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宇

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教育不公平有很多种表现形式,但我这几年一直呼吁的教育不公平,最重要的就是北大、清华等985、211大学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省份投放的指标差别很大,这是最大的不公平。从某种程度上看,这些重点大学在本地的投放比例稍微高一点,可以理解。但问题是这个投放比例的差别太邪乎。 [详细]

李光宇

全国人大代表

代表观点

  • 观点:高考改革最根本要改的是放权给大学

    高考改革其实最根本的原因是不要再由各省招办、考试院来考,而是应该由各个大学来考。应试教育的危害程度不会降低,反而会加重。

  • 观点:希望未来5年教育支出达到占GDP5%

    我们国家的教育投入在2012年达到了4%,但这是一个迟到的4%,我们国家第一个问题是教育投入不够,投入比例低,基础教育投入严重不足。

  • 观点:应试教育对青少年身心健康危害最大

    对中国青年学生身心健康危害最大的不是雾霾,是应试教育。我们现在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了,孩子的的身体应该比学业还重要。

访谈实录

嘉宾:李光宇

河南考生考北大的难度是北京考生的几十倍

网易新闻:您今年带来了八个建议和两个议案,其中您重点关注的是哪个?

李光宇:因为我是来自最基层的民办教育工作者,我重点关注的当然是教育。

网易新闻:这些年每次上会,您都会呼吁教育平权,那么您认为教育不公平体现在哪?根源又是什么?

李光宇: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教育不公平有很多种表现形式,但我这几年一直呼吁的教育不公平,最重要的就是北大、清华等985、211大学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省份投放的指标差别很大,这是最大的不公平。从某种程度上看,这些重点大学在本地的投放比例稍微高一点,可以理解。但问题是这个投放比例的差别太邪乎。

举例子说,2009年,北京考生11.8万人,北大在北京投放了282个指标,北京考生考北大的比例是0.24%,以中西部地区河南为例,我们是98.8万考生,投放指标只有79个,我们考北大的比例是0.01%。河南考生考北大的难度是北京考生的24倍。

网易新闻:经过您这几年的呼吁,情况是否有所改变呢?

李光宇:经过这么多年的呼吁,我看到的数据更痛心。2013年河南考生是75.8万人,北大投放的指标是79个,当年北京考生只有7.3万人,投放的指标是226个,河南考北大的比例仍然是0.1%,而北京考生考北大的比例是0.31%,从24倍变成了31倍,河南考上考北大更难了,这公平吗?

河南人口占全国1/13,考生占全国1/10,我们河南十三分之一的人口,十分之一的耕地面积,为国家贡献了十分之一的粮食,十分之一的兵源,十分之一的农民工,我们不要求受更多照顾,在985、211高校里,25所985,河南一所没有,211只有一所,1/13的人口比例,按考生比例,河南至少应该有3所985,8所211,但现在我们只有1所,国家欠我们10所,我们不要求也不奢望一下给我们建两三所重点院校,至少在重点大学投放的指标上能不能多给一些。至少不要这么太亏待我们,这也绝对不是河南一个省的问题,中西部地区大部分都是这样,甚至有些省份可能比河南的指标还要低。


建议重点大学公示增加中西部地区招生名额计划

网易新闻:那您认为怎么改变这个现状呢?有什么建议?

李光宇:今年我重点想推的一个建议是北大清华、985、211等国家高校做个五年计划,从2015年开始,增加在河南这样的中西部地区的招生名额,要具体细化到数字,做计划公示出来,看看经过五年,招生比例能从几十倍降到几倍。

国家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到这些高校,北京大学是包括北京人在内的全国人民的大学,北京的比例可以高一点,但不要高几十倍,也不要干打雷不下雨,我们不要再听类似于会在其他地区多投放的承诺,我们要实实在在的数据和行动。


高考改革最根本要改的是放权给大学

网易新闻:今年是高考改革的关键之年,各省各地也出台了改革方案,比如文理不分科,英语一年考两次,增加春季高考,3+3模式,根据您多年从事教育工作的经验来看,这种改革对学生高考有利吗?

李光宇:这些改革我感觉动的不在根儿上。高考改革其实最根本的原因是不要再由各省招办、考试院来考,而是应该由各个大学来考。

比如说你可以考十所大学,如果有八所录取你,可以在八所里挑一个学校和专业都满意的,全世界都这样,高考的权力不要放在高招办,高考的权力放在高校,由高校自己来考,现在这种改革是我们呼吁多年的结果,但根儿上没有改,这样暂时可能不但不会减轻学生的压力,反而会增加学生的学业负担。

现在文理不分科,想进一流的学校,你是考理科,可能也要看你文科成绩,文科成绩太差也不会要你,这样等于每一科都要考,每一年都有会考,会考成绩经过折算,怎么折算却没说。

有关部门总是先出政策,具体配套出来的慢,所以应试教育的危害程度不会降低,小孩的负担不会减轻,反而会加重。

网易新闻:高考改革里还提到综合素质的评价做参考,综合素质怎么评?怎么量化?

