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中国"唯一不怕水淹"的青岛 是因德国造下水道?

0
分享至

(原标题:中国“唯一不怕水淹”的青岛 是因德国造下水道?)

这两天,全国不少地区迎来大雨。

随即,街道成河、车辆“水中游”的图片、视频就刷爆了网络。

北京市回龙观龙锦二街育知东路交叉口下水盖被冲开

即使再大的雨,公司也依旧会记住你的迟到

而每当这样的城市因汛期内涝变成“看海胜地”时,青岛都会因“中国最不怕淹的城市”标签饱受赞誉。有一种网络热传的说法是,“德国占领青岛17年间,没修别墅,没盖大楼,没搞布满喷泉鲜花和七彩灯光的广场,却费九牛二虎之力把下水道修了。100年以后,全中国都看见了一个从来不被水淹的青岛。”

在一些网帖中,有人说“不管下多大的雨,青岛路面的积水从不会没过脚脖子”;某电视相亲节目中,青岛籍男嘉宾骄傲地对女嘉宾说“来青岛吧,我们这里暴雨天上下班永远不怕堵”……德国下水道真那么牛吗?青岛是否真不怕水淹?不怕水淹真全是德国人百年前的功劳?

近日,新华社记者通过实地探访和调查,对诸多“传说”进行了求证,探明了诸多“神话”真相。

文丨张旭东、徐冰、易艳刚

本文摘编自《新华每日电讯》旗下微信公众号“草地周刊”(ID:caodi_zhoukan),原标题为《青岛:德国管网N个“神话”真相调查》。

青岛下水道结构图。(来源:《看历史》)

传说一:青岛不怕淹,得益于百年前的排水系统?

真相:“德国制造”管网目前占比不到千分之一

不少网民认为,青岛号称“中国最不怕淹的城市”,是得益于上世纪初德国人占领青岛期间修建的排水系统。很多网帖的依据,应该是源于南方某媒体2010年刊发的报道《青岛古力:一百年前的远见》。青岛市城乡建设委员会主任陈勇认为,德国建设排水系统的理念对青岛确有影响,但“青岛不怕淹靠德国下水道”这种归因太简单、不够客观。

青岛市市政公用建设中心副主任黄绪达说,德占时期共建造了80公里排水管道,但大部分管网因为超期服役和城市规划等原因,已陆续被翻建整修,只有位于安徽路和大学路的约2.66公里雨水暗渠和污水管线仍在正常使用。目前,青岛市内三区排水管网总长约3000公里,德占时期修的管网占比不到千分之一,对整个青岛排水系统影响已经非常小了。

记者还实地探访了仍在使用的2.66公里德国排水管网。安徽路排水管道入海口位于青岛前海一线,距离青岛著名景点——栈桥只有几百米远。管道口是一个约3米长、2.5米高的长方形,内部则与西北的窑洞类似。

网上曾有传言说管道内可以跑大卡车,这种说法有些夸张,但小轿车单向通行应该毫无压力。

专家认为,青岛极少发生严重城市内涝,是特殊自然地理环境、温和气候水文条件和完善排水系统共同作用的结果。青岛是典型山、海、城一体的滨海城市,这种特殊地形使降雨能快速经地面径流汇入大海;青岛地处温带季风区,降雨时空分布相对均衡,极少出现台风、连续强降雨等极端天气;此外,青岛在城市排水管网系统建设方面投资很大,排水管网建设标准和密度在国内处于较高水平。

传说二:德国造的管网附近都有神秘“油布包”?

真相:仅是多余零件随机存放,并非专门储备

另一个流传甚广的是关于“油布包”的传说:青岛下水道使用百余年后,有些零件需要更换,但青岛师傅不会修。他们打电话向德国那边求助,德国人淡定地说,根据德国的施工标准,在老化零件周边3米范围内,可以找到备件。青岛师傅按照线索找到一个小仓库,里面全是用油布包好的金属元件,虽历经百年却依旧光亮如新。

对于这个传说,黄绪达认为“纯属子虚乌有”。黄绪达表示,当年德国侵占青岛时,我们国家基本没有工业,井盖等一些零部件确实要从德国运过来。德国和中国距离很远,会多运一些零件作为备件,在完成管网建设后,德国人会把一些备件存在那里。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确有工人在地下管网发现过一些配件,“但这并非德国人专门、精确放置,而只是一些多余的零部件随机存放在那里而已。”

