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连载:毛泽东的一家人

     
 
第一章 “搞共产,杀头也要干!”

  1921年正月,毛泽东从长沙回到韶山过春节。正月初八晚上,毛泽东把全家人喊到火炉边,围炉向火,一边品尝食品,闲话家常,一边教育全家人干革命。

   1921年春,毛泽东从长沙回到韶山,和家人一起过春节。农历正月初,毛泽东去湘乡大坪唐家土乇外婆家,给舅舅、舅母拜年。然后,和表兄文南松一道回韶山。在毛泽东的耐心开导下,毛泽民和弟妹们懂得了“国乱民不安生”的道理,决心舍家为国,舍己为民。正月初十,毛泽东离开了韶山。泽覃、泽建也跟着走了。一个星期后,毛泽民和妻子王淑兰也带着孩子走出了韶山冲,投入革命的洪流之中。
     
     
第二章 最关心大弟弟毛泽民

  自从毛泽民1927年与毛泽东在武汉分别后,一直没有机会和哥哥见面,也不能通信联系,音讯杳茫。毛泽东在中央苏区对毛泽良及杨开慧等亲人十分思念。
 
第三章 对小弟弟毛泽覃爱护备至

  1930年的一天,毛泽东在去和丰县君埠的路上,碰见两个红军战士押着一个青年往君田村走去,当听说是毛泽覃所部在搞“扩红”时,毛泽东怒不可遏。
     
第四章 堂妹毛泽建当了童养媳

  一个晴天的上午,毛泽东把弟妹们叫在一起,指着毛泽建说:“菊妹子这几年受的苦很多,不革命就没有别的路可走!”
 
第五章 毛泽东“原配”夫人罗氏

  罗氏生性温顺善良,年方十八,长得丰满,是一位操持家务的好手。毛顺生对这位表侄女甚为喜爱,因此特意向罗家提出结亲的要求。
     
第六章 杨开慧对毛泽东一往深情

  是一晚的没有入睡,我不能忍了,我要跑到他那里去。小孩,可怜的小孩,又把我抱住了。我的心挑了一个重担,一头里是他,一头里是小孩,谁也拿不开。
 
第七章 井冈山“头面人物”贺子珍

  贺子珍原来住处在袁文才家对门。她与袁的妻子谢梅香相处甚好,因而常常去袁家。毛泽东经过这里,见到她,总要走过来,同她说几句话。
     
第八章 毛泽东成了井冈山的女婿

  在象山庵整理这份调查报告的日子里,毛泽东与贺子珍进一步产生了爱情。他俩到田里去抓泥鳅,上山去捡松菇采蕨菜。一个烧火,一个煮菜,情趣盎然。
 
第九章 “不能把贺子珍留在老百姓家”

  贺子珍在回忆这段事时说:“我苏醒过来后,怕增加同志们的负担,也曾多次向连里提出把我留下的意见,他们都没有同意。我这才活过来了。”
     
第十章 夫妻终于诀别,酿成憾事

  贺子珍产生了孤独感。她的文化程度比毛泽东低,这样的精神生活,这样的思想交流,过去在她和毛泽东之间,虽然不是很多,但总是有的。
 
第十一章 在庐山见了最后一面

  “四人帮”垮台后,1979年党中央派专机把贺子珍接到北京,使她终于实现了多年的愿望,她第一次踏上了首都的土地,看到了雄伟壮丽的天安门。
     
第十二章 政治局曾对江青法以三章

  1937年8月下旬,江青由西安八路军办事处介绍来到延安。先是入中央党校学习。翌年10月,鲁迅艺术学院成立,江青担任戏剧科的教导工作。 。
 
第十三章 “无限风光在险峰”

  1962年9月,江青约见中宣部、文化部的四个正副部长,指出“舞台上,银幕上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牛鬼蛇神泛滥成灾的严重问题”。
     

第十四章 “中央文化革命领导小组”

  在柯庆施去世之后,以江青为帅,以张春桥为军师,以姚文元为“笔杆子”,实行“三结合”,秘密写作评《海瑞罢官》。
 
第十五章“吃百家饭、走万里路”

  杨开慧英勇就义后,经熟人出面说情、作保,毛岸英和孙嫂被释放。鉴于毛泽东的三个孩子所处的危险境况,党组织决定将他们转移到上海。。
     
第十六章 “白胖子成了黑胖子!”

