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陈凯歌已是“第五代”中的领军人物之一,他的“成长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黄土地》、《孩子王》到《荆轲刺秦王》,一路走来也伴随着不断的批评与质疑。可喜的是,当年的小馒头,已经蜕变为肉包了。 |
■ 功成名就,俨然一代宗师
|
陈凯歌,区别于其他导演的特征,在于气质。所以,圈里称呼他为“陈大师”;大师者,往往在精神上有让人仰视的高度。在其影片中,他塑造了一系列自传性很强但都非同凡响的男性角色,作为他的化身,受其旨意肆意挥毫书写其宏伟抱负、人生理想:《黄土地》里无力拯救翠巧、搜集民歌的解放军文艺工作者;《孩子王》里谢园扮演、遭文革迫害落魄不堪,却依然显出卓尔不群人格魅力的知识分子;《霸王别姬》里追求极致情感不惜自刎的陈蝶衣;《荆轲刺秦王》里肩负国族仇恨仇置个人生死于度外的壮士荆轲……
陈凯歌的成就,首先在于其高度的人文精神,对人的本体与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注。他善于剖析历史和传统的重负对人精神的制约与影响,展现人的复杂性。他的影片充满了对更和谐、更明智的人类生存状态的关切与向往。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扎实的艺术功力,表达强烈的人文意识和美学追求,并调动多种电影手段,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沉重而犀利、平和而激越的电影风格。 [详细]
|
|
■ 十年之痒,《无极》里翻船?
|
陈凯歌太自信,因为他虽然才华横溢,但是并非一个坚定的人。
《无极》作为一个商业大片所需要的气势,以及国际化标准,以及入围奥斯卡的野心分散了他的注意力,正是陈凯歌电影生涯的一个隐喻,当他想拍一部好的电影的时候,他总是想得太多,票房,观众,美国人,国际大奖,海外市场,舆论,都是些事关名利的东西。所以他会徘徊,会以他的聪明和狡黠想出一个万全之策,至少不会全盘皆输。这样,他往往会忽略一个道理,好的电影是发自内心全力以赴的,是这个导演在拍片的时候只想怎么把这个电影按自己的意思拍出来的明确目的,而不是什么“万全之策”。他更忘了一点,如果自己只是专心拍电影,他是可以拍出优秀的影片的,因为他毕竟是一个了不起的导演。[详细] [评论] 网易新闻 news.163.com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