网络上对这一传说也不乏质疑。3年前,有人在知乎提问“德国人修的青岛老城区的地下排水系统,有那么神吗”,青岛市城市管理局排水管理处办公室主任乔全荣的回答获得了两千多个赞。最近,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油布包”说法明显缺乏常识——“下水道一般是陶的、瓷的或者水泥的,不存在金属元件。”

还有专家分析认为,“油布包”传说有可能是根据德国别墅的故事演绎的。德国人当时在青岛建了不少别墅,他们离开中国后,有一些人对自己的别墅非常挂念,因此写信给后来的主人,提醒修缮并告知一些备件的存放位置。或许,“油布包”传说是人们对“德国制造”、德国“工匠精神”心生向往的一种过度演绎。

青岛安徽路地下排水管道的入海口,这段排水管道是仍在正常使用的德国地下管网。(摄影:张旭东)

传说三:青岛是中国最早实现“雨污分流”城市?

真相:德国的确在青岛率先引入“雨污分流”模式

网传青岛是中国最早实现下水道“雨污分流”城市,这一点不假。据《胶澳发展备忘录》记载,1900年德国首先提出“雨污分流”概念,并将青岛排污系统分为分流式和混合式两种。

分流式下水道的雨水和污水分别排入不同管道,粪便和生活污水从一个管道流出,经处理后流入近海,雨水从另一个管道流出。“雨污分流”的工程从论证到完工持续了5年之久,德国人显示了特有的耐心和严谨。

据《青岛市志·市政工程志》记载,德国人在沿海的欧人区的地下管网采用“雨污分流”模式,华人区则是“雨污合流”模式。德国人共建设排水管道80公里,其中雨水管道29.97公里,污水管道41.07公里,雨污合流管道9.28公里。

“德国管网‘雨污分流’模式确实先进。一方面,它能确保强降雨时污水排放不影响泄洪;另一方面,‘雨污分流’确保雨水管道不会被污水杂质堵塞。”黄绪达说,“青岛市后来新建、改建排水管网中,97%都采用了‘雨污分流’模式。”

不过,德国人当年做“雨污分流”的初衷,并不是想造福青岛的中国老百姓,而是想让殖民者享有干净卫生的宜居环境。在城市化开发初期,当地人随地大小便的生活习惯令德国人头疼不已,甚至引发过一场瘟疫。德国胶澳总督府在中国城市排泄物清运方式基础上,制定了一套地下管网“雨污分流”改良方案。

最近,一篇题为《德国良心下水道真相:曾坑惨中国人,排水效果全靠中国制造》的微信朋友圈热传,迅速获得“10万+”浏览量。“雨污分流”的设计是否“坑惨中国人”?青岛市档案局社会宣传处调研员张蓉可能比较客观:“老青岛的‘雨污分流’下水道大都集中在欧人居住区,这些污水经泵站加压后流经华人区的雨污合流管道再排入海中,相比而言华人区环境质量明显低于欧人区。”

传说四:奢侈的德国人给排水管道贴瓷片?

真相:不是钱多,管道底部贴上瓷片是为防止管道被杂质堵塞

去青岛市博物馆参观过的人,有不少对那里保存的一段蛋型德国地下管网印象颇深。心细的参观者还会发现,这段管网的底部贴着瓷片。因此,有传言说奢侈的德国人连排水管道都贴瓷片。

记者近日来到青岛市博物馆二楼,发现在《青岛史话》古韵悠长展区的展柜中,存放着一段德占时期的地下管道,高约80厘米、宽约40厘米,截面呈上宽下窄的鸡蛋形,下面较窄的半部分确实被贴上了暗红色的瓷片。

青岛市博物馆讲解员孙晓雯介绍,德占时期的地下管网大部分是“雨污分流”模式,也有少部分是“雨污合流”模式,博物馆保存的这段就是“雨污合流”管道的一部分。这段管道下端较窄的设计,使水流较少时保持一定的流速和动力。底部的瓷片非常光滑,使得水流能够快速流过,污水中的淤泥和杂质也能被一起冲走;而上端宽阔的设计则是为了水流较多时,能够实现快速流过、迅速排水。

这段管道的旁边,陈列着一个德占时期的下水道井盖,中间有一个字母“K”。字母“K”是德语“胶澳”(KIAUTSCHOU)的首字母,胶澳是青岛的旧称。青岛人把下水道井盖叫古力盖,这是德语“GULLY”的音译,也就是雨水管道的意思。这一名称一直延续至今,是德占时期下水道系统在市民生活中的一种延续。

青岛市博物馆保存的一段德占时期青岛下水管道,底部贴有瓷片。(摄影:张旭东)

传说五:德国人百年前就有污水处理意识?

