸张,并在对从物理、化学、数学、历史、宗教、音乐、文学和电影各领域中汲取的素材之处理上显示出一种令人印象深刻的博学。
pic

《V.》(1963年3月)

 

《叫卖第49组》 (1966年4月27日),

《迟钝的学习者》(1984年4月)

 

《葡萄园》(1990年2月)

《梅森和迪克逊》 (1997年4月30日)

 

《抵抗白昼》(2006年11月21日)

《性本恶》(2009年8月4日)

 

2012年诺贝尔奖获奖人简介

首位中国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

首位中国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

莫言,原名管谟业,1955年生于山东高密县。著有《红高粱家族》、《酒国》、《丰乳肥臀》、《檀香刑》、《生死疲劳》等长篇小说十一部, 《透明的红萝卜》、 《司令的女人》等中短篇小说一百余部,并有剧作、散文多部;其中许多作品已被翻译成英、法、德、意、日、西、俄、韩、荷兰、瑞典、挪威、波兰、阿拉伯、越南等多种语言,在国内外文坛上具有广泛影响。 他自1980年代中以一系列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其作品深受魔幻现实主义影响,写的是一出出发生在山东高密东北乡的“传奇”。莫言在他的小说中构造独特的主观感觉世界,天马行空般的叙述,陌生化的处理,塑造神秘超验的对象世界,带有明显的“先锋”色彩。2011年8月,莫言凭借长篇小说《蛙》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


《红高粱家族》
莫言的代表作品,由《高粱酒》《高粱殡》《狗道》《奇死》《红高粱》五部组成。《红高粱家族》塑造了一系列亦正亦邪的抗日英雄,他们是一群独特的,特属于红高粱的英雄,有着鲜活的生命与人性。1987年,张艺谋拍成由该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该片也是中国第一部走出国门并荣获荣获国际A级电影节大奖的影片。[详细]

《丰乳肥臀》
《丰乳肥臀》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性”大书,也是莫言进行民间史诗性书写的成功试验。作家倾情把母亲描绘成一位承载苦难的民间女神,她生养的众多女儿构成的庞大家族与20世纪中国的各种社会政治势力和民间组织以及癫狂岁月下的官方权力话语发生了枝枝蔓蔓、藕断丝连的联系,并不可抗拒的被卷入20世纪中国的政治历史舞台。[详细]


《檀香刑》
在这部结构精巧、语色浓郁的作品中,莫言真实地再现了清末山东半岛发生的一起民间反殖民的斗争事件。带头领导这起反殖民斗争的民间艺人孙丙最终被施以“檀香刑”。作品以“施刑”为主线,展示了中国王朝政治没落中的诸多惊心动魄的事件,包括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外国殖民者的强取豪夺等等。[详细]

《蛙》

《蛙》共分五部,分别以剧作家蝌蚪写给日本友人杉谷义人的五封信引出。小说以新中国近60年波澜起伏的农村生育史为背景,通过讲述从事妇产科工作50多年的乡村女医生姑姑的人生经历,计划生育这项国策的实施所走过的艰巨而复杂的历史过程的同时,成功塑造了一个生动鲜明、感人至深的农村妇科医生形象。[详细]


《生死疲劳》
小说的叙述者,是土地改革时被枪毙的一个地主,他认为自己虽有财富,并无罪恶,因此在阴间里他为自己喊冤。在小说中他不断地经历着六道轮回,一世为人、一世为马、一世为牛、一世为驴,次转世为不同的动物,都未离开他的家族,离开这块土地。小说正是通过他的眼睛,准确说,是各种动物的眼睛来观察和体味农村的变革。[详细]

《酒国》

写就于1989年,莫言认为“它是我迄今为止最完美的长篇,我为它感到骄傲。”《酒国》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反腐小说,莫言在酒国中还通过酒国酿造学院勾兑专业的博士研究生李一斗不断寄给作家莫言的小说中,几乎将整个20世纪中国各种各样小说,从狂人日记到武侠小说,再到魔幻小说、先锋小说之类都戏仿了一遍。[详细]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山中伸弥

已获得多项国际学术大奖

1962年出生于日本大阪府,日本医学家,京都大学再生医科研究所干细胞生物系教授,大阪市立大学医学博士(1993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旧金山心血管疾病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山中伸弥是诱导多功能干细胞(iPScell)创始人之一。2007年,他所在的研究团队通过对小鼠的实验,发现诱导人体表皮细胞使之具有胚胎干细胞活动特征的方法。此方法诱导出的干细胞可转变为心脏和神经细胞,为研究治疗目前多种心血管绝症提供了巨大助力。这一研究成果在全世界被广泛应用,因为其免除了使用人体胚胎提取干细胞的伦理道德制约。山中伸弥也因此获得2009年拉斯克基础医学奖。同时他在2008年获颁邵逸夫生命科学与医学奖。并于2011年获得国际最高学术大奖之一的沃尔夫医学奖。



