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猛。现任山东聊城市嘉明开发区第一实验小学校长,曾任数学老师。
中日孩子夏令营对比触动很大
问:您从什么时候开始有了取消一二年级数学课的想法?
李志猛:这个想法倒是比较早,上世纪90年代,我在教育局当团委书记的时候就有了。当时在报纸刊物上看到一些专家发表的文章,指出小学生太累,而在数学方面有些孩子学不会抽象的东西,尤其是低年级的孩子,刚一上学就让数学难倒,专家提出是不是可以晚点开数学课。当时也只有这么一种提法,没有人做实验。
还有一个事对我触动很大,孙云晓写的《夏令营中的较量》中说中日孩子参加夏令营,比如说去故宫,老师给日本孩子每人20元然后解散,自己参观自己买饭然后回来集合,他们就敢在那解散,中国的孩子,领队就不敢这么做,会一直跟着孩子们。
反映出中日两国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之间的差异,当时日本人还说你们的下一代要输给我们的下一代,那时在国内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争论得很厉害。
问:您本身就是学数学出身,对于专家的建议是否也有亲身体会?
李志猛:当时还有一个问题,我的孩子上小学时,一开始对数学也不是很感兴趣。后来到了五六年级,做算术解题很吃力。有时不会做作业题,让我看看,实际上有时我也不会做,我教数学的都不会做那个算术题。
我只好用方程解题,解好后再推回去给他讲。当时又想到了低年级取消数学课的想法,年龄大了能学的东西,为什么非得放在孩子年龄小的时候学?这些题到初中后用方程解就很简单,会有居高临下的感觉。
为什么非得逼着孩子在五六年级的时候学,又能干什么呢?孩子学不会就会厌恶数学,他就不喜欢。
所以出于这几方面的因素,我决定试点进行改革。
实验班试点两年没有出现退班的学生
问:那您在哪年开始进行试点,本来打算要在多少个班级试点?最终形成了几个班?
李志猛:2013年招生时,就把低年级也就是一二年级缓开数学课的做法印成了一份资料,发给家长们征求他们的意见,同意上实验班的就在上面签个字。当时不到90个家长签字,就编了两个班。当年一共招了九个班。
问:在两个实验班进行试点,在您的预料之中吗?
李志猛:当时搞这个实验的时候,没有考虑最后有多少学生,倒是无所谓,有多少学生就编多少班。我觉得肯定会有学生,但多少没有预期。
问:实验班试点两年来家长的反应怎么样?中间有人质疑过吗?老师也没有反对的吗?
李志猛:家长没有什么反应,他们对学校非常信任,认为学校搞的任何改革都是越改越好,都是对学生有利的。基本上也没有反对和质疑的。个别的学生家长打过电话担心孩子到了三年级跟不上课程,解释一下就好了。
老师也没有反对的,基本都是抱着既然试点就努力去做的态度。
数学其实在现实生活中随处可见
问:实验班的学生在一、二年级时完全不接触数学吗?
李志猛:实际上一二年级的数学课比较简单,就是20以内的加减法,再加上认识图形。实际上孩子们在现实生活中经常接触到这些东西,在现实生活中时时处处都能接触到。比如说家里有几口人,拿几双筷子,拿几个碗,这些都是数学的东西,所以说孩子自然不自然的也都在学习数学。
问:一二年级取消数学课后,开了其他别的课作为补充吗?
李志猛:开了国学、阅读,英语课等,其他班级都是三年级才学英语。
当时的考虑是低年级的学生记忆力非常好,逻辑思维差,可以多记多背,像国学这种中国传统优秀的课程可以在低年级的时候学习,这些东西不需要理解,记下来就行。
改革并不会影响未来的学习 我们要玩数学
问:今年开学升入三年级后,实验班的学生开始学习数学,他们要学一二三年级的课程,是否会有些吃力呢?
李志猛:老师会把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有机整合。比如说20以内的加减法,原来需要十几节课时才能讲完,因为当时孩子小理解不了,到了三年级,用一节课的时间就能讲完。
这么说吧,孩子年龄大了之后,再学习这些内容的感觉就是大马拉小车,小时候是小马拉大车还拉不动。
问:现在学校一共有多少个班取消了数学课?
李志猛:一二年级不开数学课后,孩子们不用学抽象的东西,学了有兴趣的东西,会对学习产生兴趣。经过一年的实验,我们发现孩子们都是高高兴兴来上学,显现的效果还不错,去年起,所有的一二年级都取消了数学课,现在一共有24个班。
问:低年级取消数学课后会不会影响孩子未来的学习?
李志猛:不会。一二年级的孩子不学数学,不会厌恶数学和学习,到了三年级,能轻松愉快的去学的时候,就能做到事半功倍,节约时间还有兴趣。
我们搞实验时还不知道上海也有学校有类似做法。知道后我们还专门去那所学校看了看,他们是取消了一年级的数学课。
我们现在在二年级会有一个“玩数学”的课,围绕着一二年级课本的内容,把这些数学变成一些小品、游戏,手工等等。让老师带着孩子在课堂上玩,通过玩让孩子们对数学产生兴趣,不厌恶,但是不讲课。让孩子们产生“我要学好数学”的渴望。
现阶段,我们的教育还是以灌输为主,孩子的自发自觉太少。
对学习有兴趣就是授之以鱼还是授之以渔的问题,我们提倡教给孩子逮鱼的方法。
数学让他感兴趣了,到了三年级之后,他就愿意去学,主动去学,这样效率也高,效果更好。
改革肯定有争议 低年级取消数学课并不违规
问:取消数学课这个做法是否违规呢?