真相:德国人对污水排放确实很讲究

黄绪达介绍,当时青岛中心城区的污水如果排入前海,会对海滩造成污染;排入后海,则会污染港口锚地。经过严谨考证,德国技术人员最终将排污点选在团岛的最西端,紧靠胶州湾入口的海峡处选定了排污口,该地不仅水深,而且强烈的潮汐海流能迅速把沉淀物冲走。

据史料记载,后来德国人采取污水净化处理,通过管道集中送至市内几处化粪池,分别位于广州路、太平路、乐陵路、南海路等地,总容量500立方米,净化处理后排入团岛附近的海水中。由于这个排污口远离主城区,仅靠自然落差无法完成污水流动。为此,德国人又在靠近小港的城市最低点设立污水泵站,用电力发动机驱动污水加速流动,避免淤积。

张蓉表示,德国人对青岛的城市建设煞费苦心且着眼长远。在德国人看来,青岛地下管网建设和污水处理不是单纯市政建设,而是事关德国在东亚的“国家形象”。

“作为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德国迫切希望把青岛建成东亚的一个模范殖民地,彰显自身能力,与英、法竞争。因此,德国在青岛不惜代价地采用当时最新科技,并在市政建设、行政管理、路网建设、卫生保健等方面都采取了诸多政策和措施,客观上对青岛形成现代化的城市公共设施产生了影响。”张蓉说。

传说六:任凭暴雨肆虐,青岛从来不怕被淹

真相:青岛防汛同样“压力山大”

陈勇说,其实青岛并非不怕淹,遇到风暴潮与强降雨叠加、台风过境或天文大潮,防汛压力也很大。防汛前,地方政府会彻底清理地下管网;汛期中,针对一些洼地等重点防汛点,会派专人值守,出现积水立即处理。“另外,遇到天文大潮,一些古力盖会被顶开。我们会在下方安装防坠网,防止人员和车辆等坠入。”

不过,虽然德国当时的城市建设理念直接影响了青岛后来的城市规划,但有些设计也给现在的城市防汛带来不少隐患。例如,胶济铁路穿越整个青岛市区,当时修建了多个地下涵洞让铁路穿行,这些涵洞成为目前城市防汛重灾区,几乎每年这些涵洞都会被淹。为此,青岛市在防汛期设置了警示牌,并派专人值守。

近些年,随着“海绵城市”成为热门概念,每年都有很多地方政府到青岛参观学习,有些地方甚至希望复制青岛的地下管网建设模式。

然而,正如乔全荣在知乎的回答所说,如今的城市与一百年前相比有了很大变化,每条马路下都埋了十来种管道,不太可能像德国人当年那样修建“可以跑汽车”的下水道了。

此外,市政建设必须考虑成本问题,比如,使用800毫米管径可以保证100%不积水,300毫米管径可以保证95%降雨不积水,成本却相差数倍,到底如何选择?毕竟城市建设用的是纳税人的钱,一定要做到100%不见得就是最好的选择。

延伸阅读1:中国唯一不怕水淹的青岛,是因为德国人百年前造的排水系统?

文︱张嵚

本文摘编自微信公众号“我们爱历史”(ID:his-tory),转载已获授权,不代表瞭望智库观点。

每当夏季暴雨如注,山东省青岛市,总会自然而然火一把。

凭啥火?就凭青岛独家强项:不怕暴雨的强大排水系统。

国内一些一线城市,平瓢泼大雨浇几个钟头,立刻漫成大灾:黄金地段积水成河,地下超市灌成池塘,赶上高峰期,交通淹到瘫痪,汽车泡得熄火,几乎满城急抓狂。

偏就是青岛不抓狂,强大的排水系统,多强的暴雨全扛住。曾有媒体直播:有次青岛遭遇21小时强暴雨,有路段突发积水,排水工人打开应急排水阀,倾盆大雨中两分钟轻松排完,真是羡煞各地围观小伙伴了。

甚至就连某电视相亲节目里,青岛籍男嘉宾冲心动女生深情喊话:来青岛吧!我们这里暴雨天上下班永远不怕堵。骄傲宣言掷地有声:不怕水灾,青岛是认真的。

青岛的这项强大优势,全国都认账,但这种论调一直没停过:你青岛排水厉害又怎样?还不是沾了德国人的光,靠了人家一百年前留下的排水系统。

拜青岛曾被德国十七年殖民统治所赐,外加多年前,广东某媒体一篇热情讴歌德国排水系统的文章疯传。“德国一百年前排水系统造福青岛”的说法,早传得有鼻子有眼。

甚至还衍生出“神剧”版本:德国人留下的排污管出了故障,青岛师傅不会修,打电话给德国那边,德国人淡定指点说排污管旁边有个油纸包,包里的零件换上,立刻运转自如。这传言出炉,有些纸媒记者都激动了,撒腿跑来采访,才知道那段神奇的德国排污管,几十年前就进了博物馆,“油纸包”?要让德国人听了去,只会笑编这“神剧”的人没文化。