约翰·格登

曾被同学与老师讥笑是蠢蛋

生于1933年10月2日,英国发育生物学家。他在细胞核移植方面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2009年获得拉斯克基础医学奖。他主要以在细胞核移植与克隆方面的先驱性研究而知名。2009年与山中伸弥获拉斯克基础医学奖。约翰.格登15岁在知名贵族学校伊顿公学求学时,在250名学生中,生物科学业表现最后一名,被同学讥笑是蠢蛋。他的生物老师当年写了一份报告,也是不看好格登,报告称“我相信格登想成为科学家,但以他目前的学业表现,这个想法很荒谬,他连简单的生物知识都学不会,根本不可能成为专家,对于他个人及想教导他的人,这根本是浪费时间”。79岁的格登目前在剑桥大学格登研究所及知名的维康信托基金会服务,他不仅是这两个机构的创办人,也担任研究领导人,专门研究细胞生物学与癌症。

诺贝尔物理学奖

塞尔日·阿罗什

出生在摩洛哥的法国物理学家

塞尔日·阿罗什是法国人,现居巴黎,1944年9月11日出生于摩洛哥,1971年他从法国第六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现为法兰西学院教授兼量子物理学会主席,同时他也是法国、欧洲和美国物理学会会员。阿罗什的获奖,使法国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达到了55人。阿罗什主要研究领域是量子光学和量子信息科学。“我很幸运,”塞尔日·阿罗什说,但他指的并不是自己得奖这回事,“(接到来电时)我正在一条街上,旁边就有个长椅,所以我第一时间就坐了下来。”他形容那一刻的心情,“当我看到是瑞典的来电区号,我意识到这是真实的,那种感觉,你知道,真是势不可挡。”不过据诺奖官网的推特称,阿罗什接到获奖的确切消息后,打了个电话给自己的孩子,然后开了瓶香槟庆祝,再然后,他又回实验室工作去了。



大卫·维因兰德

离子阱量子计算实验奠基者

戴维·瓦恩兰是美国物理学家,1944年2月24日出生于美国密尔沃基。1965年,他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获得了学士学位。1970年,他从哈佛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加盟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之前,他一直在华盛顿大学工作。现供职于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和科罗拉多大学波尔得分校。瓦恩兰现为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离子储存组组长。此外,他还是美国物理学会、美国光学学会成员,并于1992年入选美国国家科学院。瓦恩兰亦一直有着“离子阱量子计算实验奠基者”的头衔。当得知自己获得201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时,戴维·瓦恩兰心情激动:“我正跟太太走在回家路上,突然看见来自瑞典的号码,我才意识到这一切都是真的。

诺贝尔化学奖

罗伯特J·勒夫科维兹

4月受聘为清华大学客座教授

1943年04月15日出生在纽约,毕业于哈佛大学,研究领域为受体生物学与生物化学,目前在杜克大学任职,在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今年4月16日他被中国清华大学聘请为“客座教授”。2007年获得美国国家科学奖章。生物体内有某种细胞借着释放化学物质,传递到其他细胞,以控制他们的行为。这些化学物质可控制生命中重要的过程,诸如脑功能、心脏及生殖等。而长久以来,科学家们一直不了解细胞感知周围环境变化的原理。1968年,勒夫科维茨开始通过放射性仪器跟踪研究细胞受体和研究其结构。经过多年研究,他及其助手科比尔卡发现,受体细胞膜表面的G蛋白偶联受体就是化学信号被细胞接受和表达的奥秘。获奖时,在美国家中的他正戴着耳塞睡觉,被太太叫醒后的他表示,“得奖有点像做梦”。



布莱恩·科比尔卡

完成分子层面的杰作

布莱恩·科比尔卡,1955年出生,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教授,分子细胞生理学和医学部博士。他是ConfometRx(一家专注于G-蛋白偶联受体的生物技术公司)的共同创办人。他在2011年成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科比尔卡二十世纪80年代加入莱夫科维茨的研究小组,接受一项挑战,即在人类染色体基因组中确定为β肾上腺素受体“编码”的特定基因。科比尔卡以创新方式实现了这一目标。2011年,科比尔卡实现一项新突破:他主持的研究小组捕捉到β肾上腺素受体的画面,恰逢它由某一种激素激化、向细胞发出“信号”的瞬间。评审委员会说,这一画面,集几十年研究成果为一体,是“分子层面的杰作”。获奖后,科比尔卡一度认为这是朋友们的恶作剧,经过5名诺贝尔奖评委的轮番祝贺,他终于相信自己真的得奖了。“1个人可能跟你开玩笑,但不会5个人同时这样”。

