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它人物推荐  |
 |
艾敬:我的“1997”
在十多年前我唱这首歌时,香港人不喜欢,这次有机会写这个歌,证明他们现在喜欢我了,这个意义特别大。
|
 |
梁凤仪:怀有感谢的心
10年来港人心态的最大变化,就是从担心一国两制不能实行,到海外的人告诉他们,你们很成功,他们心踏实了。
|
 |
曾智雄谈97后青年发展
对于香港的青年人来说,97到来时,他们有过恐惧。最近10年,是一个不断加深认识乃至人心回归的过程。
|
 |
董建华:只能成功,不能失败
董先生说他一方面体会到中央政府对自己、对香港全体市民的信任,感到无上荣光,另一方面感到肩上责任重大。
|
 |
彭定康:我带着伤感离开
10年前的7月1日,彭定康带着伤感离开香港,作为香港最后一任总督,他见证了昔日的大英帝国在香港的陨落。
|
 |
叶刘淑仪:爱国天经地义
叶刘淑仪说,回归祖国以来,香港维持了原来的生活方式,各方面的发展都很好,“一国两制”非常成功。
|
 |
梁文道谈香港荣归十年
对于香港回归后的继往与开来,依托与前路,当归于怎样一个关键,当有怎样一条线索?且听梁文道娓娓道来。
|
 |
中英街小贩
中英街可能是世界上最短,承载的历史信息却最为丰富的一条街了。那些小贩游走在这条小街上,拉客或者宰客。
|
 |
辗转深港两地的族群
深圳与香港是如此相近,绵延的铁丝网在深圳河畔,在马路边,在楼丛中,在两边居民的日常生活中穿行。
|
|
|
在香港市场打拼到一定程度后,许多香港人的创业模式是借助此前的工作经验,去其他城市寻找更大的发展空间。直到2003年,在SARS、禽流感的袭击下,香港政府认识到与内地合作的重要性。这一年,CEPA的签署让很多香港人来到大陆创业并晋升为成功的港商。 |
|
|
港商朱金耀在深圳创业多年。“香港太小了,要赚钱、做大事,必须到大陆去。”朱一副成功人士的扮相,腰板笔直,声音饱满。他在深圳购有几处房产,并把外贸生意做到了3000公里外的内蒙古。一半多时间,他在深圳与大陆朋友叹茶聊天,觅得商机,借此跻身于香港中上层社会。 [详细] |
|
当记者询问他当初为什么选择北京,并希望他回顾从1997年到2006年的10年创业之路时,缪德伟却将时间表拨向了更遥远的年代--1986年--第一届京港洽谈会的10年之前。
1986年,缪德伟26岁。当时他被所在公司美国万宝路公司派遣到北京开拓当地的烟草市场。"当时,我在北京没有朋友和同学,一切都靠自己。"在缪德伟的回忆里,北京人喝酒论斤、北京企业有午休的习惯,这些曾经让他不知所措。但是令他记忆最深刻的,是北京的交通。 [详细] |
|
广州总统大酒店营运总监兼行政总厨关志泉在穗十年,广州已经成了他的第二个家,他对这里比对香港还更熟悉。
“今天我在广州得到的,会比在香港更多。打个比方,在香港十年我可能赚超过1000万,但1000万在香港买不到3间楼,但在广州我有3层楼。”关志泉告诉记者,除了物质以外,“我将兴趣变成自己生活的一部分,比如说我喜欢看美女,所以我去搞时装走秀,我喜欢美食,所以我担任行政总厨,写美食专栏……在广州,我拥有更充实和丰富的生活。”
[详细] |
|
 |
北上创业的港人蔡桂璋,把时尚理念带给北京 |
20年前蔡桂璋以观光客的身份首次踏足北京,到今天成为北京王府井时尚广场的掌门人,她说:北京各商场像占山头,比如SOGO在宣武,新世界在崇文。 [详细] |
 |
王府井时尚广场一瞥 |
王府井时尚广场体现年轻时尚的面貌和风格,集最新科技的灯光外墙广告效果;首家拥有场内电子屏幕;并不断邀请时尚艺人加入,其营销方式独树一帜。 [详细] |
|

在香港的街道上,匆匆赶路的上班族已成为固定风景。 |

2005年,香港人前往大陆工作及旅游人次超过6000万。 |
[第一次北上热潮]
改革开放初,香港人进入内地的身份是港商。许多港商利用内地低廉的土地、人工成本和各项优惠政策,通过精心经营,从小老板一跃成为大老板,“千万富翁”、“亿万富翁”就有不少。
[第二次北上热潮]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在纯外资企业进入内地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个阶段的“高级人才本地化”,香港的高级人才大批量涌入内地。最初,内地纯外资企业的主管都是外国人,出于种种考虑,外方一般习惯于从亚太地区设在香港的总部派香港人来管理内地的企业。本地化的第一阶段,香港人才大批进入内地。
[第三次北上热潮]
近几年,国企、民企已经开始初步形成引入境外人才的趋势,这是中国企业向国际靠拢必然要走的一段路程,也必将带动新一轮的港人“北上”。 |
|
|

CEPA后首次港人北上考律师牌,梁爱诗赴深圳试场巡视
|

香港学生成都街道办上班 称比想象先进很多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