其实如此“躺着受表扬”,大洋彼岸的德国人真惭愧了。德国人自己的《南德意志报》忍不住辟谣:青岛强大排水能力,真不是我们功劳。

德国人说这话,不是谦虚,而是诚实。

那一套多年来不断被美化,传说造福了青岛人的德国排水系统,在一百多年前的德占时期,却是青岛人记忆中,不折不扣的灾难。

1

德国排水系统的真相

德国的排水系统到底灵不灵,得看看德国人最早在青岛怎么修的。

晚清光绪年间,清政府被德国胖揍一顿,甩手就割了青岛。而后德国人刺刀闪亮杀到,上来就划片占地强拆,青岛口和青岛村一代的黄金地段,统统被德国人强制划走,成了白人专用生活区。居民统统被强拆赶走,无数人家流离失所。“德国造福青岛”的论调,以这血泪为开始。

德国胶澳总督府旧址。图片来源:青岛新闻网

而以德国人严谨认真的性格,占了好地段更得住得舒适安全,城市排水更马虎不得。于是完全以德国最先进工业技术修造的城市排水系统,就这样在青岛应运而生。

这套排水系统有多强大?首先是领先全球的理念:雨污分流,也就是雨水排泄与生活污水排泄分开处理,专门修筑十二条分流雨水的暗渠,总长5464米,更有总长29点97公里的排雨水管道和41点07公里的排污管道。如此强大排水系统,当年造访青岛的亨利亲王就曾自豪断言:亚洲第一!

而看看这套排水系统的工艺水平,却更强大得令当时国人咋舌:独特“V”字形水泥抹面陶瓷贴底的德式排水管,横断面八十公分,且哪怕水量极小,都能保持高速排泄。

也的确,这些一百年前的大管道,好些直到今天还在发挥余热。

而比这更让当时国人震撼的,是那些专用排雨水的暗渠,基本都是直径半米以上的大管道,宽敞到人都能站立,沿海暗渠排泄口,直径更到两米,今天每当青岛排水,它都忙得热闹。

以当时德国胶澳总督府的备忘录里说,当时德国修这一套系统,是怀着大梦想的,要把青岛打造成德国的疗养胜地,一切工艺建造,清一色高标准严要求,修出这强大效果。

但这套公认强大的排水系统,对于当时青岛的华人百姓来说,非但不是造福,相反是彻头彻尾的灾难。

因为德国人花这么大力气,是为了德国聚居区住的考究舒服,所以整个排水系统,都围绕德国居民区修。以民国名流康有为的记录,青岛的德人聚居区,简直是风光流连忘返。而华人居住区,怎一个脏差了得,常年污水横流,且瘟疫传染病横行,走在街上臭气熏天,根本没法住人。

为什么闹成这样?污水都排华人区了呗:德国人在德国居住区“雨污分离”,排到华人区,就是“雨污合一”,雨水污水经过加压后,一股脑往华人区排。所谓强大的德国排水技术,就是青岛平民百姓们几十年糟心生活。

今天青岛团岛地区,当年就有德国人排污的沉淀池,德国人居住区的污水在这里沉淀后入海,周边的华人区,也就被恶臭肆虐了几十年。团岛一带也常被叫“大粪场”。这德国强大排水系统,就是这样干净留给德国人,污水排给中国人。

如此缺德运转,带来了多少青岛老百姓生活在污浊里的糟心生活。这样的痛苦,直到新中国成立,经过痛下决心的治理,才算彻底结束。

至于德国人留下的管道管线?好些在发挥作用不假,但以德国《南德意志报》自己的统计:现在还保留的德国管道,只占青岛当前排水系统的3%,作用已经非常小。但这段辟谣传到中国,竟又繁衍出新谣言:德国修造的占青岛排水系统百分之三的管道,竟然担负了青岛排水的所有重任!

对于如此缺乏科学常识的谣言,只能有一句反问:难道一百年前的德国下水道是核动力的?

2

青岛排水,中国制造!

既然德国人留下的管线,早已打了酱油,那青岛强大的排水抗洪能力哪来的?中国自己造的!