诺贝尔经济学奖

阿尔文·罗斯

在博弈论有着卓越贡献

阿尔文·E·罗斯(Alvin E. Roth)生于1951年12月19日,美国经济学家,目前担任哈佛大学商学院经济学与工商管理乔治·冈德教授。1971年毕业于克伦比亚大学,主修运筹学,其后又在斯坦福大学获得了硕士和博士学位。离开斯坦福之后,罗斯直到1982年一直在伊利诺斯大学任教。此后他在匹兹堡大学担任安德鲁-梅隆经济学教授直到1998年,之后他加入哈佛大学并在此工作至今。罗斯是美国杰出年轻教授奖:斯隆奖的获得者,古根海姆基金会会士,美国艺术和科学院院士。他还是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NBER)和美国计量经济学学会成员。罗斯在博弈论、市场设计与实验经济学取得卓越贡献。主要著作包括:谈判的博弈论模型、《实验经济学:六个观点》、《实验经济学手册》、《鲍勃·威尔逊传统中的经济学等。



劳埃德·沙普利

曾作为美国空军在成都服役

杰出的美国数学家和经济学家。他目前是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数学及经济学名誉退休教师。1923年出生的沙普利今年已是89岁高龄,他的父亲是天文学家Harlow Shapley。他是哈佛大学学生,1943年应征入伍,同年作为美国空军士兵在中国成都服役,他因破解苏联气象密码获得铜质勋章。战后他重返哈佛大学并于1948年获得数学学士学位。他在数理经济学尤其是博弈论领域作出杰出贡献,他被视为继冯·诺伊曼和摩根斯坦后,发展博弈论理论的关键人物。沙普利的主要贡献,是采用了合作博弈理论并比较了不同的匹配方法。其研究重点是如何使双方不愿打破当前的匹配状态,以保持匹配的稳定性。沙普利分析出一种被称为Gale-Shapley算法,以保证总能获得稳定的匹配,这一机制还可对相关各方试图操纵匹配过程加以限制。

回顾:1995-2011年诺贝尔奖得主


  最受尊崇诺奖得主  

  2009年诺贝尔奖即将揭晓之际,诺贝尔基金会评出诺奖百余年历史上“最受尊崇的”三位获奖者。[详细]

爱因斯坦
因其有关“光电效应”论文,即狭义相对论而获奖。

马丁·路德·金
领导民权运动迫使美国前总统约翰逊签署民权法案。

特里萨修女
天主教仁爱传教会创建人,毕生致力于慈善事业。

华裔诺贝尔奖获得者

pic
李政道:1957年物理学奖
李政道(1926年11月25日—)美籍华裔物理学家,出生于上海。31岁时与杨振宁发现弱作用中宇称不守恒而获得诺奖。
pic
杨振宁:1957年物理学奖
杨振宁(1922年10月1日-),安徽合肥人。1957年与李政道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观念被实验证明而获得诺奖。
pic
丁肇中:1976年物理学奖
丁肇中(1936年1月27日-)祖籍山东日照,美国人,现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因为发现一种新的基本粒子获得1976年诺奖。
pic
李远哲:1986年化学奖
李远哲(1936年11月29日-)1986年以分子水平化学反应动力学的研究与另外二人共获诺奖,目前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pic
朱棣文:1997年物理学奖
朱棣文(1948年2月28日-),美国华裔,生于美国圣路易斯,因“发展了用雷射冷却和捕获原子的方法”获得1997年诺奖。现任美国能源部部长。
pic
崔琦:1998年物理学奖
崔琦(1939年-)在河南出生的美籍华人,因发现并解释了电子量子流体这一特殊现象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奖。1982年至今任美国普林斯大学电子工程系教授。
pic
高行健:2000年文学奖
高行健(1940-)出生于江西赣州, 祖籍江苏泰州。法籍华人。2000年,因小说《灵山》、《一个人的圣经》等著作,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pic
钱永健:2008年化学奖
钱永健(1952年2月1日-)生于美国,祖籍浙江,是钱学森的堂侄。2008年,与美国日本2名科学家以绿色荧光蛋白的研究获诺奖。
pic
高锟:2009年化学奖
高锟(1933年11月4日-)生于上海,祖籍江苏金山,拥有英国、美国国籍,因在“有关光在纤维中的传输以用于光学通信方面”取得突破性成就获得诺奖。

全部新闻

责任编辑: 网易新闻专题组   时间:2013-10-07 分享到:
| 新闻首页 |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