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它人物推荐  |
 |
艾敬:我的“1997”
在十多年前我唱这首歌时,香港人不喜欢,这次有机会写这个歌,证明他们现在喜欢我了,这个意义特别大。
|
 |
梁凤仪:怀有感谢的心
10年来港人心态的最大变化,就是从担心一国两制不能实行,到海外的人告诉他们,你们很成功,他们心踏实了。
|
 |
曾智雄谈97后青年发展
对于香港的青年人来说,97到来时,他们有过恐惧。最近10年,是一个不断加深认识乃至人心回归的过程。
|
 |
董建华:只能成功,不能失败
董先生说他一方面体会到中央政府对自己、对香港全体市民的信任,感到无上荣光,另一方面感到肩上责任重大。
|
 |
彭定康:我带着伤感离开
10年前的7月1日,彭定康带着伤感离开香港,作为香港最后一任总督,他见证了昔日的大英帝国在香港的陨落。
|
 |
叶刘淑仪:爱国天经地义
叶刘淑仪说,回归祖国以来,香港维持了原来的生活方式,各方面的发展都很好,“一国两制”非常成功。
|
 |
梁文道谈香港荣归十年
对于香港回归后的继往与开来,依托与前路,当归于怎样一个关键,当有怎样一条线索?且听梁文道娓娓道来。
|
 |
中英街小贩
中英街可能是世界上最短,承载的历史信息却最为丰富的一条街了。那些小贩游走在这条小街上,拉客或者宰客。
|
 |
辗转深港两地的族群
深圳与香港是如此相近,绵延的铁丝网在深圳河畔,在马路边,在楼丛中,在两边居民的日常生活中穿行。
|
|
|
 |
对话时间:6月14日
对话地点:金庸先生香港办公室 |
嘉宾介绍 金庸 |
金庸:本名查良镛,生于1924年,浙江宁海人。他自幼酷爱读书,并且笔耕不辍,是一名成功的报人、社会评论家和著名的武侠小说作家。1955年在《新晚报》发表第一部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1972年9月《鹿鼎记》连载完结,金庸宣布封笔。20年间先后完成“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十四部小说,成为武侠小说的典范,在大众中广为流传,影响深远。
|
|
|
|
日前,网易联合《南方都市报》赴港对话金庸,与网友共同探讨香港荣归十年话题。
对香港生活、互联网、武侠小说,金庸有何看法?6月22日,网易曾推出过一个访谈剪辑版[点击查看]。
今天,《南方都市报》,联合网易推出金庸访谈完整版。一国两制、《基本法》、公民精神……在这个完整版里,且听大侠有何高见。” |
[对话实录] |
[访谈图集] |
[查看《南方都市报》访问金庸全文] |
|
|
 |
金庸:邓小平对我说,你放心好了 |
|
问:你对“一国两制”构想有着怎样的评价?
金庸:根据邓小平先生的设想,“一国两制”给世界不同意识形态和平共处也提供了很好的参考模本,一个世界两种制度也是可以的。美国实行资本主义,苏联实行社会主义。欧洲、美洲可以实行资本主义,那亚洲,还有非洲那些穷的国家,都可以实行社会主义。所以“一国两制”是可以推广,大家彼此见证,不一定需要打仗。“一国两制”已经十年了,你不来管我的事情,我不去干涉你的事情,大家和平相处,是可以的。 [详细] |
 |
金庸:不用去理会对英国统治还有感情的港人 |
|
问:回归十年来,香港居民对《基本法》的态度有何转变?
金庸:香港现在是中国的一部分。有的人还喜欢英国人的统治,像皇后码头要拆掉,有的人就反对,因为英国女王从这里上来过,英国的总督在这里上来过,要拆,他们就不高兴,这些人对英国统治还有感情。问我什么意见,我说这些人,不去理他。[详细] |
 |
金庸:公民精神,我们中国从来没有的 |
|
问:你的小说倡导一种侠义精神,但是在现代社会的发展,特别需要的是一种公民精神,为保护和争取自己权利而斗争的精神。
金庸:侠义精神,中国人一直鼓励的;公民精神,我们中国从来没有的。好像中国人为自己的权利斗争是很可耻的。侠义精神是为别人权利,人家来欺负你,我挺身而出,来帮你的忙,不让他欺负你,保护别人在道德层面上是高尚的。假设法律规定警察是不可以随便来的,你不让警察来家里搜查,你拼命抗拒的话,其他人会认为你是为了自己的权利与利益,来保护自己,他们会觉得,你在道德上是次一等的。 [详细] |
|
■ 如何作客网易 |
如果您想作客网易,请联系张晓虹
电话:010-82558551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