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新闻-体育-娱乐-财经-汽车-科技-数码-手机-女人-房产-游戏-读书-论坛-视频-博客-乐乎
一个国家的财政史是惊心动魄的。如果你读它,会从中看到不仅是经济的发展,而且是社会的结构和公平正义。——温家宝

>>地方财政收入和支出不匹配,带来种种问题

在财权与事权不一致的背景下,地方政府财政“捉襟见肘”,必须通过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卖地收入等才能维持运转。这就出现了“跑部钱进”、土地财政、乱收费罚款和大肆举债等顽疾,由此产生诸多腐败、浪费等问题,而巨大的地方债漏洞更是将部分地方政府推向破产边缘。

"跑部钱进"

每年,中央财政都会通过转移支付支援地方建设。为了获得更多的转移支付资金, 地方政府利用地方驻京办的关系网,在各部委部门跑动"勾通",达到要项目要资金的目的。不仅"上面"早已"心照不宣",而且在"下面"更以此为衡量一个干部能力、政绩的重要标准。

弊端:地方官员为了获得专项资金需要四处求人,打通关节,然后"投桃报李"……某些上级政府部门对专项资金的立项审批及分配发放如同橡皮筋,转移多少,就看关系,关系好就多给点,不顾实际,结果造成很多浪费。还有些"部"将钱拨到下面,再返还给上面"部"里,不一定是落入个人口袋,但放进本单位小金库,用于本单位发放福利或给主要领导用于接待就有可能。


乱收费罚款

为了弥补财政收入的不足,不少地方政府利用其具备的收费和罚款的权利,在收支两条线体制下,增加收费和罚款。这些收费和罚款带有很大的随意性。

弊端:部分地方政府和部门巧立名目,多收费、乱收费。这部分对中小微企业来说,是额外的负担。这笔负担使得这些本身实力就不雄厚的企业发展更加艰难,由此带来失业率上升等问题。
而收费罚款养人、养人收费罚款导致机构和人员恶性膨胀,形成一个恶性循环。以早期的城管执法为例,城管执法的一半工作人员的薪水,就要靠罚款来维持。因为他们不是正规在编的公务员,根本不能由财政开支,而地方更是有规定,罚款的款项在上缴50%后,其余用作这部分人的工资和奖金。


土地财政

地方政府依靠出让土地使用权的收入来维持地方财政支出,属于预算外收入,主要是依靠增量土地创造财政收入,也就是说通过卖地的土地出让金来满足财政需求。每年土地交易环节的相关税费及土地出让金对地方财政的贡献在40%以上,导致地方依赖卖地赚钱。

弊端:部分农民因征地而致贫,不仅补偿款很少,而且失业问题严重。这会进一步加大贫富差距和群众矛盾。地方政府大规模卖地还会推动房价高企,进一步加大广大中低收入市民的住房困难。而土地出让收入由本级政府"自收自支",长期缺乏收支规范与监督机制,滋生腐败等问题。此外,土地财政的大肆兴起也让保护耕地、保护农民的合法土地权益流于空谈。


大肆举债

地方政府为了维持运转和搞建设向银行借贷、向民间集资、拖欠工资、为企业担保借贷等等借债行为。以内蒙古为例,2000年内蒙古自治区地方债务只有170多亿元,2012年底增长到近3500亿元。2013年,36个地区的地方债审计结果公布,9大省负债超100%。加上政府负有担保责任的债务,2012年有16个地区债务率超过100%。

弊端: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数量和融资规模急剧膨胀,如果清算显性和隐性债务,相当一部分县市政府实际上已经破产。而举债过程中也会产生腐败问题。因为地方政府热衷于发行地方债券,源于利益寻租空间。地方政府通过持续举债,不仅可以实现"保增长"的短期政绩,更可以由此为关联人的利益输送提供便利。

>>经济现实倒逼财税改革

财政紧缩

各级政府的"紧日子"已经来临

    当前,虽然中国经济的核心指标仍然处于预期的合理区间,但经济整体增速有所放缓,实体经济生存境况堪忧。经济放缓自然累及国家"钱袋子"。上半年,全国公共财政收入68591亿元人民币,增长7.5%。与过往几年动辄两位数的增幅相比,财政收入增幅明显放缓。在这种背景下,必须"盘活财政"。而事实上中央已经有条不紊地开展这项工作。今年6月底,全国人大财经委向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作关于2012年中央决算审查结果的报告,重点谈的是深化财税改革和加强对地方性政府债务的监管。同时,财政部已于6月底要求地方政府清理债务,第一步是对账,即把银监会提供的数据,拿给地方政府自己去对,这是财政部长楼继伟的新招。在对账之后,预计要搞债务清理,7月28日,审计署网站发布消息显示,根据国务院要求,审计署将组织全国审计机关对政府性债务进行审计。只有债务清理得明白了,才能有财政"盘活"。一系列"盘活财政"的做法,对各级政府过去的行政模式来说,都意味着财政紧缩。

pic



政府角色

pic
政府过多参与到市场经济活动之中,征税增多

    财税矛盾激化的核心问题,在于政府过多参与到市场经济活动之中。长期以来,各级政府参与市场经济活动的程度很深,如城镇化、开发区、招商引资、保增长、保财政收入等等,都成了地方政府的"分内之事"。这一方面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但另一方面也让政府深入参与到经济利益分配之中。政府管的事多,养的人也越来越多,自然需要不断地多征税。