如果说德国排水系统,给青岛留下的最大贡献是啥?恐怕还不是那些体积恐怖场面震撼的管线,而是城市防汛的经验理念。

早在新中国成立伊始,青岛就完成了一场震撼全国的强大改造:1953年青岛大港纬路明沟改造。

这个长六百米宽七米的臭水沟,就是德国排水系统的造孽后果,虐了青岛人几十年,这下不但被一口气填平,更完全参考德国技术,把明沟改成了暗渠。旧址之上,还建成了街心花园。

这事意义有多大?看过老舍话剧《龙须沟》的,都能知道其中的辛酸与价值。而比起话剧里的龙须沟,这青岛版的“龙须沟”不但更恶臭更难填,治理方法也更强,花园取代了水沟,暗渠更确保了排污畅通。如此一举多得,当时就是全国典型,还被推广各省学习。

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和各大城市一样,青岛也在扩张,可与好些城市不一样的是,青岛的城市扩容,每一个步骤,都是排水系统先行。排污排水管道铺好了,其他才跟进。生活在青岛的好些朋友都知道,这事多常见。但放在其他城市里,这事多难得。

拿一个官方数据,上世纪九十年代,青岛就有排水管道596公里,这是什么概念?这个数据拿到二十多年后的今天,也绝对领先大半一线城市。发展到今天,青岛的排水管道总长,早已超过了三千公里。当年德国领先世界的排水系统,放在其中,只是九牛一毛。

而且传说中强大,能用百年的德国管道,今天绝大多数,都已经被重新翻修了,真正还存留的德国原装管道,也是凤毛麟角。

但虽说管道几乎换光,但比起当年德国人严格的匠人精神,今天的青岛排水施工,却也一脉相承:以《青岛市城市排水条例》的规定,青岛排水系统的标准,比国家标准还要高。

值得一提的是“排水重现期”(水利学专用术语,指的是设计暴雨强度出现的周期,是道路排水设计的标准):国家标准半年到三年,青岛标准高达三到五年,好些关键干道的暗渠,竟是十到二十年。

也正是在这样的标准下,青岛的排水系统,才真正在每一年的暴雨风潮中,任你暴雨倾盆,我自巍然不动。

这样的场面,与其说沾了德国的光,不如说青岛真正学习了德国人的排水理念,以沉稳扎实的努力,证明了中国突飞猛进的大城市,一样可以挺过暴雨的考验。这个被很多人嘲笑为“沾光”的事件,其实是中国城市建设结结实实的骄傲!

3

躺红的德国

青岛沾德国光的说法,流传起来很广泛,说起来经不住推敲,但个中的反思,却颇多心酸。

其实本文写到的内容,这么多年里,好些个有识之士,都有振聋发聩的好文章,告诉我们这个真相。我们写这个问题,其实有些老生常谈。

但为什么还要写?很悲哀的是,当又一年暴雨如注的时候,上一年被辟的谣言,又再一次反复流传。特别是在微信的传播圈里,所谓的德国油纸包,神一般的德国排水,强大的德国制造,各种毫无科学依据的传言,依然有鼻子有眼,火遍朋友圈。

一个原因,现在的很多自媒体不经考证就什么火发什么,而大多数国人的知识面偏窄(这是很正常的情况,就如很多专业领域里很高级的人才,术业有专攻,在其他领域里就是小白,同理,接触面单一造成的对事物认知也一样),且大多数国人自我思考能力偏弱,导致谣言传一年又一年。

还有一个深层次的原因,是一部分国人的自卑心理在作祟,老是觉得我们自己做不出好的东西,都是要靠国外先进技术。

青岛排水系统的奇迹,多少年来反复说,可是除了争论到底是不是沾德国的光,却有多少人看到这背后的意义:学习他人的长处,把他人的可贵精神和优秀技术,结合自己的优势外加勤奋,最终变作自己的并传承下去,不断完善进化到更好,造福到一代又一代。

这个问题,往大了说,就是中国如何能自强,往小了说,就是如何做一个新时代人才。

答案很简单:像青岛人一样认真修下水道!

延伸阅读2:

从下水道说起,一座超级城市是如何运转的

为什么一到雨季,城市的下水道就会出问题?