李光宇:综合素质的评价,类似于我们过去所说的评语,过去占的分量太少,这次改革所说的就是平常你的所作所为,学校老师对你的评价,这部分内容占的比例更加重一些。


建议实行十二年义务教育

网易新闻:您在带来的建议和议案还涉及到十二年义务教育的内容,您觉得目前我国实现的条件充分吗?

李光宇:我们的国力已经远远超过了做这件事的能力,早就该这么做了,已经有些发达的省份,甚至不发达的省份,比如河南属于经济尚欠发达地区,新郑县级市几年前就实现了十二年义务教育。

中国制造变为中国创造、“新常态”、调结构、经济转型,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劳动者素质的提高,这就要靠教育,我们过去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初中,高中这三年,人的世界观在高中三年没有基本形成,但形成了雏形,高中这三年挺关键,我们国家早就具备了这个财力,我们几十万亿的GDP,10万亿以上的财政收入,每年拿出2000亿来做高中阶段的义务教育完全没有问题。但有一点要重点提出,我说的高中阶段的义务教育可不仅仅是普高,还包括职高。

职高也是高中,职高在某种意义上比普高的重要性还高,甚至更重要。

网易新闻:高中教育阶段竞争激烈,产生了择校费、补课费等隐性支出,这样就使得贫困家庭学生在初中毕业之后无力学习。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李光宇:其实我今年提的一个议案就是修改义务教育法,让我们的义务教育从九年变为十二年,谁更需要高中免费、职高免费呢?不是北京、上海的小孩,而是西部、农村、贫困地区。

去年两会我第一次正式提了这个议案,在一些学术研讨会上多次提过。

网易新闻:那么有关部门对您的议案有回复吗?

李光宇:有回复,他们在研究。大概意思就是你提的很有道理,我们在积极的研究,想办法来实行,但暂时还有困难。大概都是这套说辞。


职高教育不应沦为劣质教育

网易新闻:说到职高,想起去年的一个新闻,一个在父母要求下考了北大的一个学生最终选择了退学,之后考到一所技校,原因是他觉得大学不适合他,他不喜欢读书,只是想实实在在的学一门自己喜欢的技术。那么我国的职高教育的现状是什么?

李光宇:现在职高和职业技术学院在中国变味了,我们从职高开始到职专,甚至到职业的本科院校,变成了二流的、次等的学历文凭教育,实在考不上普高了,实在考不上普通本科了,考个职高吧,最后的结果是在职高,在职业技术院校几年下来,学了几十门课程,什么都学了,毕业以后什么都不会,几乎没有实践实际实操能力,到了工厂还需要重新再教。这样一来,小孩上学的积极性大为降低,工厂对于录用这些职高学生的意愿也很低。

我们应该看看德国、日本,甚至韩国还有台湾地区,他们的职业教育怎么做的。所以职业教育要让学生学会实际操作能力,学会技术和技能。

网易新闻:那么您认为大家为什么会形成职高教育会是次等学历文凭教育的观念呢?职高学校自身又要怎么改革呢?

李光宇:这是一个社会问题,你说根源在哪儿,这个说不清楚,但能够说清楚的是国家要想发展,要想实现中国国家经济的升级版,这个问题必须解决,在全世界的高校里有个“二八现象”,20%的高校是综合型科研型大学,是为一个国家,保留这个国家的文明、科学,有80%的学校是实用技术型大学,是为这个国家保留技术、工艺,在咱们国家,动辄一个大学,不管是地方大学,甚至是一个地级市、省辖市的大学,甚至是一个民办学校,动不动就是“综合型、科研型”大学,必要吗?可能吗?需要吗?做不到。

那么我们不如实实在在的,根据我们国家的经济需要,其实也是根据小孩的就业需要,让那些学生,有20%左右的大学和学生,让他们在综合型科研型的院校里面,而大部分,80%左右的学生,让他们学会一门实际的技术和技能。

刚你说的这则新闻里提到的模式不可推广。如果一个小孩具备上北大的潜质,他就该上北大。但是刚才我说了,80%左右的学生应该学一门技术,应该上一个职专,应该上一个职大。

网易新闻:现实中大部分人不选择职专、职大,很大原因是毕业找工作时,单就对毕业的大学都有要求,有些工作单位会要求必须是985、211工程里的大学。

李光宇:我认为要求985、211的,如果是考公务员,这个没错儿,但一些企业不一定非得是985、211毕业的学生。比如我们教育集团招老师的时候,北大、清华,985、211的要来,我们固然欢迎,但我们不一定能养得住这些学生,他们可能干一两年,有个好单位立马就跑了。什么是好的?适合的就是好的。


力挺四川“自白书”老师 高校教师就应该先教好课

网易新闻:今年1月四川大学有个教师叫周鼎,他的一篇自白书在网上火了,他说“相信讲好一门课比写好一篇文重要”。其实高校教师中普遍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您怎么看待这个现象?

