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死一个孩子的最好办法,是把他往死里夸

2018-07-18 12:15:52
0

中国孩子生存指南:避开“你最棒”才能活下来。

本文系网易沸点工作室《谈心社》栏目(公众号:txs163)出品,每天更新。

有人这样概括,国人教育理念的变化:

曾经,我们将“棍棒底下出孝子“奉为至理名言;如今,我们又成了赏识教育的“死忠粉”。

在传统的打击式教育被逐渐抛弃之时,中国家长们似乎又陷入了捧杀式教育的陷阱。

很多家长开始坚信:好孩子是夸出来的。

于是,所有的批评都被夸奖取而代之:

地铁上不停吵闹的孩子,终于在妈妈安抚中坐下来,妈妈说:“宝贝儿做得真棒”;

考试刚刚及格的孩子,爸爸夸他真聪明努力;

孩子做了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妈妈就必须夸他太懂事太能干了……

仿佛孩子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值得骄傲的,以至于父母需要对他们保持高密度的夸奖。

然而,夸奖就真的比批评好吗?

一位家长求助心理学家,孩子最近迷上了下飞行棋,只要一有空闲,就会求父母陪他“杀”上几盘。

下棋的过程中,父母总会尽量让着他,因为孩子赢了之后被夸奖会很开心。

如果父母不小心赢了他,他就会赌气 说: “不来了”,甚至会嚎啕大哭,掀掉棋盘。

事实证明,夸奖和批评对孩子都会产生不同的影响,而关键在于,使用两者的方法。

1

盲目的夸赞

“爱子”成了“害子”

儿童心理学家鲁道夫·德雷克斯曾说过:“一个孩子需要鼓励就像一棵植物需要水一样的重要”。

反思过打击式教育的弊端之后,家长们逐渐转向鼓励、赞美式教育。

在这过程中,他们常常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不知道哪个地方应当夸,也不知道如何去夸,很多父母陷入了过度的鼓励式教育之中。

孩子吃完了一碗饭,家长夸孩子真乖;孩子在父母的再三劝说下,放下了游戏机,家长夸孩子真棒;孩子停止了因为得不到玩具的哭闹,家长夸孩子真懂事。

“纵使富有的人以其财富自傲,但在他还不知道如何使用他的财富以前,别去夸赞他。?”

明明是孩子应该做的小事,父母却大肆赞美。这种过度的表扬,会使孩子不能对自己的行为产生明确的认知。

在夸奖孩子时,一些父母喜欢使用夸张的词汇,这也会让孩子产生错误的认知。

比如经常夸孩子“你真聪明”,会让孩子认为自己天资聪颖,赢得大家的喜欢。

之后,为了再次博得喜爱,他们会选择更简单、容易实现的事去做,也因此,长此以往,孩子就容易形成一种“天赋型的思维方式”。

拥有这种思维的人不相信不遗余力地奋斗,而是会用取巧的方法完成没有技术含量的事。

由于盲目的夸奖,孩子永远活在家长营造的“童话世界”中,失去正确看待自己的能力。

他们认为自己真的像别人说的那样优秀,慢慢会变得十分自信,这看似是个好事情:

孩子变得大胆,越来越喜欢展示自己,从不怯场;

在和小朋友玩耍的时候变得更有领导力。

但当别人提出质疑,自己遭到反对,自负就会展现出来。

他们很难承认自己的错误,更不会改正,在面对小朋友的质疑时,甚至会出现“孤立别人”的极端举动。

过度的夸赞教育,还会让孩子变得脆弱,拥有较低的抗挫折能力。

没有经历过打击,就永远学不会如何去面对。

因为一直被夸赞自己做的是对的,孩子可能无法忍受改变后可能的失败结果。

在成功的假象中,平淡、无为的一生,不犯下大错或许是他们最好的结局。

没有家长会想要“毁了孩子”,但捧杀式教育,让他们走在毁掉孩子的路上不自知。

2

捧杀式教育

封住了孩子表达脆弱的出口

当初捧得有多高,日后摔得就会有多惨。

被父母夸赞捧上云端的孩子,在面对逆境时,难免产生挫败感和无力感,巨大的落差,孩子的心理健康极易受影响。

父母的过度赞扬,是心理学上“冒充者综合征”的诱因之一。

冒充者综合征是由临床心理学家Pauline R.?Clance和Suzanne A.?Imes在1978年发现的,指的是:

按照客观标准,某人已经取得成就,但是他本人却认为这是不可能的,反而感觉是在欺骗别人,并且害怕别人发现此欺骗行为。

如果孩子从小被过度灌输“你最棒”“你最聪明”,被寄予很高的期望,就可能会害怕失败。

当他长大,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他人的指责批评或比自己优秀的人之时,他会发现原先建立起的评价标准轰然坍塌。

于是,他可能会走向另一种极端——自我否定。

“我做得越好,别人越夸赞我,我内心那种没底气的感觉就越清晰。我好怕有一天,别人发现我根本不配拥有现在这样的成就。

即使是在演完《哈利·波特》后,我也没有自信自己会成为一个演员,我觉得自己只是运气好,我需要别人来肯定我。”