今天,库叔就带你了解一下,地球上最繁华城市之一的纽约,拥有的170年历史的下水道的奥秘。

文 | 凯特·阿歇尔 美国城市规划专家

本文为瞭望智库书摘,摘编自《纽约:一座超级城市是如何运转的》,新经典文化2018年4月出版。原标题为《清洁》,不代表瞭望智库观点。

纽约拥有全美最庞大的下水道系统。长达数千英里的管线和几十家污水处理厂一起,每天都要处理十几亿加仑[1加仑水(美制)=3.79公斤水]的污水。

美国摄影师和城市冒险家史蒂夫·邓肯与好友探访纽约下水道时拍摄的照片

由于宽敞明亮,纽约的下水道经常出现在好莱坞大片中,被用作打斗的场景

1

纽约市下水道发展史

纽约市最早的下水道可追溯至荷兰殖民统治期,当时曼哈顿下城区宽街中间挖掘了一条沟槽,上铺设顶板。直到十九世纪中期,纽约市还没有真正的下水道系统,住户和商户只是将废水倾倒在后院的户外厕所或直接倒在街边的阴沟里。

几次严重的霍乱疫情爆发后,1849年,纽约市开始了下水道的建设。在接下来的50年里,几乎所有开发成熟的区域都有了下水道网络,就连廉租房也开始提供抽水马桶。

图为纽约于1865年开始建设的下水道,建筑材料主要是砖块

但是经下水道系统流至城市周围水域的污水几乎都未经过处理。直到1931年,纽约市才充分意识到建立污水处理厂的必要性,并发布了建设现代污水处理厂的详尽方案。

美国第一所现代污水处理厂建立于十九世纪晚期,在当时的布鲁克林市。康尼岛上则建起了一些小型设施,能够让固体沉淀至水箱底部,再将其移除掩埋,液体经氯处理后流入大海。这些处理厂大多在方案提出后的50年内全部竣工并投入使用。

2

纽约如何应对雨水?

纽约的污水收集系统有六千多英里长的污水管,直径从6英寸到超过89英寸不等,还有14.5万千个集水槽(雨水排水道)和5000个渗透井(让汇集的雨水渗入地下的雨水井)。城市污水管一般埋在地下10英尺以下,位于净水管道以下,即使泄漏也不会造成污染。

集水槽收集径流,同时防止更大的物体,如垃圾和幼儿进入下水道。

在纽约,长方体集水槽较为常见,但也有其他形状。

其内壁材料为混凝土或砖块。常常能在一个交叉路口发现多达6个集水槽。

这些管道是在不同时期分批安装的,材质不一。安装在布鲁克林和曼哈顿部分地区的年代最久远的管道可追溯至1851年,材料为水泥、砖块和黏土。比较现代和体积较大的管道则使用了钢筋混凝土和铁。但整个污水管道系统的三分之二的材料为玻璃黏土,几乎不受污水化学反应的影响。

收集好污水后,就要处理,那就不得不提一个关键词:合流制。

所谓合流制,是指将雨水和污水混合,送入同一处理厂。据说全美国仅有约800座城市使用“合流制下水道系统”,纽约就是其中之一。

在干燥季节,这种系统不存在什么问题。但到了雨季,如果雨水径流超过干燥季节流量的两倍,雨水和污水可能会向家庭和街道倒流。那个画面,大家可以自行想象。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所有超出工厂处理能力的水流都会被分流到合流制下水道溢流(简称CSO)排水口,不经处理即排放至海港。纽约港有700多个CSO排水口,其中纽约市有约450个。它们的使用率很高,因为平均每下两次雨,就有一次会产生溢流,导致约400亿加仑未经处理的废水被倾入城市水道。

为了缓解这个状况,纽约市建立了3个地下蓄水池——皇后区2个,布鲁克林1个,用来容纳过多的污水,等水位下降后,再将溢流抽进处理厂。

图中的蓝点为分布在纽约海岸线上的CSO排水口,每个排水口都有在纽约州环境保护局登记在案。

3

漂浮物如何清理?

纽约大都会区的居民对漂浮物相当熟悉了——塑料、纸张、泡沫塑料等会在暴雨之后积聚在海岸线或沙滩上。这样积聚起来的物体大多数是街头垃圾,暴雨时被卷入雨水井和下水道后,一路流出了CSO排水口。

CSO排水口解剖图

纽约正在实施不少旨在减少港口漂浮垃圾数量的方案。

其中之一就是给城市街道的14.5万个集水槽加罩。罩子作为挡板,可以防止进入槽中的漂浮物进入下水道,还能阻止下水道中的气体飘上街道。虽然环保局及其签约承包商仍然需要定期清理集水槽内堆积的垃圾,但罩子已将从集水槽进入下水道的垃圾量减少了70%-90%。