市场建设

市场环境建设明显不足

    财税矛盾激化也反映了国内市场环境建设明显不足。在过去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大家都有钱赚,这时候政府多征税收费,企业尚能承受。但当经济增速减缓之后,随着企业盈利难度的增大,税收压力对企业来说也就日益沉重。此时,市场环境的问题就会凸显出来。

pic



开放市场

pic
国内的市场开放度不够,民企压力大

    国企往往具有垄断的市场环境,可以轻松地获取超额的垄断利润。而民营企业的市场空间和政策空间都不够,这使得民营企业的生存环境不断恶化。一旦国际经济环境转坏,中国经济又处在转型时期,大量民营企业(包括民营资本)立刻发现,它们可以进入的市场空间其实有限,民营企业面临的压力也与日俱增。




>>改革前瞻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夕,中国官方高层智囊机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研中心)首次向社会公开了其为十八届三中全会提交的“383”改革方案总报告全文,勾勒出一幅详尽的改革“路线图”。

    经过深入研究和讨论,初步提出简称为“383方案”的改革设想,即包含“三位一体改革思路、八个重点改革领域、三个关联性改革组合”的新一轮改革的基本思路和行动方案。

    在这份方案中,对如何在财税领域进行改革也给出了建议。


进一步调整优化税收划分和转移支付制度

以合理确定中央事务、地方事务、中央与地方共同事务、中央委托事务、中央引导和鼓励性事务的边界,规范省以下各级政府事权边界。将基础养老 金、司法体系、食品药品安全、边防、海域、跨地区流域管理等划为中央事权。按事权优先原则,调整优化税收划分和转移支付制度。[详细]


实施“国民基础社会保障包”制度
为促进人口自由流动,保障国民基本社会权益,带动资源优化配置和生产率提高,可设计并实施主要由中央和省级 政府承担责任的、低标准均等化的“国民基础社会保障包”制度。起步阶段保障包内容可包括:用名义账户制统一各类人群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养老保险基金 实行全国统筹;医保参保补贴实现费随人走,人口跨行政区流动时补贴由上级政府承担;中央政府对义务教育生均经费实行按在校生人数均一定额投入;对全国低保 对象按人头实行均一定额补贴。这些待遇都记录到统一的个人社会保障卡中,全体人民均可享受。社会保障卡有补贴结算功能,实现全国范围可携带。这样就 可形成与原有户籍制度双轨并行的新社会保障制度,随着时间推移逐步扩展内容、提高水平,并最终取代户籍制度。[详细]

加快建立不动产登记制度
扩大房产税试点范围,尽快完善相关制度,一定过渡期后全面推开,并明确为区县级政府主体税。按照消费地原则将国内消费税划为地方税,由生产环节改为零售环节征收,同时将车辆购置税划归地方税。[详细]
扩大地方政府自行发债范围 建立债务风险预警机制
启动市政收益债发行,通过资产证券化、引入保险和养老金等机构投资者拓宽地方政府融资渠道。[详细]

今年已启动的改革


2013年8月1日起,“营改增”范围扩增至全国

经国务院批准,自8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国家税务总局近日发出通知,对试点期间营改增的预算管理相关问题进行了明确,通知自8月1日起执行。[详细]

影响:降低相关行业税负的同时,地税收入进一步萎缩


8月1日起部分小微企业免征增值税和营业税

从8月1日起,将对小微企业中月销售额不超过2万元的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和营业税纳税人,暂免征收增值税和营业税,并抓紧研究相关长效机制。这将使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享受与个体工商户同样的税收政策,为超过600万户小微企业带来实惠,直接关系几千万人的就业和收入。[详细]

影响:降低小微企业负担,“好钢用在刀刃上”