这是艾玛·沃森在接受杂志采访时的一段话。

艾玛因为赫敏一角,成为英国家喻户晓的女演员,但在内心深处,她依然常常觉得自己不配得到一切,只不过是运气好罢了,当受到人们盛赞的时候,她会觉得自己是个骗子。

13岁出演《这个杀头不太冷》、22岁取得哈佛大学心理学学士学位的娜塔莉·波特曼在一次演讲中坦言:“其实我对自己的价值毫无自信”。

甚至连晚年的爱因斯坦,也曾经说自己是“无意识的骗子”。

这些名人已经取得了世俗意义上的成功,尚且如此困扰。对于在父母过度赞誉下长大的普通人来说,就更容易深陷”冒充者综合征”的泥潭之中无法自拔。

这些人往往会出现以下现象:期末取得了好成绩,却觉得只是“老师放水””侥幸过关“;

被录取进了好大学,只当自己运气好;

工作后进入了单位,明明也取得了一些不错的成绩,却常常被自我幻想出的领导批评,惊出一身冷汗。

久而久之,他们的不仅容易陷入焦虑、恐惧之中,还容易因为逃避挫败感,畏缩不前,白白错失机遇。

除了“冒充者综合征”之外,过度赞扬带来的习惯性讨好人格同样值得警惕。

讨好迎合别人,往往和自我怀疑、否定相伴而生。他们不懂得拒绝,而是尽力迎合,以满足别人的要求,和别人期待中自己的样子。

赞美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乐观成长,养成良好的行为模式和思维品格;而那些随随便便,无时无刻不在赞美孩子的家长,可能会让孩子为了收获更多的赞美,早早地学会察言观色、曲意逢迎。

当他们踏入社会的时候,也会为了获得肯定,寻回熟悉的感觉,展现出自己讨喜的一部分,而隐瞒自己真实的想法。如果有人对他们表示出了质疑和否定,就会陷入痛苦之中。

因为难以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才会在怀疑自己、自我打压的同时,习惯性地试图讨好别人。

成长过程中的过度赞扬,就像一块胶布,封住了孩子表达脆弱、展露缺点的出口。

3

如何正确夸奖孩子?

中国父母的夸奖因为其模糊随意,更像是廉价的馈赠,而不是饱含心意的肯定。

过于泛滥苍白的肯定,最后造成了孩子心理上的“免疫”,要让他们真正获得鼓励式教育的益处,父母需要正确地去夸奖孩子。

1 、夸具体的事实

旧金山大学的心理学家Jim Taylor认为:“干得漂亮”是最懒惰的称赞,最没有价值的称赞,最有害的称赞。

“做的很棒!”“好孩子!”是所有父母最轻车熟路的夸奖,不管是学习,比赛,还是收拾家务,甚至只是自己完成了一件小事,父母都会用这句话来践行夸奖式教育。

这句笼统的夸奖慢慢变得敷衍,所含有的感情也越来越少。

在简单任务中得到夸奖时,孩子会怀疑父母夸奖的真实性,或者觉得父母眼中的自己很傻,这些都会让孩子变得无所适从。

类似“很棒”这类模糊的标签是感性的,但是夸奖是要基于理性判断的结果的。

在夸奖孩子不妨多用一些描述性语言,用具体的事实来肯定孩子,而不是做一个偷懒的父母。

比如当孩子打扫好房间时,用“哇,你把自己的房间打扫得真干净”来代替“真棒”。

2 、夸努力的过程

美国斯坦福大学行为心理学教授罗尔·德韦克,曾做过一项关于“表扬”和“鼓励”的实验。

他随机把参与拼图比赛的孩子们分成两组,一组孩子听到的是关于智商的夸奖,即表扬“你很聪明”;另外一组孩子得到的是一句关于努力的夸奖,即鼓励:“刚才你一定很努力。”

德韦克说,这两类孩子在测试中的表现有很大的差异,被夸奖努力的孩子会尝试用各种方法解决难题,享受整个过程;而那些被表扬聪明的孩子认为,失败是因为他们不够聪明,在测试中会很紧张,失败了会很沮丧。

夸奖孩子努力,是肯定他挑战难题的过程,让他有一种成长型思维,培养了他独立自强,敢于挑战的品质;

夸奖孩子聪明,则在暗示他的成功是由天赋所决定的,结果不受到自己的控制,灌输了一种“听天由命”的思想。

一句“你很努力”要比“你很聪明”真诚得多,前者是对整个过程的尊重,也给了孩子不断尝试的勇气和机会,而不是在面对新事物时胆怯后退。

3 、不同对象不同夸奖

父母夸奖学龄前儿童有礼貌,孩子长大之后会有更好的社交技能,并且有着更好的独立能力,因为对于小孩子来说,他们还没有分辨夸奖背后具体含义的能力;

对于大孩子来说,这类简单的夸奖就显得弊大于利。

客观的夸赞,可以让低自尊水平的孩子,不再恐惧失败,敢于挑战;

夸张的夸赞,则会刺激高自尊水平的孩子去选择相对更难的任务,以展现自己的实力。

这就要求家长在夸奖之前,首先要了解自己的孩子,才能够有的放矢。

父母没有了解孩子就做出的随口赞美,会将孩子淹没在这种无用话语的垃圾堆中,磨去他们韧性的同时,也让他们渐渐失去了能够保护他们走得更远的盔甲。

真正的赏识教育,从来不是简单地夸奖,而是父母和孩子通过交流贴更加紧密的心。


谈心社,这是20多岁年轻人深夜谈心的地方。微信搜索“谈心社”关注我们,倾诉你的故事吧。

erweima 扫一扫关注杂家 更多有趣内容

谈心社

深夜谈心 彼此相遇

erweima

扫一扫关注杂家 更多有趣内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