李志猛:国家规定是国家课程要求开足开全课时,但还有一句话是说把国家课程可以和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有机地结合起来,更适合当地的教育。
当时省教育厅来验收我们省级规范化学校的时候,还觉得我们这个做法是种创新,属于加分因素。
我们不是不开数学课是缓开数学课,不存在违规。
问:近期大家对低年级取消数学课的事情,争议还挺大,这在您的预料之中吗?
李志猛:每一项改革都会有争议,肯定会有不同的意见,这很正常。不能说你搞了改革,人家想评论评论你,你不让人家评论了,那是不可能的。
问:有人提出因为您是学数学出身才会有这样的改革。如果有一天您不做校长了,这个改革是不是就会半途而废?
李志猛:现在还没发展到我不做校长的地步,这也没法儿预料。如果说改革成功的话,我相信后任的校长也会坚持下去,不会一下子把船头调过来。
逻辑思维能力不是非得靠数学才能培养
问:也有人提到数学课和逻辑思维的关系,觉得取消数学课对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影响,您怎么看?
李志猛:逻辑思维能力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才增加的,不是说数学课增加了他的逻辑思维能力。人越大越精,考虑事情越全面。这和什么时候学数学不是直接的关系,当然学数学有促进逻辑思维发展的作用,但绝对不是说因为学了数学才具备了逻辑思维的能力。
孩子在两三岁时就已经在使用数学了,我的小孙子三岁多,已经知道四个苹果,你拿走两个,他知道剩下俩,这不就是数学嘛,是小学数学课本上教的东西,1+1=2,2+2=4,实际上他很小的时候就已经会了。
低年级的时候问孩子5+4等于几,他会伸手指去数,但是大了之后,他知道十个手指头减去一个,不就是九个,他自然就会,逻辑思维强了后,会从另一个侧面去考虑这些问题。
问:媒体报道之后,是否有外地的学校想向您取经?
李志猛:有要来的,但我们现在还达不到让他们来取经的地步。
我们也是刚刚起步,也没有什么可学的东西,不过是别人不敢迈的那一步,我们先迈出去了而已。
至少到初中之后才能显示出改革效果
问:您觉得这个改革未来有可能会推广吗?
李志猛:现在很难说,我们正在路上走着,也没有科学的数据来说明这些问题,时间太短,经过一段时间才能有些可行的数据,才能证明这项改革是对的。
问:按照您的标准,达到什么效果才能说这个改革成功了?
李志猛:至少到了初中以后,实验班的孩子们和其他低年级学数学课那些孩子进行比较,并且拿出数据才能说明一些问题。
比如说兴趣方面,对数学感兴趣,对学习感兴趣,不厌学,数学方面的反应比较快,成绩比较突出等等。
教育这个东西,短时间内不会马上显现出多大的效果,是个慢工。
不是任性而是充分酝酿研究之后的决定
问:您觉得自己这个做法任性吗?有网友说您是一个任性的校长。
李志猛:呵呵,说实话我们在做这个决策的时候,经过了深思熟虑,我从来不搞一言堂,都是跟其他校长、老师坐在一起进行了充分酝酿、研究、商量之后才做出的这么一个决定。
不是那种随意的想干什么就干什么,那种校长早把学校搞垮了。
问:您现在觉得压力大吗?
李志猛:压力并不大,现在这段时间网上炒作的这么厉害,我们学生家长没有一个上学校来反映问题的。他们都非常支持。
问:在学校的教育方面,您未来还会有一些什么样的改革呢?
李志猛:现在先进行这一步吧,这一步先改完了之后,慢慢的再考虑其他的配套的东西,先走一步说一步。
教材太难会使孩子厌学 对学习兴趣的培养才最重要
问:从事教育工作20多年,您觉得现在的小学教育有哪些是迫不及待需要进行改变的呢?
李志猛:我们中国的孩子玩得太少了。应该把天真还给孩子,把孩子的时间还给孩子。
教育工作者应该考虑教育到底是为了干什么?教育是为了考大学吗?现在的教育基本上就是为了考大学。
真正的教育应该培养一个健全人格的人,一个好习惯的人,一个完整的人,考大学仅仅是一个它的很小的方面才对。
办好了真正的教育,孩子考大学是不会耽误的,孩子对学习有兴趣,学得好了,能考不上大学吗?所以教育真正的改革应该是把孩子的兴趣培养起来。
问:对于小学课本教材的问题,您觉得哪些方面需要改进呢?
李志猛:小学课本内容偏难的问题需要改进,我觉得最好的办法是让编教材的专家和小学老师们共同编排,大学教授编小学的教材,其实他们不是很清楚孩子们需要学习什么,老师需要怎么教,他们和实际情况不接轨。
现在全国人大政协会上也有人提过很多这样的意见和建议,但一般都难被采纳。
问:您曾说过中国的教材比外国的教材难太多了。
李志猛:现在我们小学和初中的课本编排的都太难。这些课本都是一些比较有名的专家、教授、学者编的,因为他们的水平太高,他们认为编的教材也很简单,实际上难倒了很多的孩子,难倒了很多的老师。
我去美国考察过,我们初中二年级学的立方和的分解因式,在美国是到高中三年级才学的内容。
美国的教材非常简单,他们的孩子上学不是负担,是一种兴趣,在学校里可以做任何社会实践活动。中国的孩子学得内容太深。
问:但是教材内容的选取也是国家有关人士考核考评才形成的。
李志猛:对,教材内容当然是专家们研究出来的,但到底是学得难了他学不会好呢,还是学得简单了他都能学会好呢?难了,根本学不会,那又有什么作用呢?现在这块需要考虑。
用难题难为孩子,实际上是抹杀了学习的兴趣,让这些孩子对学习产生了厌恶感,都不感兴趣了能学好吗?慢慢的就失去了学习的兴趣,甚至有的干脆不学了。
编写教材的目的就是让孩子们会呀,我觉得教材要降低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