  村长赞不绝口地说:“岸英是个好后生,他学会了驮粪、刨地、犁地、播种这些庄稼活儿,还利用空余时间组织村里的青年人学政治,学文化。”
 
第十七章 革命战争,总是要付出代价

  在朝鲜平安道桧仓郡志愿军烈士陵园,有一座普普通通的坟墓,墓前立着一块三尺高的花岗石碑,碑上刻写着这样几个大字:“毛岸英烈士之墓。”
     
第十八章 寄厚望于次子毛岸青

  新中国成立后,毛岸青曾在中宣部马列主义编译所从事翻译工作,参加翻译斯大林著作《马克思主义和语言学问题》等书。1951年毛岸青身患重病 。
 
第十九章 “真是个小姣姣呀!”

  姣姣要到北师大附中上中学了,毛泽东决定给取个正式的学名。他打开《论语》,翻到《里仁》篇指着其中的一句话“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第二十章 李敏穿戴不讲究不追时髦

  李敏的文静内向,显然与她妈妈贺子珍的长期沉默以至隐居有关;尝够了辛酸苦涩的妈妈,更教会了她应该怎样关心和爱护别人。
 
第二十一章 60年代的“红色公主”李讷

  李讷和小徐的婚恋传到江青那里,江青表示坚决反对。但李讷也固执己见,双方相持不下。女儿索性向爸爸写了一份书面报告,要求批准她和小徐结婚。
     
第二十二章 王景清曾为毛泽东站岗

  有一次,李银桥夫妇去看望李讷,闲谈中有意把话题引到找对象上,李讷说:“唉!我妈妈是‘四人帮',谁肯找我啊?”话音里充满了凄楚和惆怅。
 
第二十三章 刘思齐成了毛主席干女儿

  1948年夏,正在北方大学文学院上学的刘思齐放了暑假,特地到当时党中央的所在地西柏坡村看望“干爸爸”毛泽东。
     
第二十四章 隐姓埋名,重组家庭

  刘思齐一直没能得到岸英的消息,还以为丈夫在“出差”呢。直到1955年,看到了一张毛岸英戴着人民军帽子的照片,才知道岸英去前线。
 
第二十五章 “一身报国有万死”

  多次受到毛泽东的熏陶和诲谕,又经过自己长期的刻意追求,邵华文学修养达到了较高的境界。粉碎“四人帮”以后,她发表了许多文学作品。
     
     
第二十六章 毛岸青成了邵华家常客

  遵照父亲的嘱托,两人先到板仓祭扫妈妈杨开慧的陵墓,又到韶山看望乡亲们。然后,双双回到长沙,这可乐煞了90高龄的外婆向振熙老人。
 
第二十七章 毛岸龙在上海街头失散

  流浪的生活是十分痛苦的,当时岸龙年纪甚小,尚无独立生活的能力,主要靠两位哥哥卖报纸、拾破烂、帮人推人力车维持生活。
     
第二十八章 毛泽东六个子女不幸失落

  贺子珍摇摇头,刚毅地说:“不用了。革命的后代,就让她留在人民当中吧。孩子将来要是参加革命,我们日后可能相见!”
 
第二十九章 孩提时代的毛远志活泼淘气

  毛泽东很喜爱远志, 有一次,毛泽东对毛远志说:“你有个大哥,活到7岁了,得了黄胆性肝炎,送到医院治疗,洗了个澡就死了。”
     
第三十章 毛华初日夜思念伯父毛泽东

  毛华初打量着眼前从未见过面的伯父,只见他穿着一套和战士一样的灰色军装,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五角帽上摘去了红五星帽徽。
 
第三十一章 “公家的牲口不能给!”