集水槽加罩,加罩前还需要检查、盘点,并在电子地图上标出各个集水槽的位置。

由此产生的数据库和地图,成为指导集水槽修复和维护的管理工具。

此外,环保局还在23个地点设置了浮动挡板或者水栅围区,捕获主要CSO排水口的漂浮物。水栅围区内有清理船专门清理漂浮物。用于清理的带式清理船有四艘:朱鹭、笛 、绿鹭和雪鹭,每艘长度45英尺(约14米)。

这些船有能开合的“翼”来捕捉垃圾,有能将垃圾送进储存区域的前部输送装置,还有将垃圾送进平底船的尾部输送装置。这些船每周抓取约4立方米垃圾,一个月能将一艘平底船装满两次。

此外,纽约还有负责开阔水域的特别清理船“鸬鹚”。鸬鹚不使用传送带,而是用网兜收集漂浮物,因此可以捡起木材和其他水上重物垃圾。

大号清理船“鸬鹚”

4

污水的最终归宿在哪里?

纽约市的日常废水处理全靠14家污水处理厂和约100个泵站。污水处理厂的选址主要取决于纽约市地貌:它们尽可能建在了海拔最低处,这样污水可在重力作用下流入工厂。泵站则负责在重力不足以推进污水时提供动力,通常服务于海拔较低的地区。有了污水处理厂,水里的固体和泥状混合物(即所谓的污泥)就可以与水分离,水经过化学品处理后,流入大海。

污水处理区域和工厂

同时,污泥也被倒进了大海。

在二十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纽约都把分离出的污泥倒在泽西海岸外12英里远的某地,后来倒远了些,在距离海岸106英里处。据统计,纽约每年都要朝海里倾倒超过600吨的污泥,直到1991年才停止。

海洋倾倒点

说到这里,还有一桩趣闻。1992年,国会禁止向纽约港倾倒污泥之后,纽约的污泥都要由火车运到2000英里外的边远村落谢拉布兰卡。该地每天都要接收约250吨的污泥,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污泥堆场。

当地人对此倒表示欢迎,也尽量在起风时忍着这股气味,毕竟是上门的生意。有人说“这像养猪场的味道”,也有人说“这是钱的味道”。2001年,环保局找到了更便宜的污泥处理方式,谢拉布兰卡才送走了最后一辆运输污泥的“便便车”。

运输污泥的“便便车”

更有意思的是,今年四月,美国阿拉巴马州的一个镇子向该州的环保局强烈抗议,还差点儿打起官司,原因就是来自纽约的“便便车”滞留在了镇子附近,严重影响了当地的空气质量。

据统计,纽约的污泥最后的归宿大多是为庄稼和其他种植物施肥——要么经过处理制成化肥,要么直接施用——改善土壤环境。

污水、污泥及水面漂浮物的清理,也带来了较为显著的影响。

大多数纽约人都能感受到过去的几十年里,五大区周围的水域越来越清澈了。

垂钓者现在时常能看见或捉到过去多年没出现过的银花鲈鱼、蓝鱼等。哈德逊河里还能进行游泳比赛。海岸线上的塑料瓶、铝罐等垃圾也少见了。

可以说,从防涝效果来看,纽约的下水道系统相当完善,值得学习。从整体来看,下水道网络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城市这个超级工程的一部分。

人民日报:萧敬腾不休息 我们的城市如何"避雨"

暴雨之后,广场成汪洋,街道变“河道”;公交被困,汽车没顶;井盖被冲开,下水道成陷阱,问题不可不正视。在一些地方,已经出现城市内涝、滑坡、山洪等险情。“在家里‘看海’”“喜提‘内陆海景房’”等网络调侃的背后,警醒城市管理者必须做好城市汛期安全的考题。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美国球迷愤怒!香港争议43天后,梅西真的伤了,退出阿根廷队!

美国球迷愤怒!香港争议43天后,梅西真的伤了,退出阿根廷队!

风过乡
2024-03-19 06:33:39
如果TikTok不扛住真把美国业务卖了,会死得很难看

如果TikTok不扛住真把美国业务卖了,会死得很难看

前HR随笔
2024-03-15 08:21:49
突发!南京12岁小学生,疑似被冤枉偷东西,为自证清白从29楼跳下

突发!南京12岁小学生,疑似被冤枉偷东西,为自证清白从29楼跳下

鬼菜生活
2024-03-19 10:16:41
普京:必须完成特别军事行动任务 加强俄罗斯武装力量

普京:必须完成特别军事行动任务 加强俄罗斯武装力量

财联社
2024-03-18 15:55:13
周末打虎,原中办正局级秘书落马!

周末打虎,原中办正局级秘书落马!