>>专家建言

贾康:中国应推行三级分税制

省以下分税制迟迟不能真正贯彻,是因为省以下还有市、县、乡镇,加上中央,整个政府财力分配体系中至少共有五级,如何依二十个左右的税种实行五级“分税”,在技术上是无解的。是故,1994年以来实际仅在中央和省之间维系了分税制框架的基本规范,而省以下未能落实。往前看,出路在于逐步推进“乡财县管”和“省直管县”,把财政的实体层次减少到三级。按照三级框架深化分税制改革、重构和优化央地财税关系,必须以合理界定各级政府职能即“事权(支出责任)”为始发环节,构建“一级政权,有一级合理事权,呼应一级合理财权,配置一级合理税基,进而形成一级规范、完整、透明的现代意义的预算,并配之以一级产权和一级举债权”的三级分税分级、上下贯通的财政体制,加上中央、省两级自上而下的以因素法为主的转移支付和必要的生态补偿式的地区间横向转移支付。[详细]


李林军:应提升直接税比重
中国注册税务师协会副会长李林军透露,即将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肯定有税制改革的方案,针对税制改革,财税法学界的设想是,总体趋势将增加直接税的比重,优化税收结构。李林军说,“逐渐增加直接税比重,降低间接税比重,可以起到扩大内需和调节分配的作用。”[详细]

李炜光:中央应放权 降低财权的集中度
完善分税制关键的环节,要降低财权的集中度。中央应当找回上个世纪80年代果断放权的感觉,坚定不移地走与市场经济相匹配的"分权"之路,将税收管理权包括税收立法权、解释权、税基税率选择确定权、税种开征停征权、减免权、调整权等在中央与地方之间进行合理划分,不再全部集中在中央。[详细]


许善达:先约束向百姓和企业收钱的权力
从财税领域来看,首先要把向老百姓和企业收钱的这个权力约束住,这是个前提;怎么收是第二个问题;然后再怎么花,这是第三个问题。我觉得现在可以启动第一个问题,就是先把向老百姓和企业收钱的权力约束起来。[详细]

刘剑文:让地方在税种立法权上有自主性

按照我国现行法规,地方没有税种立法权,即地方无法在当地开征某一种新税。在这方面,可以考虑中央适度放权,让地方有更多自主性;此外,市政债目前的发行体制也应进行改革,让地方自行发债的权限有所扩大,但要保证能还本付息。[详细]

>>建国后的财税改革

时间 改革内容 时代背景 影响
1950年 统一全国财政收支,统一全国物资调度,统一全国现金管理 建国初期的国家财政必须同时承担支持革命战争、促进经济恢复和加强国家建设等多项任务。 我国高度集中的财政体制初步形成。对促进经济恢复和支持抗美援朝战争,以及初步建立我国的工业化基础都发挥了积极作用。
1954年 中央制定了财政管理六条方针。规定 “支出包干使用”、 “自留预备费,结余不上交” 为了调动地方政府和企业的积极性,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我国财政体制进行了一些改革和调整的探索。
1958年 “以收定支,一定五年” 首次对统收统支体制实现了较大突破。但地方上出现了 “瞎指挥”和 “共产风”,宏观经济秩序混乱,企业虚盈,财政虚收,银行信贷资金被挪作基本建设投资,结果造成生产下降,此后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困难。
1978年 “收支挂钩,总额分成,一年一定”;“收支挂钩,增收分成”; “收支挂钩,全额分成,比例包干,几年不变”; “民族自治地区财政体制” 政治上的拨乱反正,经济体制改革快速推进和对外开放持续扩大。 为逐步建立规范化的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关系积累了经验。
1980年 在中央和省级为代表的地方间的财政分配关系方面,实行“划分收支、分级包干”的预算管理体制。 财政危机下,寻找经济转轨的方向。 在打破高度集中的财政分配格局方面迈出了实质性步伐。
1985年 在两步利改税完成后,“分灶吃饭”体制在表述上调整为“划分税种,核定收支,分级包干”的预算管理体制。
1988年 实行多种形式的地方财政包干办法,包括“收入递增包干”、“总额分成”、“总额分成加增长分成”、“上解递增包干”、“定额上解”和“定额补助”等。 为了配合国有企业普遍推行的承包经营责任制 承包制激发了地方政府增收的积极性。但是,由于受各种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中央政府很难事先对地方财政收入的增长潜力作出准确的估计,因而很难制定一个合理 的承包指标。执行的结果是财政收入的增量部分大多归于地方政府,中央财政收入在全部财政收入中所占比重呈现下降的态势。
1994年 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模式相配套,实行了“经济性分权”的分税制财政改革并延续到今。 为了进一步规范政府与企业及政府间的收入分配制度,打破对企业的行政隶属关系控制体系,促进公平竞争和解决中央政府收入占财政收入比重过低等问题 按照中央与地方政府事权划分,合理确定各级财政的支出范围,并根据事权和财权相结合原则,将税种统一划分为中央税、地方税、以及中央地方共享税。但由于地方政府财权和事权不一致,被迫走上“土地财政”之 路,为近十年房价暴涨、社会矛盾激化等问题埋下祸根。
责任编辑: 网易新闻专题组   时间:2013-10-28 分享到:
| 新闻首页 |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