  毛泽东严肃地说:“你想要一匹牲口,这个要求不高。我们枣园的牲口,每匹马都有一块牌子,谁要拿走一匹,就违反了纪律。公家的牲口不能给!”
     
第三十二章 毛泽东取了几元钱给侄儿

  毛泽东见侄儿十分难堪,便拍了拍他的肩膀,说:“你要点钱作零用吗?可以从我的稿费里给你一点钱。”随即叫警卫员取了几元钱给侄儿。
 
第三十三章 大胆向伯父反映“共产风”

  回到韶山,毛华初将毛泽东的指示传达给胡乔木。三天后,韶山公社的食堂便全部解散了。接着,全国各地的公共食堂也相继散了,人民群众深表欢迎。
     
第三十四章 毛华初“谁敢反对您啊!”

  毛泽东说:“有些人把核算单位越搞越大,认为越大越好,有的地方就是纠正不过来。”他接着说:“我不主张办公共食堂,办食堂饿死了一些人。”
 
第三十五章 楚雄是个有志气的孩子

  1945年8月,毛楚雄与堂叔毛浦珠和堂侄毛世美,日夜兼程赶往湘阴白鹤洞,找到了王震的部队。18岁的毛楚雄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八路军战士。
     
第三十六章 毛岸成生于艰难时世

  贺麓成本名“毛岸成”。“岸”是辈分,贺是母姓,“麓”是湖南岳麓山之意,表示对故乡的怀念,“成”是革命事业必定成功之意。
 
第三十七章 贺麓成到了钱学森麾下

  上个世纪50年代,中国的政治运动一个接着一个。这时,贺敏学又一次告诫贺麓成:“别管那些运动,好好读你的书。”
     
     
第三十八章 张文秋第一次见到"毛委员"

  张文秋和刘谦初是在暴风骤雨般的大革命时代相识、相恋、相结合的。刘谦初早年在山东齐鲁大学、北京燕京大学读书,后投笔从戎,参加北伐 。
 
第三十九章 亲家情深美名留

  张文秋一辈子为儿女辈、孙子辈操碎了心,也为毛泽东分担了一部分家庭重担,她历尽人间沧桑,尝遍悲欢离合。她多次到过亲家毛泽东的家乡韶山 。
     
第四十章 两次被授予中将的亲家翁

  1946年,孔从洲任国民党陆军第38军中将军长。解放战争初期,他痛恨国民党的腐败糜烂,内部互相倾轧,坚决反对蒋介石蓄意挑起内战,破坏和平的行径 。
 
第四十一章 毛泽东的外婆家

  棠佳阁是一个大屋场,里外住着许多文姓人家,毛泽东外婆家即是其中一户。房屋的东头住着他的外祖父文芝仪,西头则住着他的叔外祖父文芝祥。
     
第四十二章 毛泽东的表侄女婿朱光少将

  1950年10月,朱光响应毛主席“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报名参加志愿军,担任了志愿军炮兵师长,与志愿军战士一道跨过鸭绿江,打击美国侵略者。
 
第四十三章 毛泽东“石头干娘”

  湘乡这一带地方风气闭塞,迷信风俗甚浓。当地人家为了把家里的“命根子”带大成人,往往用畜名给孩子取小名,诸如“狗伢子”、“猪伢子”。
     
第四十四章 少年毛泽东不相信鬼神

  “娘,”毛泽东却从容不迫地说:“我见你诚心诚意地请司命府君吃斋粑,喝香茶,他却不领情,一点不尝,我只好敬他三杯,难道有什么不恭的吗?”
 
第四十五章 对舅父舅母充满感激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对于舅父舅母给予的关怀,毛泽东始终铭记在心,特别是母亲在娘家养病的期间,得到舅父舅母精心护理感激不已。
     
第四十六章 给亲友最长的一封信

  在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里,延安的八路军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来解决自己的吃穿。他们都是身无分文,心怀天下,是精神上的富裕者,钱财上的穷困者。
 
第四十七章 给外婆家第一句亲切问候

  一九四九年十一月廿八日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写给表兄文南松第一封信,也是他写给外婆家亲友的第一封信。信中虽聊聊数语,但言简意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