顾子明说
2024-03-18 11:16:20
女教师被辞退,有一天她的丈夫调来担任了市委书记,校长被免职

女教师被辞退,有一天她的丈夫调来担任了市委书记,校长被免职

乔生桂
2024-03-05 21:28:58
小佩顿赛后直接坐桌子接受采访:我厌倦了常规 问吧!

小佩顿赛后直接坐桌子接受采访:我厌倦了常规 问吧!

直播吧
2024-03-19 13:25:20
拒绝下棋!四大强敌一个都躲不掉了!广东队惨遭史上最难季后赛!

拒绝下棋!四大强敌一个都躲不掉了!广东队惨遭史上最难季后赛!

绯雨儿
2024-03-19 12:08:08
冲上热搜凯特现身! 有图有视频 评论炸了! 威廉带替身买菜 查尔斯驾崩

冲上热搜凯特现身! 有图有视频 评论炸了! 威廉带替身买菜 查尔斯驾崩

小小包工头阿汾
2024-03-19 13:13:11
詹皇28分钟14中10轰25+10+7 39岁三分命中率新高 疯狂打脸皮尔斯

詹皇28分钟14中10轰25+10+7 39岁三分命中率新高 疯狂打脸皮尔斯

厝边人侃体育
2024-03-19 12:37:37
李亚鹏直播给债权人还款,转账成功后毫无笑意,直言债主能高兴了

李亚鹏直播给债权人还款,转账成功后毫无笑意,直言债主能高兴了

小咪侃娱圈
2024-03-19 11:54:56
新世界排名!陈梦马龙下跌,孙颖莎被扣1000多分,钱天一狂跌13位

新世界排名!陈梦马龙下跌,孙颖莎被扣1000多分,钱天一狂跌13位

知轩体育
2024-03-18 21:33:43
全球医院250强公布,中国大陆医院无一上榜,我国医院究竟强不强?

全球医院250强公布,中国大陆医院无一上榜,我国医院究竟强不强?

医客
2024-03-18 12:10:17
哈特常规赛打满48分钟并且拿下三双 15年隆多后首人!

哈特常规赛打满48分钟并且拿下三双 15年隆多后首人!

直播吧
2024-03-19 12:43:39
我感受不到他们的爱国之情,只看到了反智的队伍在壮大

我感受不到他们的爱国之情,只看到了反智的队伍在壮大

杏坛金语
2024-03-16 20:24:03
何鸿燊前世今生:火麒麟转世,3术士帮他用童子续命,身上有6个灵魂

何鸿燊前世今生:火麒麟转世,3术士帮他用童子续命,身上有6个灵魂

古今档案
2024-03-08 16:06:34
凯特王妃带着全家外出,王室三小萌翻了!连梅根也现身

凯特王妃带着全家外出,王室三小萌翻了!连梅根也现身

老桑军事
2024-03-18 20:30:16
建议收藏!爱德华兹平地起惊雷超强死亡隔扣高清图来了

建议收藏!爱德华兹平地起惊雷超强死亡隔扣高清图来了

直播吧
2024-03-19 10:46:28
那些听起来极度扯淡,但却真实存在的事实,一个比一个扯淡

那些听起来极度扯淡,但却真实存在的事实,一个比一个扯淡

校长侃财
2024-03-17 12:03:01
明日春分,不管多忙,谨记:1不吃,2做,3忌,不懂规矩要吃亏

明日春分,不管多忙,谨记:1不吃,2做,3忌,不懂规矩要吃亏

光盘食客
2024-03-19 00:15:19
2024-03-19 15:26:44

头条要闻

小米回应"测试车高速逃费":未恶意逃费、未违规掉头

头条要闻

小米回应"测试车高速逃费":未恶意逃费、未违规掉头

体育要闻

温水煮青蛙,最后发现自己才是那只蛙

娱乐要闻

李惠利发声道歉!柳俊烈劈腿确凿

财经要闻

"围猎"三丰智能:合作方可能无实际业务?

科技要闻

1块顶上代5块!英伟达新王牌让世界用上AI?

汽车要闻

新能源车自燃率更低?院士9个数据错8个

态度原创

艺术
亲子
游戏
手机
公开课

艺术要闻

从三场声音艺术展,“听见”艺术展览与城市的关系

亲子要闻

很多妈妈让我推荐绘本,我觉得这套绘本是特别适合3-6岁孩子的,培养孩子的逆商,告诉他们遇到挫折了也没...

一个激活码炒到上千,这款百万人期待的游戏,怀旧服要来了?

手机要闻

小米首款小折叠屏MIX Flip爆料:代号“如意”或5月亮相

公开课

张雪峰:想多挣钱,得学理工科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