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和父亲一起看的影片,五分钟戳中泪点

1524284974000 来源: 网易公开课 0人参与

本文系网易公开课出品,更多内容下载网易公开课APP。

“我爱你的方式,就是为你整理一个完美的箱子。”

如果说有测量爱的容器,那行李箱应该是最科学的一个。

提名今年奥斯卡、并获得东京动画奖“最佳动画短片”的《负空间》中,儿子就是这样对父亲表达他复杂的爱。


关注网易公开课微信公众号(ID:open163),在网易公开课公众号对话框回复“父子”,获取视频链接

影片从箱子拉链的声音缓缓开启,短短五分钟,仅用“整理”贯穿情节,却让父子间的关系和感情惹人泪目。

不知有多少人直到失去的时候才发现,生命里居然有那么多本不该浪费的情感和时光。

一、父亲是一辈子的烙印

片中的主人公准备出差。

拉开箱子,他猛然抬头回忆,“是父亲教会了我怎么打包行李。


父亲是个一丝不苟的人,穿着永远整整齐齐。

别人家的父子都是一起打篮球、聊汽车,而因为经常出差,父亲选择教儿子整理箱子。

对他来说,整理箱子是一件极具规律和仪式感的事情。


先把所有想带的东西按大小铺排好,自己先减掉一半的行李,再把它们卷起来。


易皱的衣服放在棉质衣服上边,腰带要像蛇一样环绕在衣服周围,最后把鞋子放进去。



一步一步按照顺序,主人公按照父亲教的这些步骤一一做好,开车上路。

汽车驶过的公路变成箱子拉链,小时候的回忆也就此在主人公脑海里展开。


父亲出差前,他总会帮忙卷好袜子,为了逗他,爸爸每次都假装要把他装进行李箱。


爸爸的衣服很大,很多,像海浪一样把他卷进神秘的“海底世界”。


可有趣的时光总是短暂,他也不能待在箱子里和父亲一起走。

不善言辞的爸爸出门了,什么话都没说。他从不向家人道别,只留儿子空空挥舞的手臂和望着出租车远去的眼睛。


主人公从12岁起就开始这样做了,连母亲都没法收拾好父亲的箱子,但他知道,什么东西要按顺序摆在什么位置上。


他最欣慰的瞬间,是在空荡荡的房间里,等着远在外地的父亲打开箱子。

父亲一定会发来一条短信:“完美”。


主人公说,“这个词,对我的意义无比重大。

公路上飘着雪,主人公也从思绪中抽离。他这次“出差”,是要去参加父亲的葬礼。

不知是不是因为和父亲一样忙于工作,他到的时候葬礼已经结束,宾客吃着点心互相交谈。


穿过冰冷的过道,儿子一个人向棺材走近。父亲躺在“大箱子”里面,空落落的。


没有痛哭流涕,没有声嘶力竭。

看这些浪费的空间啊”,主人公只说了这句话。


短片到这里戛然而止。

直到父亲去世,儿子第一时间想到的,是箱子中还有那么多没“利用好”的空间。记忆中和那些亲密的回忆,竟然来自分离。

如今的他思维方式像极了父亲,却又显得那么不合时宜。

负空间”可以有很多种解释,它不仅仅是棺材里富余的空间,更是曾经父子浪费掉的时间,也是未来无法弥补的无尽情感空缺。

他们都深爱着对方,却几乎从没有真正地向对方表达过爱。

父爱是静默无声的。但无声过了头,就变成了无法言说的隐痛。

父爱总是沉甸甸的话题,在表达上,好像全世界的父亲都如此相似。

二、多少爸爸没时间又没钱

张泉灵曾在一期节目中戏谑道“有一个婚姻的时候,你们就不是单身妈妈了吗?”

有人说,“丧偶式育儿”是中国女人的四大不幸之一。

“在中国现实的条件底下,大多数的家庭,即便婚姻结构是完整的,事实上,你们都会当单身妈妈的。”

虽然是为了辩论,但父亲在孩子生活中的缺位,似乎已经成了不争的事实。

根据第二次全国家庭教育现状调查结果显示,在中国的家庭教育分工中,多是母亲唱主角,近一半家庭教育中父亲“缺位”。

在美国,这种情况同样存在,有数据显示,在美国的双薪家庭里,一个典型的工作日内,母亲养育孩子的平均时间是父亲养育的2.5倍。

父亲要赚钱,没钱怎么陪伴孩子?

