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2日,40岁出头的韩春雨在国际顶级期刊《自然·生物技术》上发表论文轰动国内学界。

二本院校、讲师身份为他蒙上一层“励志色彩”。但一鸣惊人的他很快陷入“学术造假”的争议——对于讲求实证精神的现代科学,实验数据无法重复必将面对质疑。次年8月,韩春雨等作者主动刊发撤稿声明,但科研项目并未就此停止,而是在同行专家支持下继续开展。

两年时间过去,沸腾一时的“韩春雨事件”随着撤稿暂告一段落,而中国学术界的撤稿风波依然没有停息。就在6月12日,《自然》杂志发文赞赏中国关于科研诚信的新文件时,植物学领域顶级杂志《植物生理学》(Plant Physiology)上又有一篇中国论文因为图片重复使用,作者主动申请撤稿。

中国学术界的撤稿情况到底如何?撤稿的原因又是因为什么呢?

发文大国,也是撤稿大国

2018年新年之际,中国又多了一个“世界第一”的头衔:根据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统计的数据,中国首次超过美国的科学出版物总数,跃居世界第一。

值得注意的是,2003年中国科技论文发文量还在印度之下,不足美国的三分之一。15年间,在高强度的科研经费投入催化下,中国论文产出发荣滋长,如今已经能与科研超级大国美国竞逐发文量的“王座”。

但衡量一国科研实力的强弱不能仅看“数量”。国际权威机构“自然指数”(Nature Index)称,“中国虽然生产最多的科技论文,但在其他措施上滞后。”

中国文献质量难以一言以蔽之。文献他引率是衡量文献重要程度、影响力大小的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一国学术质量。受发文量的影响,单看中国论文被引频次总量不低,甚至略高于英法德。但当前者除以总量计算出篇均被引率时,中国的排名则从发文量第1名,跌至被引率第15名。

除此之外,中国论文还是国际期刊撤稿的重灾区。

数读菌利用爬虫在艾普蕾全球撤稿数据库中提取了30002条撤稿记录(数据截取日期:2018年6月16日,下文同),并分别计算了2007年至2017年间,论文发文量在20万篇以上的20个国家的撤稿总量和前者与同一时期内发文量的比率,即撤稿发文比。

数据显示,2007年至2017年间,中国撤稿总量为2319篇,位居第一。如果考虑到发文数量,中国每千篇论文撤稿率依然高达1.13,意味着每1000篇刊发的中国论文,就有超过一篇被撤稿。

学术不端是撤稿主因

撤稿本是正常现象。作者无法按照审稿意见修改、期刊出版时滞长、论文不在作者预期的时间内发表等都是撤稿的正当理由。

但在中国,国际期刊撤稿总能在学界掀起打假的风暴,因为学术不端是中国学者“被撤稿”的主要原因。

根据艾普蕾全球撤稿数据库中的30002条撤稿记录,中国学者由于抄袭和操控审稿原因被撤掉的稿件最多。但在中国学者与外国学者共同合作的科研项目中,抄袭与操控审稿的行为有所减少,最大撤稿原因变为文章有误。

稿件审核是论文发布的重要环节之一。一般来说,国际期刊沿用同行评议制度筛选投稿论文,它类似于推荐制度,投稿人在向期刊投送自己的稿件时,可以同时推荐同行审稿人来审核自己的稿件,并附带他们的邮箱。

这一制度设计十分考验投稿者的自律和诚信水平。2017年,著名出版商施普林格(Springer)史无前例地决定撤稿《肿瘤生物学》杂志的107篇来自中国的造假论文,而这些造假者就是利用杂志评审制度的漏洞,向《肿瘤生物学》的编辑推荐了肿瘤领域的著名专家作为自己论文的审核人,即同行评审;同时伪造了评审者的邮件地址,最后假冒专家表扬并通过了自己的论文。


网易新闻曾在2017年统计过524名被撤稿论文作者的名单。

学术不端与研究者缺乏责任感、诚信水平有关。但并不能止于泛道德化的批评中国学者学术素养不高、自律性不强,着眼于整个科研机制更有利于了解中国学者的处境。

以科研资源分配和管理为中心的科研体制造就了一条交汇着学术权力与利益的链条,其顶端是掌握资源分配和管理权的行政权力部门,底端是仰仗资源而从事学术研究的高校和科研院所。

