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乘公交不再“挑肥拣瘦”
2006年,一张名为“市政交通一卡通”的IC卡改变了北京人的出行习惯。它让北京人习惯了排队上车,把有着69年历史的月票送进了档案馆。[详细]
郊区学生家门口就能上名校
2006年9月1日,位于通州区潞城镇的一所新中学迎来了第一批新生,几百名农村娃迈进了崭新的教室,成了北京二中这所名校的分校新生。[详细]
2006年低收入者看病不再难
怀揣着钱,却挂不到专家号;进入医院,却付不起昂贵的治疗费。然而,就在2006年,惠民医院成立、社区用药全部实行零差率以及即将进行的医疗体制改革……“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有望逐步得到解决。[详细]
奥运场馆建设“日新月异”
2006年,第一个竣工并投入使用的奥运场馆——丰台垒球场出色地接受了世界女垒锦标赛的检验,其余新建场馆也在马不停蹄地建设之中,很多工程都已稳步走向收尾阶段。[详细]
|
 |
保护环境要靠我们每一个人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每天都在为北京的天空更干净一点而努力奔忙。正是有了他们的努力,2006年,北京市区空气质量二级和好于二级的天数达到了241天。而在1998年,这一数字为100天。[详细]
农村家家都有“私人医生”
以前在农村一提起看病,很多农民都感到无奈。因为看病贵,农民根本看不起病,要是谁家有个大病大灾的,肯定会因此变穷。如今,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推行后,农民也能像城里人一样,不但能报销,而且还定期体检。[详细]
大兴文化创意产业令人兴奋
2006年的北京,文化创意产业是最令人兴奋的词语之一。创意产业是当今世界发达国家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潮流,而北京敏锐地捕捉到了其中蕴涵的独特价值,开始大力开发文化创意产业。从去年开始,北京掀起了文化创意产业的高潮。[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