面对陪伴的缺失,很多父亲心里也很委屈:尽管很爱自己的孩子,但每天拼命工作,就是想要给孩子们提供一个更好的生活条件,难道这样错了吗?

在《爸爸去哪儿3》的第一季,导演组让父亲和孩子做了一组密室实验。

密室中,刘烨专注玩手机和孩子的交谈敷衍了事;胡军拼命想和儿子接近,但康康却一心只想出去。

与这两对父子的尴尬相比,夏克立和夏天的房间则显得其乐融融。

夏克立说,在他看来,花很多时间跟女儿在一起,比任何事情都重要。

知乎上有个问题,“如果成长过程中父亲缺位,可能带来哪些影响”,回答中满是辛酸的故事。

一个人说,小时候爸爸工作忙,但会拿玩具来看他。可到他过了需要玩具的年龄,爸爸就很少回来了。

从小到大他都很孤僻,不敢像其他男生一样打闹,因为害怕没有老爸在自己身后。

后来他在电影《猫与桃花源》中看到这样一个情节:小猫离家出走,猫爸爸急得到处寻找,猫爸爸说:“我什么都没保护好,我必须要保护好他,我是他爸爸,我有责任。

那时他心里想的是,多希望他的爸爸可以看到。

加拿大康考迪亚大学的艾琳?鲍格内特等人进行过一项研究,结果显示,在缺少父亲参与的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更容易悲伤、焦虑。

生活中父亲参与程度不够的孩子,在之后也更容易出现行为问题,以及表现出“恋父情结”。

父亲的缺位影响是深远的,对于孩子来说,在适应社会、亲密关系、心理健康方面,都有父亲的影子。

三、别让父爱来不及

问题不仅出现在陪伴上,不会表达也会成为阻碍父亲与孩子沟通的障碍。

他们总是把情感埋到生活里,误以为“父爱如山”,就要像山一样静默无言。

多少父爱就被埋葬在这样的“阴差阳错”里。

作家麦家因为一次“毒打”,与父亲产生了隔阂。他说自己像“心窝里插了一柄刀,怎么也拔不出来!”

之后整整十七年的时间里,他再没有喊过自己的父亲。就连写信回家也永远是“母亲,你好”,对父亲只字不提。

但后来,父亲成了麦家心里永远的遗憾。


当他想要向父亲尽孝时,父亲已经患上老年痴呆症。有时父亲会握着他的手问,“我的二儿子在哪里呀?”二儿子就坐在他身边,他却已经认不得了。

父亲偶尔会有清醒的时候,母亲就会马上给麦家打电话。可每次等他赶到,父亲就又变回那种蒙昧的状态。

直到父亲离开人世,麦家都没能和清醒状态下的父亲说明自己的心意。

更让人揪心的是,麦家和自己的儿子之间也产生了非常大的矛盾。

从初二开始三年的时间里,儿子把自己关在卧室中,除了吃饭和去厕所几乎不出来。

只要父子两人有交流,就必然会发生语言冲突。如果麦家试图进入儿子的房间,儿子就会离家出走。

但有过亲身经历的麦家没有放弃。

不管孩子怎样叛逆,麦家都一直坚持、一直忍受。渐地,孩子对他敞开了心扉。

三年对于麦家来说已是十足漫长,那十七年对于他的父亲,又该是怎样的酷刑。

专栏作家潘采夫曾说,“一个男人的成熟就是理解了自己的父亲。

这种领悟或深刻、或痛苦,它能彻底地改变一个人看世界的态度。

父亲对于孩子的影响,是悄无声息就留下一声烙印的。

千万别等到行李箱永远地被拉上,才想起感叹一句,“看看那些被浪费的空间”。

缃戝弸璺熻创

浜鸿窡璐达紝浜哄弬涓�
璺熻创
鐑棬 鏈�鏂�
鏆傛棤鏁版嵁
姝e湪杞藉叆...
宸叉棤鏇村鏁版嵁
鍐欒窡璐�
{{threadInfo.joinCount}}
鍙栨秷 鍙戝竷