作为学术研究重要组成部分的学术评价机制与实际的学术研究脱轨,单一的量化的评价体系将科研人员与科研机构置于被动的处境。一方面,科研人员的晋升、职称评定、绩效与论文发文量挂钩,甚至成为硬性指标;另一方面,学科、高校博硕士点申请、科研机构的排名也将其纳入考核中。医务人员也不能例外。

流失掉的科研经费

中国的科研体制是“举国体制”,科研活动经费几乎都来自于纳税人缴税而来的公共财政。“社科重大研究成果”归功于这一体制,但这也不例外地会造成“学术行政化”。政府既管经费,又管项目;既是出资人,又是“经营者”,容易造成资源浪费乃至滋生腐败,使“科研经费过度掌握在少数人”手中。

公共财政倾斜,科研经费的投入逐年递增,论文总量上升同时,因学术不端而遭遇撤稿的论文数量也在增多。

在艾普蕾撤稿数据库中,受到基金扶持的中国科研项目超过一半。在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扶持的撤稿论文中,近90%是由于学术不端。

学术不端造成科研经费浪费仅仅是倒下的多米诺骨牌中的一环。学术泡沫泛滥、学术垃圾成堆,使少数优秀成果都被淹没在了平庸“成果”的汪洋之中。在国际上,更多诚信的中国学者因为那些学术不端者而被污名化、受到质疑。

2018年5月30日,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若干意见》打击学术不端,拟建立全国性失信行为数据库、“低质量”期刊黑名单以及负责规范学术不端的政府机构。这一举措被誉为“史上最严措施”、“无禁区零容忍”。


2014年4月9日,日本大阪,日本理化学研究所女研究员小保方晴子对自己在论文中引用数张不正确图片和修改报告中的一副图片进行道歉。 / 视觉中国

但中国的学术造假远不是“黑名单”就可以解决的。国际期刊之下,每年的毕业季还有无数大学生在临时拼凑着自己的毕业论文。由于缺乏必要的学术诚信教育和训练,本科论文很有可能是学术崩坏的第一环——高校培育的未来“学者”,还没踏出校门开始就已经学会造假了。

2010年一项针对浙江省十五所高校大学生的调查显示,高达69.4%的学生认为大学生在平时论文撰写过程中存在学术不端行为,而且较为普遍。仅有22.8%的学生对其他同学的学术不端行为表现坚决抵制,有36.1%的大学生表示可以容忍和接受,32.8%的大学生表示无所谓,甚至有8.3%的大学生表示支持。

在中国的许多高校,尤其是对本科生而言,学术写作的教育只是走个过场而已,毕业论文的各个环节也都划水而过。学院仿佛打印店的老板,更重视的是文字的行间距字间距和论文的装订,而不是论文的质量。


参考资料

[1] 张墨宁. (2016). “韩春雨事件” 后续进展调查. 南风窗, 24, 033.

[2] Tollefson, J. (2018). China declared world's largest producer of scientific articles. Nature, 553(7689), 390.

[3] Mallapaty, S. (2018). Not so fast. Who really leads the world in science?. [online] Natureindex.com. Available at: https://www.natureindex.com/news-blog/not-so-fast-who-really-leads-the-world-in-science [Accessed 21 Jun. 2018].

[4] 佘小宁. (2017). 学术论文作者撤稿法律问题研究.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9), 77-78.

[5] 胡金富, & 史玉民. (2016). 国外学术期刊同行评审造假的分析及启示——基于2015年三次大撤稿事件的分析. 中国科学基金, 30(6), 568-571.

[6] 朱剑. (2015). 科研体制与学术评价之关系——从 “学术乱象” 根源问题说起. 清华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1), 5-15.

[7] 肖坚, & 钟晓红. (2017). 学术期刊评价量化与学术期刊发展之殇. 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4, 014.

[8] 新华社. (2018).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若干意见》 [online] Available at: http://www.gov.cn/zhengce/2018-05/30/content_5294886.htm [Accessed 21 Jun. 2018].

[9] 黄核成, 乐双燕, & 胡晓杆. (2011). 大学生利用网络学术资源不端行为现状研究. 當代青年研究, 2011(7), 7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