李光宇:高校搞科研是对的,但80%的高校不应该是综合型、科研型大学,而应该是应用技术型大学,让高校教师都要把科研作为最重要的评定工作好坏的标准,这个反了也偏了。这是一个极大的误区,小的来讲,耽误学生、耽误老师,往大一点讲,耽误中国的经济转型,中国的经济发展。

我特别赞成特别支持这个老师的举动,我们集团旗下也有一个三本,老师好不好,首先是讲课好不好,小孩喜不喜欢你。

今年我有一个关于这方面内容的建议,高校教师在评职称、涨工资的时候,不要和论文绝对挂钩,要淡化它的权重。高校教师的主要职责是讲课,教书教好了,他们就可以评职称,就可以评教授。

希望未来5年教育支出达到占GDP5%

网易新闻:2012年国家财政型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4%,这是历史性的进步,但1993年提出就提出了这个4%的目标。而这个投入在世界上处于中间偏低的水平。教育投入方面,您认为主要存在哪些问题,教育投入是否到了迫切增加的程度?

李光宇:我们国家的教育投入在2012年达到了4%,但这是一个迟到的4%,整整晚了12年,1993年提出时说上一个世纪末要达到,但2013年才达到,而且也就是一个世界上中间偏低的水平,我们比美国的8%要低,比韩国的7.4%低,比印度的6%还要低,更要命的是我们怕算人均,一算人均经费,我们在全世界会排到124位。

现在我们国家第一个问题是教育投入不够,投入比例低;第二个问题甚至比第一个问题还要突出,在有限的教育投入里,向高等教育,向985、211倾斜得过分,对基础教育投入严重不足,对于学前教育,上幼儿园的小孩,100个中会有接近60个上的是民办幼儿园,国家在这方面过去投入太低了,在增加教育投入的同时应该适当地增加基础教育的投入,特别是增加职业教育的投入,当然,要办真正的职业教育,而不是使职业教育变为垃圾、次等、二流的学历文凭教育。

我们的经济由高速发展变为中高速发展的时候,在这个时候对于人才的培养,对于就业人员的要求跟过去不一样了,更需要增加教育的投入,历史的实践证明,比如美国1929年金融微机的时候,他们意识到了他们的人才培养模式,他们大学的投入需要增加,培养模式需要改变,事后来看,这成了美国高校高等教育发展的黄金时期,高峰时期。

在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欧洲次贷危机以后,他们刺激经济的投入里有20%,甚至到25%都投到了教育上。中国投“铁公基”我完全同意,尤其是我们的高铁、我们的机场、我们的高速公路。但是在教育的投入看似拉动GDP没有那么明显,但其实这个是最划算的,是最必要的,教育的投入不会立竿见影,但是会关乎长远,我们的教育投入应该进一步增强,进一步加大力度。

我觉得在2015、2016、2017,我们应该从4.3达到5%左右,在下一个五年计划起码应该在6%以上。


对青少年身心健康危害最大的不是雾霾 是应试教育

网易新闻:近一两年由于天气以及突发事件等原因,许多学校减少了体育课减少了学生外出郊游。您对此有何看法?

李光宇:其实关于教育的话题我还有一个关注,对中国青年学生身心健康危害最大的不是雾霾,是应试教育。

我们的体育课上得太少太差。因为要高考、中考。另一方面,体育课上,尤其是一些对抗性的运动,免不了磕磕碰碰,一旦有一点小意外,更不要说伤亡,学校和校长是弱势群体,有些个别的家长就会跟学校为难,甚至堵学校校门,作出一些极端行为,就像过去的医闹一样。

前几年我们没有底线的维稳,不讲原则的“和谐”,有关部门的不作为,让这个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不能得到维护和开展。

我们和中日韩7岁到17岁的青少年身高数据显示,日本的男孩、女孩的平均身高比我们中国的男孩和女孩的平均身高高了2.54厘米,比我们高一截,我们的大学生体能测试、健康测试,优秀的只有0.33%,力度测试,合格的只有50.23%。

我们现在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了,孩子的的身体应该比学业还重要。

我们的小孩,近视眼的比例全世界最高,我们的小孩没有时间锻炼身体,没有第二课堂,不能参加课外活动。

我的建议是公安部和教育部联合发文,维护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让我们的小孩能够把体育课上好、上足,能够开展一些第二课堂、课外活动。

(详细)

分享到:
| 新闻首页 |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