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止到17日,广州毒酒事件的中毒人数达到了56人,死亡人数也上升到11人。这一恶性事件已经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一个国家级调查小组17日到广州对此事展开全面调查。

广东卫生厅假酒中毒预警通告:不法分子制造假酒苗头近期有所抬头,严重威胁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提醒群众小心饮用散装白酒。

  除了最近在广州发生的“假酒中毒”事件之外,在全国各地也不时出现假酒伤人的事件。让我们看看不法分子是如何炮制假酒,就可知道贩卖假酒是怎样的一种暴利行当。
·香精+白糖+色素+水
  造假者往回收来的空酒瓶里注入香精+白糖+色素+水,再贴上标签,“桂圆酒”、“金丝枣酒”、“葡萄酒”等果酒就问世了。 [详情]
·廉价酒+散酒+蛋白糖
  老板买来廉价酒和大桶装的散酒,经他们加上蛋白糖等添加挤勾兑装瓶,贴上标签,就成了“金六福”等市值较高的酒。 [详情]
·10元每套收购真瓶真盖
  造假者低价收购回真瓶真盖的“五粮液”,兑上低档酒或兑水酒精后,就向市场出售“除开酒是假的,其余都是真的”的“真假”五粮液。 [详情]
·厕所接水兑米酒
  制假者在杂物房里勾兑“米酒”时,都是从公共厕所里取自来水,而后加入酒精等搅拌而成,再卖给附近的快餐店和饮食店。 [详情]
   甲醇,别名木醇或木酒精,无色透明液体,经口摄入0.3-1g便可致人于死。为什么不法商人用工业酒精勾兑含有大量甲醇的“毒酒”,竟通过市场的流通渠道送到了消费者的手中? [详情]
·造假酒,成本如此之低
  正常情况下,1斤米酒的利润不过2角钱。这样的微利自然不能满足不法分子的贪欲,不法分子拿甲醇勾兑散装白酒,成本几乎可忽略不计。不少酿酒作坊连基本的计量器具都没有,完全靠人的“手感”和“目测”。
·买甲醇,如此之易
  某些商家未经许可就大肆销售工业酒精,又没有留下购买者的详细联系资料。使不法分子有机可乘。
·造酒业,门槛如此之低
  广州不少酿酒作坊根本没有《酒类生产许可证》,却有了营业执照,执照上还写明可以“自产自销”。
·小作坊,如此隐蔽
  广州白云区等地出租屋云集,造假者狡兔三窟。中毒者的“毒酒”都来源于一些小店铺,有很多还是无证照经营的店铺。
  “假酒伤人”又再出现,这血的教训提醒我们:食品安全工作一刻也不能松懈,老问题仍需认真对待,不能让老问题再制造新悲剧。
·国务院毒酒调查组抵穗
  联合调查组先到医院探视中毒的病人,然后根据线索,到三个制造假劣毒酒的窝点进行了调查取证,发现了制假售假的工具。 [详情]
·广州加紧排查毒米酒
  广州目前继续追查流入市场的有毒散装米酒,同时严格危险化学品经营权管理等环节,建立起食品安全监管的长效机制。 [详情]
·市长痛说政府监管漏洞
  广州市长近日就有毒散装白酒事件痛说了广州监管存在四大漏洞,并要求做好补救工作。 [详情]
事态追踪报道
广州“毒酒”事件6名主要犯罪嫌疑人被批准逮捕
广州首批8名假酒中毒者出院 仍有7人接受抢救
广州假酒死亡人数升至11人 国家调查组展开调查
广州假酒事件追踪:中毒入院者增至40人
更多相关新闻……
食品安全 谁在放纵?
  食品安全问题之所以长期得不到解决,究其原因似乎可归结为两个方面:一是有些人见利忘义,利令智昏,为了赚钱,不择手段;二是有些职能部门不作为,不尽职,不负责,宽纵助长了制假贩假的不法行为。 [详情]
亟待出台“一管到底”的好法
  维护食品安全首先要有法可依。目前,我国有关食品的具体实施中,农产品和食品市场形成多头分散执法体制,往往造成职责不清、扯皮推诿、监管不力等弊端。专家建议制定一部“一管到底”的好法,专门规范食品消费安全。[详情]



编辑:芝士蛋糕
  造假的罪魁祸首固然是那些丧尽天良的奸商,但一个不得不承认的尴尬事实是,还有更多的普通人在为这些奸商祸害社会出力帮忙。造假,甚至已成为某些地区整体居民脱贫致富的“发展模式”。[详情]
· 政府打假的重点在哪里?
  政府把打假重点放在了城市,可恰恰是农村和城乡接合部才是假货的“重灾区”。政府打假重点的错位,无疑给制假贩假者提供了可乘之机。 [详情]
·中国人的道德危机
   眼前这场食品危机,可以看作是中国人的道德危机,因为造假不仅限于食品,而是无处不在。以罚代教是行不通的,规范巿场,倒不如先规范中国人的道德。 [详情]
·阻不断的“人体沙尘暴”?
  不难发现,每出现一次灾难,大都要到上级领导批示后才去抓。这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整治方法,又何能治本治根?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